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乡愁一缕】编草锅盖/柴汝新

 我的卧虎湾 2021-11-20

锅盖人人熟知,它是一件普通的炊具现在材质一般是金属或钢化玻璃早些年农村常用的锅盖材质和木制,现早已退出了历史舞台。
上个世纪七十年代以前,农村都是用灶台烧柴做饭。一般每家灶台有两个,室内一个,冬天为了取暖;室外一个,夏天为了避热。室内锅台盘在外间,联通内间的土炕,冬天可以取暖。锅台上安装一口大锅,炒菜、熬粥全用它。为了防止锅内散热和引起液体飞溅,做饭时需要盖锅盖。
锅盖,又名盖顶,圆形,一般用小麦秸、稻草、谷草、芦苇等材料编制完成。中间有提纽,大锅盖两侧还各加装一个小提纽。特点是物美价廉,实用性强。它有大小深浅之分,常用的一般直径在70厘米左右。大的锅盖呈椎体型,锅盖比较高,锅内可放两层锅篦。小的锅盖呈圆椎型,锅盖比较低,锅内只能放一层锅篦。草编锅盖透气性好,蒸出的馒头既不粘锅篦,而且又好吃。用它热馒头,馒头表皮没有蒸汽水滴,吃起来口感好。
编草锅盖在我家乡十里八村是我村独有的一门技艺,全村成年男子几乎无人不晓这门技艺。那时,人们生活困难,编草锅盖除了满足个人家庭的需要外,主要是把它拿到集市上销售,换取一些钱用来贴补家中衣食生活。
编草锅盖有一道严密复杂的工序。首先要把好原料采购关,采购原料时,高粱秆要选择节比较细长且粗细均匀的;小麦秸、稻草也要选择细长的,便于操作。有一次,我和爷爷一起去采购原料,那时我才十三四岁,每人手推一辆小推车,返程时顶着逆风,步行了四十多里路,累得浑身大汗淋漓,很是辛苦。其次要把好制作关,编制时先要制作蔑子,就是剥去高粱秆的皮,用小刀一根一根地将其劈成两半,而后捆在一起,将其放在河水里浸泡一天。从水中将其捞出后,在场院里用碌碡将其压瘪。之后用一把刀刃较厚的菜刀刮去内瓤。再用一把刀刃较薄的小刀,将其分成二至三份,把内瓤二次刮净。然后用一把戳刀把高粱蔑子与小麦秸等缝合起来,并编上提手,就制作完成了。熟练工每个晚上能编成一个锅盖。
编锅盖是一种艰苦的劳动,一般以家庭为单位,也有几家搭伙的,通常在地窨里进行,三四人一组,每人一个座位。地窨长约5米、宽3米、深2米多。地窨里较潮湿,冬暖夏凉,便于作业。成年男子多在冬季农闲时进行,像我爷爷那样老年人,常年在地窨里作业,他们大多数人患有关节炎、腰腿疼病。每天晚上,人们相约在煤油灯下,一边编草锅盖,一边聊天。儿时时常听大人们讲些鬼狐故事,吓得我不敢独自走夜路。我经常陪爷爷工作到夜晚。由于没有钟表,也不知道工作到几点。夜晚休息时,不是看天空中星星的位置,就是听鸡鸣声。
我从小耳濡目染, 10岁时就学会了编草锅盖。我编草锅盖的技术虽然赶不上父亲那样娴熟,但邻里婶子、大娘都夸我心灵手巧,我听了很高兴。上小学时,课余时间从不写作业。每天晚上,我和爷爷在地窨里一起编锅盖。
锅盖制作完成了,就要去集市上销售。县城的集市5天一次,那里人多、销售量大。一个锅盖当时能卖到1元钱,成本约2毛钱,每个月下来也相当工人一个月的工资。老家距离县城20里路,爷爷逢集必赶。遇到星期天时,我和爷爷一同前往。每次赶集,爷爷总是给我买些好吃的,我的干劲特别足。在那个割资本主义尾巴的年代里,小学的贾红绪老师说我,从小脑袋里就滋生着资产阶级思想。我不以为然,仍在默默地坚持着。
少年时代编草锅盖的经历,铸就了我吃苦耐劳、勤俭持家的品格,
受益终生。但那贫困生活的记忆刻骨铭心,更使我倍加珍惜今天幸福美好的生活。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