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珍贵史料研究苏州古典园林 | 跨越百年,网师园今昔对比

 微湖渔夫 2021-11-21

时光流逝,百年已沧桑,世事变迁,园林里寻找旧时光。即便是作为文保单位的苏州古典园林,也要经受时间的雕琢,哪些改变?哪些遗憾?用旧照片一一对比,可各自揣摩。

图片
网师园局部鸟瞰图

网师园在民国时期需私人引荐才方得参观,所以旧照片较少,本篇文章收录六张,从四个组团节点入手,来做今夕对比。

一,月到风来亭

彩霞池西侧,月到风来亭临水而立,长廊随着湖岸叠石或高低起伏,或蜿蜒曲折,形式大概一致,但仍有几处较为明显的不同,和几处不太明显的差异。

图片


最大的不同是花木。常说苏州园林最难被模仿的是树木,树木凝结了时间,而时间搬不走。可惜的是,今日网师园相较之前,恰恰是树木大减。墙后背衬林冠消减一半,而月到风来亭南侧紧挨着的探水大苗木不见了,连同点缀的小乔木也一起消失了。结果是,这一片的构成元素,亭廊、白墙、黄石驳岸的组合过于“干硬,仅靠一些黄馨点缀明显不够。

图片


另一个比较明显的变化是爬坡廊的最高一段,原来是局部瓦面抬升一段,并有小的水戗塑脊。而现状则取消了这个做法,改为一致贯通的长廊。从整体上来看,联通濯缨水阁与月到风来亭的这段廊,其长度并不算太长,在两个主体构筑物众多戗脊之间取消廊上小戗是做减法,并无明显的不妥。但问题是,背靠墙体的高度随着这个改动而降低,这带来两个不利点,一是殿春簃南院搭接侧墙高度不变而外露,稍显突兀。二是此墙体高度与月到风来亭高度之间比例略显失调,现状墙体顶部甘蔗脊的高度与六角亭檐口高度重叠,略显机械、失去了“自然”之美。

图片

图片


这组节点的以上两个问题,我们换个角度再对比一下。

图片


其余小的差异,如六角亭攒尖顶升高、宝鼎的造型与高度、漏窗大小及形式、廊端加宽与开了门洞等,都没有太大感官上的变化。

二,引静桥

来到彩霞池南侧的引静桥这边,一弯拱桥跨溪流。

这组对比主要关注两个点:引静桥本身,和旧照中桥右侧的探水乔木。

图片


引静桥的造型并无明显变化,细看则是一些装饰细节上的小差别。比如两边端头的抱鼓石主体装饰,虽然都是阴阳鱼图案,但旧照上的造型明显要饱满一些。主要是现状两侧虽然主题一致、造型相似,但却并不对称,桥西的造型明显小了一圈。我猜测东侧是原物,西侧修复时做小了些。

图片

图片

感观上差异大的还是乔木,桥头一侧那棵造型飘逸的探水苗木消失了。和上一组的情况相似,直接的影响是,石桥与湖石的造型元素组合,相较而言显得有些“干硬

另一个角度再看下,站在引静桥这侧,对望月到风来亭那边,这组照片的对比,充分反映了苗木多寡带来的感官差异。现状较之从前,前景近水处少了一个竖向层次,远景林冠减半,甚至露出了远处的民房。

图片



三,半山亭

我们转个方向,再来看彩霞池的东侧,半山亭与射鸭廊。

这组对照中,其实建筑与亭廊构筑物的组合方式非常一致,没有什么大的变化,但园林的“氛围感”差异却非常之大,问题还是出在花木配置上。

图片

旧照之中,半山亭后侧庭院中树木高大,撑起了林木葱翠的氛围感,高大的树木与建筑屋面前后掩映,成为了半山亭瓦面与五峰书屋瓦面的隔层,起到层次过渡与视觉“软化”作用。中间层小乔木布局舒朗、视线通透。下层灌木组合和谐自然。远中近,高中低,层次分明,疏密有度。

图片



再看现状,这个视角上,上层大乔木的消失,使得半山亭瓦面与五峰书屋瓦面两种硬质材料前后叠在一起,比较生硬。中间层苗木高度相仿,冠幅相似,夏天枝叶稠密之时稍有机械之感。

总之,花木配置失去了节奏美感。

四,殿春簃冷泉亭旁

殿春簃最深处后院一角。

图片



这里有两个不同之处。一是左侧的墙体上加了透花窗,关于这点,我个人觉得无可无不可。二是此处叠石手法变化较大。旧照中,是按照“麓坡”意象,或者是“小丘”之意,做了前低后高的小层次变化。

图片

而现状则是在一个大平板上仅用石头做了高低起伏。这两者之间的差别是审美层次上的不同,可各自揣摩。


特别说明:文中原始素材的对比图片均由微博网友 @橘涂初四 友情提供,这个图片对照需要现场找角度采样,特别辛苦。在此特别鸣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