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镇远古镇(贵州行之四)

 名言诗句 2021-11-21

镇远古镇

一条玉带穿山过,

吊脚楼房两面隔。

自守黔东千百载,

当今华夏早祥和。

镇远古镇之夜

万家灯火嵌河边,

倒映清波成五颜。

美妙歌声传四处,

舞阳流水诉千年。

镇远古镇是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镇远县下辖镇,位于舞阳河畔,四周皆山。河水蜿蜒,以“S”形穿城而过,北岸为旧府城,南岸为旧卫城,远观颇似太极图。两城池皆为明代所建,现尚存部分城墙和城门。城内外古建筑、传统民居、历史码头数量颇多。镇远历史悠久,自秦昭王三十年(公元前277年)设县开始至今已有近2300年的历史,其元代、清代为道、府所在地达700多年之久。镇远素有“滇楚锁钥,黔东门户”之称。

(此片为4月9日早在酒店隔窗拍摄)

2021年4月8日傍晚我们来到镇远古镇,入住七天阳光酒店,放下行李,便随导游来到古镇街上,准备看古镇夜景。

    我们期待的心情如同古镇街边鲜花一样灿烂。

不久,一尊士兵骑马的塑像立于街边,令人肃然起敬,这也许寓意着镇远的内涵。

宽宽的街面突然收窄,中间有一处木质瓦房式雕龙三洞大门楼。

大门楼两侧各有两位士兵守卫的塑像。

过了大门楼,只见大街两侧高楼林立,时常可见一些老旧的建筑。走着走着,夜幕笼罩,小镇华灯初上。

不久,我们在主街道转向另一条街,只见眼前矗立着一处两层古门楼。

城楼墙面已斑驳,有几处已长出了绿草,这标志着年代的久远。

穿过门洞来到另一条街,不宽的街道两边楼房屋脊相连,商铺鳞次栉比。

不一会儿我们来到舞阳河边,两岸楼房灯光闪烁,倒映湖间,五彩缤纷。

高山之下,河边楼房、拱桥、高塔、河中游船,一组立体画卷展现在眼前。

这样迷人的夜景怎能不令人喜欢。

高山楼房的灯光全部被收进舞阳河里,舞阳河完全变成了一张油画,五彩斑斓。

河边人家小小的竹筒接续流水,里面的花生机盎然。

自弹自唱的歌手专心致志,悦耳的歌声与琴声在舞阳河边久久荡漾。

徜徉于万家灯火与金光灿烂的河边,心情无比畅快。

舞阳河上的桥梁也金光闪烁。

沿河边的楼房也像身后的山脉一样连绵起伏,伸向远方。

桥头边一处三层楼阁完全镶上了金边。

近观桥头的六角楼阁,镶嵌于深蓝色的天空中,蔚为壮观。

一处阶梯式封火墙完全对称的“平价鱼庄”在夜色中也十分耀眼。

身居桥上,举目望远,河边全是整齐的封火墙式建筑,翠柳依依,灯光迷人。

(此片为红叶先生拍摄)

镇远古民居把中原四合院的原型,搬到山上改造成山屋,吊脚楼、回廊等多种形式的山庄式院落。既有江南庭院风貌,又展示山地建筑的布局。民建中最绝的就是“歪门邪道”了。凡开在小巷道旁的各家大门绝不会与小巷平行或垂直,小巷也决不与大厅正对,而是有意地将门的朝向转一个角度,斜对着街道,即所谓“邪”(斜)道。人说这“歪”与“斜”是遵从风水先生的说法:“以南为尊”是一种富贵之相,又能“财不露白”。因而,镇远古镇被誉为中国山地贴崖建筑文化博物馆。

