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文学艺术作品里,女二基本都是坏人,尤其是抢了女主男友的那种女二。很不幸,薛宝钗就是如此。 虽然如此,可她的口碑出奇的好,钗粉遍天下。 很多人喜欢她,是因为女主黛玉过于柔弱,代入生活中太不好用。而宝钗呢,看上去既能干又聪颖,处理事务八面玲珑,宜室宜家。这才是我们需要的妹子嘛! 可问题是,曹雪芹真创作了这样一个女孩吗? 宝钗是否能干,是否宜室宜家,我们要用书中证据说话。卓语前文已解析了一部分,让大家见识了宝钗下人的素质。 本文继续扩大平台,看看宝钗如何管理贾府。 【提示】本文属系列文,新粉请先看前文《宝钗真会管家吗?书中细节见真相,她是拉垮贾家的第一罪人》 01 管家分工55回凤姐病倒,王夫人委任李纨、探春和宝钗代为管家。 现代职场评判职员,离不开效绩考核。而效绩考核的前提是岗位明确,职责清晰,工作目标量化。 红楼梦那个时代当然达不到如此,但理事相通,要正确认识管理能力,首先应弄清楚三驾马车的职务职责。书上是这样写的:
最初上岗的是李纨。家中琐碎之事一应都令她管,很显然,她就是接替凤姐的人。若把王夫人看做董事长,此时的李纨便是总经理。 探春第二个入职。按理说她是弥补李纨不足的,但董事长给她的权限是【合同李纨裁处】,无分正副高下,如此来看她也是总经理。 宝钗最后入职。王夫人招募她的那段话,前后说的都是【园中】,而且特别指向【老婆子们】。 ”老婆子们“是下等杂役的通称。奶娘、嬷嬷、管事娘子虽有年纪,却不能如此蔑视,尤其不会用【吃酒斗牌】来描述她们。 所以,宝钗的管理对象是大观园里的杂役婆子。包括看门、跑腿、打扫、种植等人员。王夫人托他【各处小心】,便是指大观园内的杂役区域。 so,看明白了吗?宝钗负责大观园的安全防卫,同时还涉及一部分大观园的后勤管理。 02 走马上任三个新官是这样上任的:
每到需要王夫人自己亲力亲为时,朝廷事宜啊、社交啊就多起来了,准得很。 探春李纨两人开辟了议事厅,从最初的半天工作制,延伸至全天工作制。 整个荣国府(也包括大观园)各种事宜,人财物的调配,都由她俩拍板。小到一针一线,大到赏罚供给、月例银子,甚至包括爷们的花销、外头采办的项目。 注意啊,从议事厅启用伊始,就只有探纨二人作战,没宝钗什么事!而她每天夜间在大观园巡察,这件事探纨却从不参与。 这就印证了前面的分析:探纨是总经理,是决策层、调度层。宝钗只是安保科科长,是执行层。 但上房监察是怎么回事呢? 上房就是正房,也就是王夫人的居所,可以引申为整个贾政大院。 当王夫人不在家时,宝钗替她坐阵荣禧堂。干什么呢?肯定无关于家族管理,因为但凡涉及官中人财物,都归探纨负责。她管理的只能是王夫人的私人事务和财产。 王夫人屋里常有些稀罕物,且常常被人觊觎,书中有多个桥段。宝钗监察的就是这个。 这项工作仍然属于安全事宜。可见无论在哪儿,她都是管安保的。
