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城古城 四面方街四面楼, 交相辉映写春秋。 硝烟散尽享和美, 难忘英雄功绩留。 祖氏牌坊 兄弟双雄力护城, 荣膺皇上赐功名。 忠心报国民难忘, 永立街头扬美声。 初知兴城古城,是上世纪九十年代,因侄女远嫁那里。我因有事未去,抱憾至今。2019年7月25日,因探亲而来,终圆一探古城风貌的梦想。 (此片为红叶先生拍摄) 兴城古城是我国目前保存最完整的明代古城之一。位于辽宁省兴城市老城区。古城始建于明宣德三年(公元1428年)为宁远卫城,清代重修,改称宁远洲城。民国三年(1914年)重新启用兴城之名(辽圣统和八年即公元990年,始称兴城),延用至今。兴城古城与西安古城、荆州古城(今江陵县城)和山西平遥古城同被列为我国迄今保存完整的四座古代城池。兴城古城因其古老、因其有太多的历史故事而声名远播。 来到兴城古城,在城外有一处显著的标志,“兴城古城”四个大字跃入眼帘,上书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1988年批准兴城海滨国家级风景名胜区。 蓝天白云下,那座高高的城门楼更加显得宏伟壮阔。 开放式宽阔的瓮城高大而坚固。 北侧是城墙,南侧城墙中还有一个门洞。 高两层的城门楼墙上侧面有影影绰绰、但可辨识的“兴城古城”四个大字,门楣正上方的牌匾已经看不清文字了。 两层红色的城门楼四周均为廊柱形,上为翘角飞檐。四周带有“袁”字的彩旗迎风飘扬。可见这座城与袁崇焕的名字紧密相连。 穿过了门洞就一步跨入了古城。 (此片为李秀琴拍摄) 从城里看两边的城墙依然雄伟壮观。 走在城内的石板路上,其实就走进了500多年前的历史,张大双眼一心探寻着那历史的足迹。同行的小叔子夫妻还来了一个现场解说及录像。 两侧的建筑有古老的,也有现代的,商铺林立,买卖兴隆。 看这小巷子里红墙黛瓦,应该是古代的建筑。 有古老的土地庙。 这座建筑从窗棱和绘画黛瓦上看,应该是一处古老的建筑,现在已是翡翠门店。 前行不远,只见有红底金字的"蓟辽都师府"。刚想进去游览,可因时间已晚即将下班了。只得带有一点儿小遗憾,继续前行。 这处"古城玉行"也应该是一处老建筑。 这一处独楼也有一点古色古香的味道。 不知不觉我们来到了大街中心,又是一处城楼,这是钟鼓楼。 鼓楼为战时击鼓进军、平时报晓更辰所用。 鼓楼楼高17.2米,分为三层。基座平面为正方形,高如城墙,下砌通向四条大街的十字券洞,全部大青砖砌成,分东、西、南、北各筑拱形通道。 (此片为红叶先生拍摄) 据介绍,上为三层楼阁,第二层外部游廊悬挂历年来兴城视察的党和国家领导人及重要外宾的图片。内部辟为兴城出土文物陈列馆。展出"红山文化"时期(约五六千年前)及春秋战国时期的骨针、陶器、刀币等珍贵出土文物。还架设一面巨型牛皮大鼓。大鼓直径2.25米(整张牛皮绷制),实为罕见。1995年李鹏同志第二次视察兴城时曾来此参观。三层为民族英雄袁崇焕将军蜡像馆。蜡像经能工巧匠的精雕细刻,人物表情丰富细腻、栩栩如生,似乎正在向人们宣布"我与此城(宁远城)共存亡"的决心。 周围廊式,歇山卷鹏、飞檐凌空、朱廊画栋,西北开函洞小门,有石阶可上下。只可惜时间已晚,没能登上鼓楼,一览古城风光。 钟鼓楼旁边商家门口的鲜花美丽而鲜艳,为古城增色不少。 