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家有女初长成,嫁与县中赵举人在封建势力顽固的旧时代中,一个女人长得太漂亮了,兴许并不是什么好事。因为这旧时代中,女性是属于弱势的一方的。掌管着天下财富、武力和权力的男人们为了让女人们听话,给女人们设置了各种各样的条条框框,而生活在这些条条框框里头的女人们,往往都没法儿过上自己想要的生活。 比如在清代的康熙年间,南方有一个叫寿阳的小县城里头,曾发生过一件令人闻之伤心的故事。 话说这寿阳县有一户姓宋的人家,家里头传到这一代之后却迟迟没有生出儿子,只有一个女儿渐渐地在闺阁中长大。 这就让宋氏的父亲感到十分的头疼了,料想自己这一辈子不仅没有做过什么坏事,每逢初一十五更是会到那城外设棚施粥救济苦命之人,怎么就得不到一个儿子呢? 不过这宋家毕竟是大户人家,养出来的女儿自然也就不像那些个从小就要帮着家里干活的女子那样粗糙。加上这宋氏又生得好看,还不等年及及笄,寿阳县里头想要娶宋氏回家做老婆的年轻人就要踏平这宋家的门槛了。 但是前面也说了,这宋家传到了这一代之后没有男儿,只有宋氏这么一根独苗。这宋氏的父亲又不想宋家的血脉就此断绝,自然是不可能把自己的女儿给嫁出去的。所以在面对着那些个上门提亲的年轻人时,这宋氏的父亲总是直接用一句话打发了。那就是“谁能入赘宋家,谁就能娶走我的女儿。” 入赘这种事不像是在我们现代,在旧时代之中要是有哪个男人入赘到了自己老婆的娘家去了,那就是要被指着脊梁骨说是“软骨头”的。于是乎,当寿阳县里头的年轻人们知道这宋氏的父亲只想要上门女婿之后,一个个的也就纷纷打消了娶宋氏回家的念头。毕竟这美人再好,那也比不过自己的名声重要嘛。 但是宋氏终归是要嫁人的啊,不然的话,等到宋氏的年纪越来越大了,到时候别说是上门女婿了,那就是倒贴给别人做妾室,哪也不见得有人愿意要。 无奈之下,宋氏的父亲只好放宽条件。只要求在女儿出嫁之后,把生下来的第一个男孩送回娘家,从此跟着宋家人姓。这个条件看起来很是宽裕了,毕竟只是换个姓氏而已。但是宋氏父亲的这个条件,却是彻底地惹怒了寿阳县里头有头有脸的年轻人们。 把自己的长子送到宋家去做孙子,那叫这些个年轻人们那里受得了。要知道在旧时代里,那长子可是继承一家之业的不二人选。除非长子死了,要不然做老二的就绝对不可能当得了一家之主的。 正所谓几家欢喜几家愁,随着时日的过去。眼看着这宋氏的年纪就到了十八岁了,却还是没有许配人家,宋氏的父亲心里头也就越发急切了起来。 但天无绝人之路,这一年的夏天,正当那宋氏要迎来十九岁生日的时候,那宋家为了招女婿新开的大门就被人敲响了。可等到那宋氏的父亲兴冲冲地把敲门的人迎进来之后,脸上刚刚生出的笑意立刻就淡了下去。原来,这敲门的竟然是一个浑身脏兮兮的落魄书生。要不是这书生背上还背着一个装书用的背篓,恐怕和那路边的乞丐已经没有什么分别的。 正当那宋氏的父亲想要将这年轻人逐出家门的时候,那年轻人却开口说道:“小生此来,一是为求娶贵府之女,二是为贵府送来一个举人女婿。还请宋老大人多多思量,不要因为小生的表象而轻易作出决定。” 夫君安心读诗文,新妇携伴去踏春宋氏的父亲听到和落魄书生如此自信的的话语,顿时也就来了兴趣,当即便对着那落魄书生说道:“好说,今年秋季便是秋闱盛事,你若是能在这乡试之中取得一个举人的功名回来,莫说是老夫的女儿,便是这万贯家财,老夫也可一并奉上。” 这话一落音,那落魄书生却是仰头大笑了起来。笑了好一会儿,那书生才端正姿态,对着宋氏的父亲俯身一拜,口中称呼道:“那小生就先行谢过岳父大人了。” 