稍微有点礼教常识的人都知道,闺阁女儿不兴管家。探春已属破例,但好歹她是贾政家的主子。 宝钗是个客人,在异姓姑娘里,又数她的血缘最远(跟贾家),实在是尴尬出脚趾头了。以至于她不得不用长篇大论向下人解释,想圆的合理点,免得被骂【沽名钓誉】。 然而这段话里,也藏着她的工作目标:【别躲懒纵放人吃酒赌钱就是了】【那时酒醉赌博生出事来,我怎么见姨娘?】 不停地强调安保事宜,这是最直接、最有力的证据。足见无论改革前还是改革后,她的职责始终都是安保。 时代文化的差异,让很多人根本看不懂这段故事。不要被堂而皇之的言辞、貌似恳切的态度所迷惑。真相其实是: 宝钗故意否决财务制度,不惜得罪改革设计师,也要向下人放水。而她的目的,无非是跟刁奴们来个利益交换: 我替你们多捞钱,你们吃酒赌博也小心点,别弄出难看事,让我无法收场。 03 宝钗的业绩前面说宝钗不是决策层,我相信有人要敲键盘:什么?你瞎啊,大观园改革不是她三人共同决策的? 当然是。但却不是她们的本职工作,是额外事宜。王夫人可没让他们搞什么改革,是探春想兴利除弊。 要发起改革,当然要争取全方位的支持,探春首先就征询了凤姐、平儿的意见。宝钗参与这件事是偶发,不代表她日常职务。 职责捋清楚后,她的业绩也呼之欲出了。 1、玫瑰露事件 61回王夫人上房失窃,牵扯甚众,半个大观园都掀翻天。 虽然在读者看来,彩云跟赵姨娘早有勾结。可是以凤姐的反应来看,以前并没出过这种丢人事! 玉钏彩云互赖已非一日,很多不相干的人都知道了,而坐阵上房的宝钗在干嘛?她若有一丁点管理能力,哪怕只一丁丁点,也不能让事情越闹越大,无法收拾吧。 这就是所谓的管家能人? 2、茯苓霜事件 茯苓霜是贵重礼品,本来只有贵族主子才可享用。门岗索礼扣留,是借用职务之便搞不正之风,因此赠送过程中都偷着藏着,不能见光。 物品源于【有粤东的官儿来拜】,那当然是荣禧堂接待。所以事件源头的门岗,又是宝钗的管辖范围。 这些门岗是否一贯如此,我们不得而知。但出事故、闹风波,却都在宝钗管理时期。 3、更多失窃
61回宝钗自述:还有几件更大的失窃案,牵涉更多的人。 凤姐管家时,虽然不算天下太平,但大面上总能说的过去,绝没有这般鸡飞狗跳、人心惶惶。怎么一换人,就成这样了?
请看宝钗对乱象的态度: 1)我家(薛姨妈)这边没出事,没牵涉进来就好。 2)叨登不出来,是大家的造化。一切糟糕事,只要盖住就好。 当然,如果她只是旁观者,这态度绝对没问题。可她此时就是治安主管啊!!难道不该找找漏洞所在,反思下管理者的问题吗? 很多人会认为,下人轻视三驾马车,不好管。不错,是有这因素,但困难需要人去克服,万事都需要积累。哪怕最后失败了,至少努力过,至少说明是个有志向的人,探春改革就是如此。 不好管就不管,这算什么? 自己负责的部门频出事故,每次都靠平儿、探春这些人摆平。宝钗身为主管,既不处理,也不调查,更不整改,连点愧疚都没有,这是淡定还是混沌?是无知还是无耻? 看样子,她根本不在乎别人怎么看待自己的管理能力。或许,她奉行的就是无能有理、混乱正常。 正像前文分析的,她历来没有是非观。对下人以放纵为宽容,为混乱为团结。历来只擅长一种本领:掩盖脓疮,销毁犯罪证据。 4、尤氏吵架事件 71回尤氏被大观园两个杂役婆子顶撞,闹出一场风波。
角门不关,彩灯不收,管角门的人全不在,正大光明的脱岗失职。 大观园的角门相当于大宅里的二门。作为内帷分界地,何等重要啊!古人讲究的男女避嫌,全靠这道门呢。 辉煌的皇家园林,又是纯女儿国,竟然门岗空无一人,这不等于裸奔吗? 事故部门是门岗,时间是夜间,两项都死死的指向宝钗。 当尤氏予以纠正时,竟遭到杂役婆子的公然对抗和羞辱。经过宝钗调教的婆子,真是被惯上天了,连自己姓什么都忘了。 可能有人会疑惑,这时候凤姐不是复岗了吗? 不!她没有全面复岗。73回探春检举,一上来先说【近因凤姐姐身子不好,几日园内的人比先放肆了许多..】凤姐自己也说:【偏生我又病了。】 