身居城中心向北看去,北边也有一处城门楼,与中心街的钟鼓楼形制相同,遥相呼应。 来到古城北街,两边商铺鳞次栉比。 上有"一樽阁"牌匾的商铺,应该是一处老建筑,如今都是各种商家所使用。屋檐下那些绘画,虽说有一点老旧,却是风采依然。 这处独立的别具一格的小瓦房上有"大明邮票社",似乎是明朝留下的遗迹。 这排房子屋檐下的绘画依然清晰可见。 一排矮矮的瓦房上已经长上了青草,可见历史的悠久。 四根木柱支撑起来的牌坊上书"翰墨香"。这也许是古代舞文弄墨的地方。 街边还有一个古代的邮筒,依旧独立于街边,见证着古城几百年的历史。 穿过钟鼓楼,我们又来到了南街,南街上,人头攒动,买卖兴隆。 这二层小楼上有一个民间收藏馆,牌匾古色古香。 街两侧商品琳琅满目。 看这处太平钱庄。两层楼上下分别都有一个“太平钱庄”的匾额。二楼房檐下是一排鲜艳的彩绘,两楼间的屋檐上钱币图案等距排列,整个楼的造型及建筑装饰都富有古老的风格。 不远处见到了一处石制三层檐大牌坊,名叫祖大乐石坊,俗称“二道牌楼”,高约16.5米宽,13米,明间宽4.15米,东西间各宽2.2米。 祖大乐石坊的上层南面刻有"登坛骏烈",意思是登上将台,创力功业。北面刻有"元勋初锡",大意是树立牌坊,是对立下头等功勋的人的第一次奖赏,意味着这仅仅是奖赏的开始。 (祖大乐石坊北侧) 中间两石柱上刻有两副对联,南面是“桓纠兴歌国倚干城之重,丝纶锡宠朝隆铭鼎之褒”,北面是“松槚如薪庆善培于四世,琳琅有赫贲永誉于千秋”,两副楹联是对祖大乐英勇威武的歌颂,得到了四代祖先行善积德的培养,受宠于朝廷,经皇帝的恩准赐给隆重的铭刻金石的表奖,这种荣誉将万古流芳,永远受到后人的称赞。 祖大乐牌坊雕饰十分精致,有“双龙戏珠”、“麒麟献瑞”莲叶、“喜禄长春”牡丹、“海晏河清”菊花等浮雕,细腻逼真。石坊历经三百余年风雨剥蚀仍保存完好,为石刻艺术研究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也为古城增加了一道亮丽的风景。 (祖大乐石坊南侧) 牌坊两侧内柱下分别蹲有一对儿大石狮子,相对而视,惟妙惟肖;两侧外柱上分别蹲有一对儿小石狮子,活灵活现。 几百年来当地有一个风俗,每到农历正月十五,人们拥在石狮旁,相传谁摸到石狮子的哪一个部位,自己身体哪一个部位的疾病就会痊愈。 经导游一介绍,围观的游客纷纷上去抚摸着狮子,以求吉祥安康。 祖大乐的牌坊建成之时,明王朝正处于风雨飘摇之中,关内李自成的农民起义军节节获胜,关外清军时时威胁明朝的安全,崇祯帝为他们立牌坊是想激起他们的忠勇之心。 相隔近百米,又一处三层檐石制大牌坊,名曰祖大寿石碑。这石碑立柱两侧同样有一对大狮子,看上去更加牢固雄伟。 (此片为高殿林拍摄) 祖大寿牌坊,俗称“头道牌楼”,牌坊的北面横额上隐约可见刻有"廓清之烈",意是称赞祖大寿的武功,为明朝镇守边疆,保境安民立下了显赫战功。 祖大寿是明朝前锋总兵,他的旌功牌坊建成于明崇祯四年,1631年石坊按木结构建造,其结构精巧,气势非凡。 (祖大寿石碑北侧) 祖大寿旌功牌坊为仿木的飞檐斗拱结构,雕刻有双龙骑马出征图,侍从图和各种海兽、莲纹等精美图案。 两坊第一层竖额皆刻有"王音"二字,祖大寿牌坊上层刻有"忠贞胆智"四个大字,大意是称赞祖大寿本人忠心耿耿,智勇兼备。 1969年,祖大寿牌坊因其有倒塌危险,曾被暂行拆除,1988年又按原样在原址上重竖起来。 