此时已经是盛夏,距离那入秋便要开始的秋闱乡试已经不足两个月的时间,这落魄书生在宋氏父亲的安排下,先行住进了一间偏院之中。只等那秋闱一过,便能知道这书生究竟是不是自己的好女婿了。 但这书生竟然敢打包票,自然也就不是什么等闲的货色。只见这书生每日窝在房中苦读,一天下来除了这吃饭睡觉上厕所,竟是手不释卷。 这书生上进的一幕自然也是被宋氏的父亲看在了眼里,再加上这书生收拾好面容和衣着之后也是颇为俊朗不凡,宋氏父亲的心里头也就渐渐有了招这书生为婿的想法。 眼看着这秋闱就要到来,那书生便带上了一背篓书,走上了去府城考乡试的道路。好在这寿阳县距离府城仅有一百余里,书生只走了几日就赶到了府城之中。 说来也是这该这书生做宋氏的丈夫,书生回到宋府才过了七日,就有一张喜报送到了宋氏父亲的面前。看着那喜报红底烫金的两个大字,宋氏父亲的心里头就别提有多高兴了。打开喜报一看,那上面明明白白地写着“恭喜今科乡试举人老爷赵伯存喜摘'解元’桂冠”十九个大字。 宋氏的父亲笑了一阵,便叫来下人把这送喜报的差役待下去好生招待。又叫来自己的女儿宋氏,把这喜报递到了宋氏的面前。 一番话说下来之后,这赵伯存与自己父亲之间的“赌约”宋氏也就明白了。尽管这赵伯存比自己大上两个几岁,但宋氏自己心里头是没有意见的,当即也就同意了自己和这赵伯存的婚事。 这双喜临门之事,就好比那“喜鹊送到延年果,燕子衔来金桂枝”,简直就是百年难遇一回的大好事啊。 宋氏的父亲叫人去合了二人的八字之后,便紧锣密鼓地布置起了府邸。到了这个时候,这寿阳县里的人才知道宋家不仅找到了上门女婿,而且这上门女婿还是个举人老爷的时候,整个寿阳县都炸开了锅。 自从那宋氏和赵伯存成婚之后,一转眼便是已经过去了一年半的时间。这一年半的时间里,那宋氏也没有让自家父亲失望,不仅怀上了孩子,更是在几个月前生下了一对白白胖胖的双胞胎。 这双胞胎虽说一个姓赵一个姓宋,但是二人却长得一模一样,要是叫不知道的人来看了,根本就分不清楚哪个是赵公子,哪个是宋公子呢。但是这样一来也有好处,这两位公子是一母同胞的事情也就不用再藏。只等这两个孩子长大,对其二人说明原委之后,想必兄弟之间也就不会出现什么嫌隙了。 且说这赵伯存自从考中了举人之后,宋家便是再也没有了赋税和徭役的困扰。短短一年时间,便发展得令寿阳县里头的人眼红心热。而赵伯存考中举人之后并没有停下脚步,而是在翻过年之后就参加了春闱的会试。 虽然在这会试上赵伯存并没有能够取得“会元”的名号,但是这“举人”的身份也因此而的以进阶,成为了少之又少的“贡士”了。 按理来说,这读书人成为了贡士之后,便是要直接去往京城,在皇帝老爷的主持下参加殿试。但是这赵伯存却因为宋氏有孕在身,特地向那京城里头的皇帝老爷递了道折子。说明情况之后,便表示希望能够三年后再参加殿试。皇帝老爷此时早就已经把赵伯存查了个底朝天,自然是允许了他三年后再参加殿试的请求。 路遇匪徒真可恨,遭受欺辱人断魂就这样,这赵伯存便留在了寿阳县,终日不是读书便是陪着宋氏玩耍。宋氏也是个聪慧娴静的女子,知道自己的丈夫正在准备三年后的殿试,平日里便少有打扰自己丈夫的时候。至于那宋氏的父亲,眼看着自己的女儿和女婿相敬如宾,便也不再把心思放在他们二人身上,专心含饴弄孙去了。 这一日那春色正好,宋氏先是拜过了自己的父母之后,便是回到自己的家中。看着依旧在苦读诗书的丈夫,便叫了府上的几个女眷和丫鬟下人,准备了几辆马车准备出城去踏青游玩。 其实这种想法是没有什么错处的,现在这寿阳县里头,可没有人不知道自己是那今科贡士赵伯存的夫人。