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有一篇课文,叫做《井底之蛙》。 没什么社会经历的人,看到都是寓言故事,而被毒打过之后,回过头看那些小学课本的选文,瞬间感觉很精准。 仔细想想也是对的。 毕竟编辑课本的人,无不是阅历丰富之人,除了照顾小孩的理解能力,还是要真正传播一些东西的。 暗黑一点想,人人都是井底之蛙。 人只能看见自己愿意看见的东西,在自我的世界里,以为什么都懂。 精确与模糊现实世界的复杂性,远远超出个人能想象的空间。 追求安全与确定,是生命的本能。 在科学出现之前,风雨雷电,这种无法解释的现象,不给个说法,人会陷入恐慌之中,无法自拔。 所以,有了宗教和神话。 有一段时间,狠狠地刷《奇葩说》这档辩论综艺节目。 听完一方的观点,觉得很认同;立马听另一方的观点,又觉得不错。 而且双方来点出对方观念中的漏洞。 感觉不停下来,可以辩来辩去,没完没了,永远分不出一个对错似的。 有没有一个精确的结论? 有。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所有的论点放到具体的场景下来看,对错清晰可见。 也没有。 现实世界,往往找不到具体的场景。 很多东西都是模糊的,只能在相对的概念中作出判断和取舍。 陈春花老师大概说过这么个观点: 如果追求秩序,会失去秩序;而拥抱世界的随机性,反而获得秩序。 看问题,应该是开放模糊地观察; 真正执行,就必须有个决断,干脆的态度出来,否则没法做事。 共生与割裂刚开始接触心理学方面的知识,以为是从弗洛伊德发展开来的。 后面发现不是这样的。 心理学是在一战二战区间,科学发展到一定程度,在一群人之中慢慢涌现出来。 有许多流派,个人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经济心理学、认知心理学等等。 科学的脉络也类似。 数学、物理、化学、生物,这些都是基础的。 越深入越细分。 从一个原点,蔓延出无数的支点;又从浩瀚的星点,汇聚成最初的星火。 心理学中有个逃不开的话题:原生家庭。 个人在成长的过程中,有一堂必修课,就是与原生家庭的割裂和重建。 看着简单,其实很复杂。 不只是割裂时的痛苦,也不止重建时的困难,还有一个概念被忽略了,就是共生。 人最脆弱的时候,是婴幼儿、小孩的阶段。 共生就发生在这一段。 很多人回忆小时候的经历,总觉得是痛苦的,然后说是原生家庭问题。 这么解释也行,就是有点太宽泛了。 生命的存在,除了衣食无忧的需求,还有精神层面的营养需要。 比如陪伴。 再比如生存需要的勇气、智慧、坚定、果敢等品质。 不会无中生有。 都是在共生的那一段时期,养成的,后面正是用这些东西,来提供割裂时的补给。 如果缺失了,内心如同有缺憾,会无止境地索取。 生长与凋零讲一个老鹰的故事。 说的是老鹰在 40 岁的时候,喙变得长而弯曲,爪子开始老化,影响捕食,翅膀变得十分沉重,飞翔不易。 需要用喙击打岩石,直至脱落,还要把爪子和羽毛一一拔掉,等这些重新长出来。 重获新生,可再活 30 年。 不讨论这个现象的科学性,但有件事情是真实的。 植物的生长。 植物的生命周期:萌芽、抽枝、开花、结果、凋敝。 这是人为了观察世界,抽象出来的一个精确又大概的过程。 实际上,植物在每一天的生长过程, 都伴随着死亡。 不能光看到繁茂生长的一面,还有那些时不时掉落的枯枝落叶。 生与死的同时存在。 动物其实也是,观察更加的不易,细胞的生生死死。 七年换一遍。 “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 正是这种复杂性,构成了生命相对秩序的存在。 单一片面的观察,容易失真。 首先要看到整体的脉络,正反馈强于负反馈,就是这个结构体还存在的根源。 人性虽然复杂, 有感情,有独特喜好,有正面和负面。 但是行为是客观的。 今天是持续写作的第 211/300 天。 |
|
来自: sunflowerw386w > 《待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