两座牌坊分列南北,相距约百米,南为"忠贞胆智"坊,北为"登坛骏烈"坊。分别建于明崇祯四年和崇祯十一年。 (祖大寿石碑南侧) 这两座石牌坊是明朝末代皇帝朱由检为镇守辽西重镇的大将祖氏兄弟建立的。两座石坊均为岩石雕琢而成,造型为仿木结构,四柱三间五楼式,单檐庑殿顶。在一条街上,皇上为兄弟俩各建一座牌坊,实属少见。可明末清初到崇祯十五年,除宁远外,明山海关外的要地尽失,明朝政府被农民起义军与满清势力夹击下走向瓦解,祖大寿在不得已的情况下归顺了清朝,顺应了历史潮流。 据资料介绍,1430年,宁远城筑成,朝廷从安徽选派祖姓武将来此镇守,此后祖氏一族在宁远世代繁衍,世袭军职,遂成望族。天启年间,已任军职的祖大寿镇守宁远。祖大寿屡立战功,地位迅速上升,祖氏满门都获封官职。崇祯皇帝即位后,特命于宁远城内建祖氏四世镇辽功德牌坊。先行建了祖大寿石牌坊,七年后为祖大寿堂弟、明末辽东悍将之一的祖大乐建了制式相同、比祖大寿牌坊更高大的另一座祖大乐石牌坊。 相隔百余米就是南城门楼,这南城门楼形制与东、西、北城门楼是一样的,只是城门楼上有两位身着彩色戎装的士兵站立在那里,似乎在守卫着这座古城,也似乎俯瞰着这熙熙攘攘的人来人往和买卖兴隆的商铺这一派繁盛和谐的景象。 整个古城从形制上来看。东西南北各有一个城门楼。南北向的北城门楼、钟鼓楼、祖氏两个牌坊和南城门楼是在一条线上。东西向有东城门楼,钟鼓楼和西城门楼在一条线上。东西南北大街十字相连,遥相辉映。城内正中有钟鼓楼一座,城上东南角建魁星楼一座。四个古城城门,东曰春和;南曰延辉;西曰永宁;北曰威远,钟鼓楼在中街。 (此片为李秀琴拍摄) 城门外筑有半圆形瓮城,城墙四角仍筑有炮台,用来架设红夷大炮,这是我国唯一一座方形卫城。 出了城,再度审视那高高的城墙,巍然屹立。据说,城墙高8.8米,周长3200米,城墙基砌青色条石,外砌大块青砖,内垒巨型块石,中间夹夯黄土。城上各有两层楼阁、围廊式箭楼,分别各有坡形砌登道。以前分外城和内城,外城已倒。四角高筑炮台,突出于城角,用以架设红夷大炮。 蓦然回首,城墙上几座大炮依然静立在那里。 立足城下,遥想明代,宁远(兴城)古城为边防重地,明将袁崇焕驻兵于此,屡败清兵。天启六年(公元1626)1月,清太祖努尔哈赤率兵13万围攻宁远城,身负重伤而败退。天启七年5月清太宗皇太极统军再攻宁远城,再败城下。史称“宁远大捷”。 当年明清宁远之役,清太祖努尔哈赤就是被红夷大炮击中,身负重伤,回盛京之后不久身亡。 这座古城曾经演绎了怎样激烈的攻城与守城的战争场景,只有翻阅文史典籍方能得知,如今硝烟早已散去,眼前一派和平盛世,牢固的城墙却依然傲立,静静地讲述着过去的故事。 正是:雄风依旧在,战事已成昨。忠烈悲情远,今人街巷说。 古城除了外观,更有一些景点值得欣赏,城内还有蓟辽督师府、文庙、将军府、周家住宅等景观,古城景区内的每一个景点,都在诉说着古城500余年沧桑历史、风土人情和灿烂文化。 仅用不足半天时间在兴城古城中走了一回,探访了古城的外貌,第一印象就是:这是一个有历史的地方,更是一个有故事的场所。虽然硝烟已散,但故事却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流传。兴城古城,值得一看,引人回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