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读书:155天,读文言文的日子

 放羊路上的彦绫 2021-11-21

图片来源于网络

如慧:

不知不觉,我采用透析法阅读文言文的坚持,已经有155天了。

这个155天的坚持,和我其他的持续行动时间比起来,太短了。但也正是因为这155天的持续,让我的文言文阅读,有了非常大的提高。

首先,表现在理解上。

由于我过去比较喜欢古诗词,所以诗歌类的理解对我来说比较容易,但文言文类的杂谈、论文、散文、传记等的理解就不太容易了。

原因有很多,主要表现在文言文的字词,比如“之乎者也”等;其次是文言文的句式;最后是文章的社会背景、生活背景等。

最开始的时候,我是用囫囵吞枣的方式阅读的。我不看翻译,如果有不懂的生僻字,直接查询它的读音和字意,但并不刻意强行记忆,只需要在读的那一刻知道它是什么意思,怎么读就行。

因为在文言文中,绝大多数在我们看来是生僻字的字,都是古人常用的,只要多读多看,那么查询的次数多了,读到的机会增多了,那么自然也就记住了。

不过,写就是一个问题了,因为我只看不写,所以如果真应用起来,这些生僻字就会证明我是一个文盲。

这是一个小小的不足,不过我也不太介意成为这样不会应用的文盲,比较阅读才是我看重的,而应用,我又不想成为文言文研究方面的学者,所以这个不会也是可以的。

在这里,其实我想表达的是,学习有重点也次要之分,明白自己需要什么,有个主次认识,也就能轻松学习了。

最近几天,我在微信读书上看了三本文言文的书,它们分别是王守仁的《瘗旅文》、叶德辉的《藏书十约》、方苞的《狱中杂记》。

以我目前的水平,我还阅读不了十几万字的古书,所以,就选择在阅读量上比较占便宜的几千字的小书。

比如王守仁的《瘗旅文》,千字不足,却意味深长。

瘗(),在此处是埋藏的意思。《瘗旅文》讲的是一个小官,带着一子一仆,三人不小心坠崖之后,王守仁带人收殓时对自己命运发出了感叹之作。

在此处,我且不说王守仁收殓陌生人的善行,以及他对命运跌宕的感叹,反而想说说这小官三人坠崖。

贵州,山高路滑,在古代就是发配罪吏的严酷地方之一。自京而来的小官来到贵州,想来也不是什么升迁之旅,否则也不会只带一子一仆从了。

然而,此官人或许有些自卑,也有些自负,雨夜住宿,也不打听前路或者此地风情,王守仁倒是想结交一番,然而“予从篱落间望见之,阴雨昏黑,欲就问讯北来事,不果。明早,遣人觇之,已行矣。”

前路艰难未知,却自顾而行,在瘴气与山险交集的地方遇险身亡,也就不足为奇了。

这里,倒不是不同情这三个人的遭遇,而是在想,如果一行几人到了一个陌生的地方,一定要对此地有了充分的了解,做好充足的准备,至少等天晴一些之后再行路,有险也可以防范甚至避免。

所以,做人和做事,千万不要自负而行,前路困难重重,误了的,不止是自己。

在对这本《瘗旅文》的理解上,我发现自己开始有读现代文的感觉了:一边能看明书中所要表达的主题内容,一边又能开始思考旁枝所感。

想来,这就是积累的力量吧。有如此相似感觉的,就是在读叶德辉的《藏书十约》和方苞的《狱中杂记》方面的收获了。

155天阅读文言文的收获之二就是速度。

关于读书速度,不过就是读得越多,思考得越多,理解得就越快,速度自然也就会有了很大提升。

这与读现代的普通书一样,不管哪一个分类的,只要在某一分类上读一二三十本,理解加深了,速度自然也就快了。

这一点,倒是不足不奇,却也是值得关注的地方。

嗯,今天早上,就写这么多吧。说来说去,其实很多事情也就是开始看着很难,但坚持做下来,也就能达到熟能生巧的地步了。

所以,你那个糖葫芦,还是坚持做下去。

一是在做的时候,你感到很满足,二是将来有了孩子,你能做出漂亮而美味的糖葫芦,是让孩子童年乃至一辈子幸福的经历和记忆之一哦。

2021.11.20  9:35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