分享

现代生物科学导论|生物多样性的概念及层次【复旦大学赵斌教授公开课】

 生态学时空 2021-11-20

接下来,我们要讲的专题是:生物多样性的概念及层次。

地球上每种物种都经历了数千到数百万年的进化,以适应它所生活的环境。任一物种的基因型都不同于其他物种。基因所表现的性状是独一无二的,这种不同表现在很多方面,比如生物化学、解剖学、生理学,以及行为,与其他物种的交流方式,栖息的生态系统等方面。简而言之,每种物种都是一部活的百科全书,展示了不同物种在地球上的存活方式。

如果要给现代生物多样性的研究确定一个开始时间,那就是1986年9月21日,这天在华盛顿特区联合举办了生物多样性论坛。60多名生物学家、经济学家、农业专家、哲学家以及资助机构和领导机构的代表会集于此。两年后,此次会议的成果以《生物多样性》(BioDiversity)为题出版了,至少从科学类出版物标准来看,这是一本国际畅销书。作为此书的编辑,爱德华·威尔逊在其他著作中统一采用“生物多样性”一词,此术语由此确立。

在进行本讲的问题之前,我们先来复习一下。在描述生命系统的结构时,我们一般采用这张图进行说明。总体来说,生命最基本的功能和结构单位是细胞,或者说,细胞是生命自由存在的最小单位;细胞经过分化,可形成了许多形态、结构和功能各异的细胞群,这些细胞群就称为组织;由几种不同的组织按一定的次序联合起来,可形成具有一定功能的结构,这就称为器官;在大多数动物体和人体中,器官进一步有序地连接起来,共同完成一项或几项生理活动,就构成了系统。这里强调了动物和人,因为植物是直接从器官到个体的,并无系统这个层次;那么个体就是由细胞、组织、器官或者还包括系统所构成的有序整体,当然,对于单细胞生物来说,它既属于细胞层次又属于个体层次;而病毒没有结构层次,因为它没有细胞结构,属于非细胞生物,病毒不属于生命系统的任何层次。之后的层次,就有空间概念了,所以我们在说种群的时候,会说同一区域内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组成一个种群;而同一区域内多种生物(或者说多个种群)组成一个群落;同一区域内所有生物及其环境共同组成生态系统。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称为生物圈,由大气圈下层、地壳和整个水圈组成的。

生物多样性是特定环境中所有生物体的基因变异的总和。特定环境既可以是一块林地,也可以是一片森林或一个池塘或海洋的生态系统。特定环境还可以是一个政治单位,比如一个州或一个国家,也可以是整个世界。所以,生物多样性有非常强的地域概念。那么,这里所说的所有生物体的基因变异总和,如果从生命的结构层次来理解显然也是合适的。但在实际的研究中,我们一般忽略了一些细节层次,仅仅从更具功能性的角度自上而下分成三个层次:生态系统、物种和基因。所以,在研究中一旦选定了某个环境,研究人员便可以从这三个层次中任选一个或全部三个来进行研究:第一层生态系统,可是一片森林,也可以是一个森林斑块或池塘等;第二层包括所有的物种,从微生物到树木和巨型动物群等;第三层也是最低的一层,是由产生所有物种性状并进而构成生态系统的基因组成,我们一般称之为遗传多样性。下面,我们将从遗传多样性开始说起。

遗传多样性,指地球上所有生物所携带的遗传信息的总和。我们通常谈及生态系统多样性或物种多样性时,其实就包含了其中的遗传多样性。在读文献的时候,我们可能会看到另外一个说法——基因多样性。其实,这是一个相对狭义的说法,主要指种内不同群体间及单个种群内个体间的遗传变异总和。但大多时候,这两个说法是同义词,并不需要严格区分。如果一定要区分的话,我们可以将基因多样性看成是遗传多样性的一个子集。遗传多样性的本质是生物体在遗传物质上的变异,即编码遗传信息的核酸,包括DNA和RNA,在组成和结构上的变异,也就是基因的差异。

遗传多样性,看不见摸不着,只能通过在不同层次的表现形式,而体现出来,比如在分子层次,表现为核酸、蛋白质、多糖等生物大分子的多样性;在细胞层次,表现为染色体结构的多样性,以及细胞结构和功能的多样性;在个体层次,表现为生理代谢差异、形态发育差异以及行为习性的差异。遗传多样性就是通过对各层次生物性状的影响,导致生物体的不同适应性,进而影响生物的分布和演化。

遗传是促成生物多样性的重要因子,生物基因一改变,外表可能截然不同。遗传多样性的重要,在于其丰富性,隐含着生命对环境变动的适应力。基因并无好坏之分,只是看人类能否用得上。面对大自然未来无法预期的变化,我们很难定义什么是好基因,又什么是坏基因。

我们的地球,是一个充满生命的行星,但并非每个角落的生命,都同样繁荣。一些地区的物种数量,远超其他地区。热带比寒带,拥有更高的物种多样性。这里,我们将研究一定区域内,物种的多样化及其变化,纳入物种多样性的范畴。

物种的概念,对生物多样性的研究异常重要,是生物多样性的自然单元,是生物分类的最基本单位,同种生物拥有最多共同特征。“生物物种概念”定义为:“在自然条件下,某族群内的物种,具有自由交配的繁殖力。同种生物能互相交配,生产可育的后代,它们之间就是没有生殖隔离。

迄今为止,被发现并命名的真菌有10万种,但这只是其中一小部分,预计地球上大约有150万种真菌。线虫是微小的蠕虫状生物,被公认为地球上种类最丰富的生物。目前已知线虫物种将近2万5千种,然而还有将近50万种仍未被发现。蚂蚁是物种最丰富的昆虫,也主导着生态环境。已知的蚂蚁物种大约有1.4万种,很可能还达不到蚂蚁物种总量的一半。甲虫和蝇类同样如此,比起已知物种种类,尚未发现的物种会占去总存在量的一半或更多的比例。我们再看一个数据:以目前发现新物种的速度计算,要再过500年,也就是到27世纪才能完成对地球生物的普查。

生态系统,是指在自然界的一定空间内,生物与环境构成的统一整体。不管何种规模的生态系统,都是生物群落与其环境形成的生态复合体,这是自然界的基本单位。任何生物都是生活在一定环境之中的,离开了适宜的环境,生物就很难适应和存在。所以,多样的生态系统,才能保证其中多样的生命,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生态系统多样性是物种多样性的保障。保护生物多样性,重要的一点就是必须保护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其实,生态系统的范围可大可小,小到一堆牛粪,还可以更小,大到地球生物圈,这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了。也就是说,生态系统多样性是从基因到景观,乃至生物圈的不同水平研究的综合。这在实践中特别有效。例如,对于濒危物种的保护,我们会从不同水平上去探索物种濒危机制,从生境或生态系统水平上考虑保护措施。另外,生态系统多样性维持机制的研究不仅注重生境,更注重不同生物类群的作用,及其相互关系对系统稳定性的影响。这体现了生态系统多样性研究中不同类群或不同学科研究的综合。所以,生态系统多样性是生物多样性研究的重点。

总之,从生态系统的角度来看,地球上所有生物,如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都有其存在价值,每个角色都非常重要,缺少任何一环节,生态系统都难于维持其稳定性,这不是我们人类可以随意忽视或遗弃的。既然我们现在说不清楚谁更有优势,那么我们就必须先保护这些多样性,让我们知道的时候再来用。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