这说明,后期乱象怪不着凤姐。若有她的责任,在这样的当口,只能赶紧认错,绝不能说这种话。 凤姐复岗时断时续,身体精力大不如前。这种情况下,即便在岗时,也只能管点大事(别人压不住的事)。那谁来做执行层呢? 按照王夫人的一贯作风,必然委托宝钗继续协管治安。 正因为这个原因,吵架事件经手多人,大家对门岗渎职,竟然都一句不问。凤姐处理婆子,也只因她得罪尤氏,并不问责门岗。如此怪异,全因背后的宝姐姐! 5、绣春囊事件 一个裸奔的地界,当然无法避免绣春囊。
出事地点:大观园园门前。背景:夜间角门不上闩,有人行走过去,门岗也不理会。 若无这些条件,男子怎能混入大观园? 为了方便逃走,他不会深入园中腹地,所以偷情地就选在大门口附近。这风流地界,多么毁三观啊! 又是门岗,又是夜间治安问题。而且前面才刚发生过尤氏风波,门岗依旧自得其乐。 ![]() 6、夜间跳墙事件 73回赵姨娘的丫鬟小鹊,跑怡红院通风报信,时间是熄灯安歇时。按制度,大观园早就关门了,任何人不得出入。 然而小鹊如入无人之境,来去自由,哪道门都挡不住她。果然,门岗都是虚设。
小鹊走后,又有人跳墙。这大观园的夜间,要有多精彩就有多精彩。你不服不行,宝姐姐管得真是好! 7、婆子聚赌事件 关于这段故事,前文已解析过。详见《宝钗真会管家吗?书中细节见真相,她是拉垮贾家的第一罪人》 七十三回贾母震怒彻查赌局,标志着贾家进入穷途末路。根本不必等朝廷来治罪,自己已经罪不容赦。 可是最早出现的赌棍庄家是蘅芜苑婆子,又是宝钗调教的。 结论是:真正败坏大观园风气,引领贾家下人为非作歹的,绝不是查获的三个大头家,而是薛宝钗! 大观园美好的面纱就这样被无情撕破。据说,一只老鼠能坏一锅汤,诚不欺我也。 ![]() 8、破坏改革 以上都是职务对口事件,一目了然就属于她的责任。 但一个职场人优秀与否,不仅看份内事务,还有与他人合作的能力,以及大局意识、自律意识。 探春发起大观园改革,从头到尾,宝钗都是个障碍力量和破坏力量。她与人共事的”能力“,比起上面那些,会更令人叹为观止! 大家所熟知的,大约只有莺儿折柳事件,但事实远不止如此。本文无法详解,精彩的故事留待后文。 ![]() 04 打脸王夫人王夫人为什么要让宝钗来管家? 这话题一扯就长了。只有搞明白王夫人如何弄权,如何强推金玉良缘,这问题才能得到完美解释。 卓语的铁粉都明白,新粉参看《凭一己之力干翻全部主角,史上最毒最奸的主妇长啥样?》 简而言之:王夫人穷毕生之精力,只为独揽大权。她不是来贾家做奉献的,而是要将贾府的牢牢控制于手,变成王家的后花园和兵源库。 在三驾马车里,只有李纨名正言顺。然而恰恰也是她最令人担心,因为贾兰才是贾政的第一继承人! 为了不能让李纨形成势力,破例启用探春。王夫人知道,以探春的个性,毫无悬念会盖过李纨。 至于宝钗,什么理由都没有,霸王硬上弓,只为推她上位而已。 搞清楚这些背景后,你应该明白三驾马车组合得很微妙: 虽然宝钗职务低,虽然不能正面主事,但她才是王夫人的心头好!王夫人从骨子里不信任任何外人,只信任血缘。 将自己的上房交给宝钗,管事不多但地方尊贵啊!那不仅是贾政家,更是整个荣国府正堂所在,荣国公辉煌的历史遗址。 这就是暗戳戳地告诉众奴才:我外甥女,迟早是荣国府的女主人,你们看着办吧。 然而现实好戏剧化,啪啪地打脸王夫人! 被寄予厚望的薛宝钗,确实光荣地坐上了荣禧堂。打压起探纨趾高气扬,如同王夫人一般。可惜,她却只戴王冠不干事,正经事一件不干! ![]()