平日里一些个大夫人小姑娘见了,不仅要放下身段问上一声夫人好,就连那些个平日里鼻孔朝天的书生士子们,也得乖乖的见礼问好。 可还是那俗话说得好,这天有不测的风云,人有那旦夕的祸福。这宋氏不知道的是,就在这寿阳县县城外面,有一伙从北边流窜过来的匪徒,正守在一些个道路上,做着那剪径劫道的恶事呢。 这宋氏的几辆马车出了城之后,便是一头扎进了那伙匪徒设下的牢笼里头去了。 路边突然跳出来的匪徒手中提着钢刀,背后还挂着几只羽毛稀疏的羽箭。此时,驾车的仆人已经中箭倒地,前头的第一辆马车也因为突然失去了车夫而撞翻了过去。要不是那后面驾车的车夫技术娴熟,恐怕坐在车里面的宋氏也要像第一辆马车里的人那样,只能躺在地上哀嚎了吧。 这伙匪徒手上功夫极其了得,几刀放翻了两个看起来壮实的下人之后,便是将宋氏等一干女眷全部捆了起来。 开头咱们也说了,这宋氏长得那是国色天香,尤其是这嫁为人妇之后,更是水灵得不得了。那几个匪徒见了这水灵灵的宋氏,心里头顿时就起了邪念。这宋氏便被几个匪徒拉下了马车,在那草丛之中给玷污了。 宋氏已然受了欺辱,那随着宋氏一起出来的几个女眷和丫鬟自然也是逃不掉毒手的。当是时,这山野之间便满是那女子的哀嚎求饶之声,以及那些个匪徒的喝骂狞笑之声。 等到这群匪徒将那宋氏等人身上的金银什物一并剥了带走之后,只剩下几个遭凌辱的女子痴呆呆瘫在地上。又过了好一会儿,一稍年长些女子强忍着伤心收拾好衣物,走到那宋氏的面前时,才发现宋氏早已经气绝身死。 原来,在那匪徒将宋氏拖入到草丛中,想玷污的时候,宋氏便从头上拔下了一只金钗,将这金钗狠狠地刺进了那匪徒的肋间。那匪徒惨叫一声,却凶威更甚。可怜宋氏一个娇弱的小女子,哪里会是这无恶不作的贼人的对手呢。当即就被扇了几个巴掌,手中的金钗也就此脱手。 可不堪受辱的宋氏并未就此罢手,她也明知自己匪徒的对手,便扯下一只耳环,将之塞进了自己的口中。至此,那宋氏便是想要吞金而死了。 这正在对那宋氏行腌臜之事的匪徒却并未因此放过宋氏,直到那耳环刺破宋氏的喉咙,宋氏口中鼻中一齐涌出之时,那匪徒才像是被吓了一跳一般,站了起来。 ![]() 等到赵伯存得知自己的爱妻遇害身死的时候,时间已经到了中午。那侥幸活下来的几名丫鬟女眷相互搀扶着找到赵伯存时,赵伯存尚且还有些生气。可是当这丫鬟们说出了那宋氏遇害身亡的事情之后,赵伯存当即如丧考妣,便是连站都站不稳了。 结局正所谓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尽管这赵伯存后来率领着府兵将这数十名匪徒一一剿杀,但是逝者已矣,无论如何,这宋氏都是回不来的了。 其实放眼咱们现在,这种等到失去之后才知道追悔莫及的事情,也就是屡见不鲜。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之中,又有多少人是像这个赵伯存一样,虽然功成名就,却牺牲了陪伴家人和爱人呢? ![]() 从这个故事里头来看,无论事业对于一个男人来说究竟有多么的重要,但依旧不能够忘记抽出足够的时间来陪伴自己的家人、爱人。毕竟“树欲静而风不止”这句话可不是随便说说的。 声明:本故事为民间流传,多来自于坊间奇闻、传说、志怪小说、戏曲、传记等,作者本意是借用民间故事弘扬正确的社会价值观,切勿因故事情节而产生其他情绪或搞封建迷信。 民间故事:书生入赘到富商家,几年后考中了举人,妻子却被害而死 民间故事:少妇携伴出游,却半路遭遇匪徒,被羞辱后无奈吞金自尽 |
|
来自: 老大姐嗨 > 《收藏的民间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