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吴越人《番薯皇夹的传说》连载8 | 非常摄影《荷花摄影展》

 诗画天地图书馆 2021-11-21

《番薯皇夹的传说》8


【附记】(3):公元1276年1月18日元将伯颜率军兵临临安城下,宋室谢太后,抱五岁宋恭帝出城投降,宋恭帝德祐二年正月十八日(1276年2月4日),宋室南逃大臣陆秀夫、江万载父子、文天祥等在婺州拥立宋恭帝长兄,八岁的赵昰为帝,后世称之宋端帝。

由于元军势如破竹,他们攻城掠地,很快就攻克了婺州。赵昰立足未稳,只好由江万载父子及江氏“三古”家族带兵保护他逃亡,途经处州至温州,并由陆秀夫找到早已逃至温州的宰相陈宜中,汇合带兵到此的张世杰等,召集众将领商议抗元大计。元兵此时步步紧迫,江山已沦陷大半。宰相陈宜中当着众大臣的面,提起了高宗皇帝曾避难温州沿海的往事,说温州是咱们宋室中兴之福地。当年金兵渡江南侵,高宗皇帝率臣沿海而下南逃,自杭至明州到定海,漂泊海上多日,又逃至温州沿海驻跸,而后频闻捷报击退金兵,才有了以后赵宋江山社稷的百余年之偏安。


当时,高宗皇帝驻跸在温州六都三里青嶴山,后移辇至罗浮山江心禅寺。宋室的功勋皇冑子裔家戚等大多随宗室南渡,他们大批南逃至台州、处州、温州等僻乡无人之处,躲藏在深山岙底。后来,他们等到世局安稳了,又迁入永嘉、瑞安、乐清等沿海平原富饶地带安居扎寨。

今天,乐清境内的高岙之高姓,南宅之南姓,坭垟之赵姓,皆是当年随高宗皇帝南下扈从大臣们的后裔。
端宗听说温州乃其祖高宗先皇帝当年永固宋室半壁江山的中兴福地,于是也要求来到乐清六都三里青嶴山。宋时,极为推崇备至道家理念,打先锋的头阵部队按照天罡与地煞布防。其中,天罡有三十六支大队,称为天团,布置在北面和西门处(大致在今天的海屿、雁塔社区),作为迎驾与警戒流匪之用;地煞有七十二支大队,称为地团,列阵在南边与东面(暨如今的地团社区附近,地团的名字由来也与此历史有关),主要防守海上及江面来犯之敌。(后来,明清时的盐廒的命名也是仿照此例,此是后话了)。端宗驾临乐清六都三里雁塔街后,他的行宫驻跸在雁塔街的塔山禅寺内流米岩旁,随之而来的御林军驻扎在塔山禅寺外拱卫着宋室幼帝。当晚他们在雁塔街的百姓家吃到了高宗皇帝曾吃过的发财皇夹,他是意图仿效其先祖高宗皇帝。看到屋,走到哭。从雁塔街去青嶴山看得到很近,但隔着海,要等到瓯江潮涨才能够到得了,一天之中也只有二次潮涨汐落,今晚已经错过了。第二天清早,顺着那涨潮滚滚之浊水,他们浩浩荡荡的泛船直抵对面青嶴山,登上青嶴山的最高峰烟墩岗,整个浩渺之山海顿收眼底,此时那江山显得磅磗而雄伟,令人忘却了所有的路途疲倦。
端宗听从宰相陈宜中和众大臣的安排,想借温州这块风水福地,和大家一起同甘共苦、出谋献策,欲重整朝纲,以图中兴宋室之社稷。只可惜,其大势已去,积重难返,大宋气数殆尽,就算是张良在世,也回天乏力了。(此为后话)

南宋将亡之时,陈宜中迎刘黻出山勤王,刘黻听从召应,率领抗元大军转战数载,丕业未竞,尔后病逝於广东罗浮外海,谥号忠肃。后来,乡人为怀念他,把他仅遗留的锦衣蟒袍入葬于墓中。刘黻为今乐清市石帆街道大界村人,今石帆镇岭头村西首还保存有南宋名臣刘黻的衣冠冢,虹桥四都左原明庆寺内遗有刘黻题写的“源遠泉”摩崖石刻。

※备注:没钻研过历史的,大部分人还是不知道的,总以为红薯是在明朝时才传入咱们中国的,总以为红薯是由福州府长乐县的陈振龙引进的。其实,早在五代十国时就有了红薯的。只不过那时仅局限于东南沿海的几个岛屿,还没有在大陆广为流传种植罢了。比如,宋代的那个大文豪苏东坡,他便是在被贬谪海南岛儋州时,写了一首有关红薯的诗的。

※         君若不信,有诗为证:
《和陶酬刘柴桑》【宋·苏轼】
红薯与紫芽,远插墙四周。且放幽兰春,莫争霜菊秋。
穷冬出瓮盎,磊落胜农畴。淇上白玉延,能复过此不,不思马少游。

             吴越人写於2014年11月22日夜

(完)

作者简介

吴越人,号:东瓯初白。其,稍带狷介,略异常人;他,粗尝文墨,微啖古史。

点击上方关注诗画天地视频号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