你看看,当初王夫人托她时,千叮咛万嘱咐:别弄出大事,别让老太太揪住错。 结果呢,何止是弄出大事,天摇地动的都出来了! 05 宝钗的职场总结王夫人交给宝钗的的工作任务是:防范仆役吃酒斗牌。她从头到尾做了什么呢? 1、貌似加强夜巡 为什么说貌似? 【临寝之先,坐了小轿带领园中上夜人等各处巡察一次】注意几个关键词:临寝之先、坐轿、带人、一次。 夜间斗牌,谁不是等众人安寝后?若想真管,就要抓现行,临寝前转转有用吗?况且仅仅巡视一次,如同一阵风刮走了,不是做样子吗? 宝钗多年在贾府里窜来窜去,从不坐轿。在家里坐轿的,只有贾母一人。轿子四面封闭,那是想发现问题,还是想闭目不见? 其实吃酒斗牌的人,正是上夜的人。每晚召集上他们,浩浩荡荡簇拥着轿子,跟省亲似的转一圈,不是演戏是什么? 实际上是睡前发了个信号弹:走了,走了,我走了,你们可以登场了啊。 2、打感情牌,恩赏教化 前面已提到,宝钗跟婆子们做利益交换。一是免除承包制的上缴费用,二是不管事的婆子年底也能参与分红。 附加条件是:大家顾些脸面,不要任意喝酒赌博,尤其是别弄出难看事。 婆子们欢天喜地,答应得很爽快,各自领命而去。表面上看各有所得,皆大欢喜。劳动者增加了收益,激发了能动性,还多了自主权。他们似乎对主子感恩戴德,跟管理者达成共识。 ![]() 如果画面定格在这里,一切是多么完美啊!不用严刑酷法,不用条规细则,什么监管都不需要,只要加薪、放权,就能解决赌博、渎职、偷奸耍滑。 主人仁慈,仆人大义,如此上下和合,不就是封建统治者常常标榜的海清河晏吗! 可惜,帝王的海清河晏梦,历来都是吹牛皮。贾府里其乐融融的气氛,似乎一天都没撑住,画面一转,马上进入天下大乱。 一大波“事件”,正在赶来的路上。 第一场大规模骂架,恰恰是莺儿折柳。婆子把莺儿骂得狗血喷头,什么恶毒话都说出来了。吼吼,宝钗的面子在哪儿?婆子的感恩戴德,又在哪儿? 这不是狠狠地甩了她的耳光吗! 很多人以为我对宝钗有成见,其实真有成见的是作者曹雪芹。你看看,贾府每个风波,责任人都死死指向她,难道就不能平均下,分点责任给别人吗? ![]() 06 小结钗粉将宝钗的管理思路,称为无为而治,称为治心治本。说她是最高明的管理者,探春之流远远不及。 即便不喜欢她的读者,鲜有质疑其管理能力的,因为她大道理一套套,看上去很懂。连历代红学家,也很少有人看透曹雪芹的强力讽刺。 红楼梦成书数百年,宝钗擅管家竟然成了公论,你说好笑不好笑? 实际上,曹雪芹写了个只会抢权的王夫人,又写了个只会喊口号、捞好处的薛宝钗。她们的共同点是:绝对不干活,一丁点实事都不干。 王夫人用念佛来打幌子,宝钗用怀柔政策来打幌子。 如此,还谈什么管理。这个词用给她俩,完全是亵渎! 她何曾管理过什么?看她上任后做的一切,有管理吗?除了糊弄还是糊弄。随便抓个儿童来管,也比她的办法多。 人能正己,方能正人。己身不正,何谈管理? 很多人崇拜宝钗,因为她会察言观色、恩惠拉拢、投机蛊惑、邀买人心。但这些本事,都是通向地狱的车票,跟管理能力不可混同。 管理应该是正能量,是要世界变得更好。应该扶持良善,发扬正义,克制贪婪,打击邪恶。 而宝钗的生存策略,历来纵容违法,宽容奸佞,团结每一个坏人。是非尚且不分,谈什么管理呢?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