在桥上俯瞰,那河、那桥、那房、那塔,在高山的掩映下金光耀眼。

舞阳河上游船往来,给宁静的舞阳河面划出了一道浅浅的波澜。

在灿烂的楼房下,舞阳河边摆满了餐桌,游客三三两两在那里就餐,我们也在河边用了晚餐,这里的特色菜是“酸汤鱼”和“烤鱼”。

返程时见到一处高高的横跨街道、名为“石屏巨镇”的石牌坊,原来这里有一处“石屏山”景点。

近观镶了金边的楼房与倒映水中形成的五光十色的景象及位于河中央的拱桥和那彩色的高塔,如在黑夜中镶嵌的一幅彩画,神奇而美丽。

见到旁边的楼房很陌生,我们意识到明显是走错路了。听了当地人指路,我们意外走到了城墙上,这石墙十分老旧,是垛口式城墙,可见年代久远。

再次见到来时那座古城楼。

还惊喜的见到了它的名字叫“卫城垣”,验证了舞阳河“南岸为旧卫城”之说,我心中惊喜这意外的收获。据说,古城垣建有战神庙、城墙、锋火台、堡屯、炮台等军事体系堡垒。

我们终于来到了主街道上,已经是晚上八九点钟了,大街上仍是灯火通明,人头攒动。在寻寻觅觅中见到一块“周达文故居”的木牌。

周达文故居亦称“周公馆”,位于镇远县卫城和平街南侧,原系周达文祖父周炳元于光绪初年修建的住宅,其父周瑛承继祖业,周瑛1905年留学日本。回国后,任国民政府驻日参赞、领事,后为外交官。周达文故居占地1250平方米,是一座四合院,四周为高大的封火墙,内设前后天井,建有前厅后厅和厢房。前厅大门挂有伍修权同志书写的“周达文故居”金字匾。正堂中央安放着周达文大理石塑像,左边为居室,有古式木床、木柜等;右为展览厅,有图文并茂的展板和展柜,较详细地介绍了周达文生平和中共镇远地下支部,还展出了斯大林写给周达文的信、周达文的自传和中共镇远地下支部成员的像片等。周达文故居也是中共镇远地下支部旧址。

虽然天色已完全黑了下来,但是我仍寻到了那位士兵坐在骏马上英姿焕发的塑像。

(此片为红叶先生拍摄)

镇远自古为由湘楚人夜郎舍舟登陆要冲,也是京城与西南边陲以及安南、缅甸、暹罗、印度等国礼物献赠和信使往还的捷径和必经之地,有“南方丝绸之路”要津之美称。明太祖朱元璋兴师入黔,贵州水西宣慰使奢香夫人霭翠,派人献牛羊、粮米、毡等物,迎王师于镇远。正德三年,理学家王阳明由贵州书院奉诏调任江西庐陵,赴任时取道镇远,买舟由舞阳河下沅水出洞庭。清代缅甸大使直也托纪卸任回国时也是途经镇远。

这里既是黔东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和交通要冲,也是兵家必争的军事重镇。明弘治初年,镇远太守周瑛有“欲通云贵,先守镇远”之说。《苗疆闻见录》上也有“欲据滇楚,必占镇远”的论述。在中国古典名著《儒林外史》中,吴敬梓以三回篇章,翔实生动地描写了汤总兵与苗族首领别庄燕在镇远的攻进退和当时当地的风土民情。

镇远这座拥有2000多年悠久历史的古城,人文古迹众多,自然风光旖旎。古城遗存有楼、阁、殿、宇、寺、庙、祠、馆等古建筑50余座,古民宅33座,古码头12个,古巷道8条,古驿道5条。其中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处,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7处。镇远古镇是“山雄水美”之地。

晚清爱国名将林则徐,曾三次途经镇远,曾留下《镇远道中》一诗:“两山夹溪溪水恶,一径秋烟凿山脚,行人在山影在溪,此身未坠胆已落”。非常形象地描述了镇远古城雄奇的山川和险要的地势。

镇远也是中国近代重工业的发祥地。青溪铁厂,是张之洞、李鸿章“洋务运动”的产物,“天字第1号”钢锭现仍存放在镇远,造轮船下洞庭入长江,是近代工业传统古驿道,也是现代工业——贵州青酒集团所在地。

长期以来,中原文化、地方民族文化、域外各国文化在这里相互渗透、交融,形成了独特包容性文化,有“传统文化迷宫”之称。而今镇远人民仍保持着质朴、淳厚的文化传统和生活习俗。每年“三月三”、“九月九”都要举行各种民间传统活动。每逢端午节,舞阳河上仍可见源自明代的赛龙舟的绚丽风采。

此番镇远古镇之旅,我们只观其夜景,未知其真容,只见到部分,而未见其全貌。但毕竟我们来过,走过了记载着历史遗迹、诉说着千年古镇沧桑的青石板路,见识了青砖黛瓦、高封火墙的建筑风格,有幸观赏了那金光灿烂的古镇夜景,见证了党领导的中国革命的星星之火也曾在这里燃起,更加体会到了当今古镇的发展与人民幸福祥和的生活。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