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亲临娄山关红军战斗遗址(贵州行之十一)

 名言诗句 2021-11-21

建党百年亲临娄山关

跃上葱茏十几旋,

身披大雾若烽烟。

往夕战场镌铜像,

遍地英雄入眼帘。

热血保全遵义会,

红心引领大旗悬。

追寻足迹承遗志,

喜看镰锤万代传。

致敬英烈

胸怀信念大于天,

告别亲人战场前。

面向枪林无所惧,

身披弹雨赤诚燃。

一腔热血人虽死,

万众激情今更添。

赓续精神成伟业,

复兴圆梦慰英贤。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想必这句词是大家耳熟能详的,这是出于毛泽东一九三五年二月撰写的《忆秦娥·娄山关》的词。记得中学时就学过的,因而当年娄山关就在心中扎下了根。

2021年4月10日我们离开遵义会议会址,便来到娄山关景区。只见一面鲜艳的红旗下有一个木楼,两边各有一块白色石碑,“长征第一捷”、“娄山关大捷”几个红色大字辉煌夺目。

娄山关(中国4A级旅游景区),娄山关亦称太平关,原名娄珊关、娄关,后称太平关。位于汇川区与桐梓县交界处,是川黔交通要道上的重要关口。关名的来历,源于古代对娄山山脉的称谓。它是大娄山脉的主峰,海拔1576米,南距遵义市50公里,在汇川区与桐梓县的交界处,北拒巴蜀,南扼黔桂,为黔北咽喉,兵家必争之地。人称黔北第一险要,素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说。关上千峰万仞,重峦叠峰,峭壁绝立,若斧似戟,直刺苍穹,川黔公路盘旋而过。

我们来到娄山关景区,其实是游览了两个景点,一个是西风台,一个是娄山关红军战斗遗址。

从景区大门处我们乘坐景区车一路盘旋,向西风台进发。

随着山势的抬升,大雾也将眼前景色笼罩起来。穿过浓雾,依稀可见路边时常出现的红军行军的组雕。

大约20分左右,我们来到西风台,只见路口都有红军持枪保护的雕塑。 

我们在一处路口拾级而上,此时大雾已变成毛毛细雨,游客大多都穿上雨衣和打伞游览。

不久,跃入眼帘的是两组组雕,真实展现了我军对敌作战的场景。我们的思绪一下子被拉到了战争年代,恰好周围的大雾,如同进入硝烟弥漫的战场。

这里再现了娄山关的场景。

各个路口处都有红军战士雕塑把守。

有一处两层木质瓦房状的夕照亭。夕照亭位于西丰台西侧,亭名源于毛泽东《忆秦娥·娄山关》词句,“残阳如血”,夕照亭放眼望去,层峦叠嶂,茫无涯际,是夕阳时分赏景的绝佳之处。只可惜那天大雾弥漫,所有的景色几乎都羞涩地藏了起来,不可能赏到夕阳。

仰望浓雾中有一座高高的楼台屹立在半山上,这应该是展示了西风台的场景。西风台海拔1788.4米,是娄山关景区的制高点。共分三层,台名源于毛泽东《忆秦娥·娄山关》词句“西风烈”。若身居台上极目远眺,一览众山高,天高地迥,浩气磅礴。

这里有许多雕塑,当见到“西丰台雕塑设计理念”时,才对这些群雕有了清楚的理解。

雕塑第一部分:只见高高的石崖上有“西风台”三个红色大字,石崖顶上有一面鲜艳的工农红军的旗帜迎风飘扬,前面有一组人物雕塑,站在最前面的是毛泽东。下面是一个战士牵着战马的场景。雕塑以第一部分为核心,憧憬了彭德怀、朱德、周恩来等老一辈革命家围绕在毛泽东同志身边,站在娄山关西风台山巅,极目远眺,从胜利的喜悦中表现出高瞻远瞩,运筹帷幄,指点江山的画面。

旁边则是挥舞着红旗的战士庆祝胜利的场景,这便是第雕塑的第二部分:表现娄山关战役的胜利心情,高举红旗的战士传递着胜利的喜悦,下方正在休息的红军战士,有的手捧烟斗沉思,有的眺望远方,憧憬未来,传递出战士战后轻松愉悦之情。

第三部分雕塑表现军民鱼水一家亲的和谐主题。通过茅草屋前红军给百姓送粮食和孩子亲密互动、百姓给子弟兵送水场景,诠释了军民融合的理念。

一位女红军身背斗笠抚摸着与自己相伴作战的心爱战马。在她身上一定会有一个飒爽英姿、驰骋疆场、英勇抗敌的故事,敬佩之情油然而生。

(此片为红叶先生拍摄)

由此可见,西风台就是依据毛泽东一首《忆秦娥·娄山关》的词所再现的娄山关战役的景观。

乘车下山后,我们见到公路边的山崖下有“娄山关红军战斗遗址”几个红色大字。下面还有镶嵌在山体中的五块黑色石碑。分别是中共中央宣传部所立“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2006年5月25日公布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娄山关红军战斗遗址”、“贵州省全民国防教育基地”、“贵州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娄山关红军战斗遗址”,最早的一块是贵州省人民政府公布于1982年2月23日的“贵州省文物保护单位娄山关红军战斗遗址”。

路边广场上有一个偌大的墙面是娄山关的浮雕,前面则是有众多人物组成的组雕,有红军与当地百姓热情握手的情景、有红军抱着当地老百姓孩子嬉闹的场景。

还有当地百姓母子携手为红军送鸡蛋的场景。

处处再现了军鱼水情深。

毛泽东一九三五年二月填写的《忆秦娥·娄山关》一词,描写红军指战员英勇鏖战的壮烈情景。以行草手书体放大镌于高14米、宽25米的大理石碑上。

前行不远,便见到路边有娄山关战斗遗址的标志,在这里我们拾级而上。一座横跨公路的一个门洞上面有长城状垛口桥,上有“娄山关”三个大字,这就是娄山关了。

不远处,一个崖壁上“娄山关”三个红色大字跃入眼帘。

这是1985年,为纪念遵义会议五十周年,遵义县政府在娄山关东北侧石岩上制作了大型摩岩石刻“娄山关”。“娄山关”三个字是中国著名书法家舒同题写的。摩岩全长11米,字径2.3米,笔力雄浑遒劲,阴刻描红,辉映于雄关青松间格外醒目。

(此片为北国之春拍摄)

游客们纷纷在这里拍照留念。

旁边弧形垛口边还有几门大炮的展示。

身在此处,娄山关战役的情景似乎展现在眼前。其实,娄山关有两次战役。

第一次战役。

1935年1月初,中央红军由南向北分三路突破乌江天险。1月6日,红军先头部队进入遵义城。为了建立黔北防御,保证建立以遵义为中心的“川黔边新根据地”,中央军委决定派红一军团第二师四团追歼北窜之黔军侯之担部,攻克娄山关,占领桐梓县城。命令一下,红军总参谋长刘伯承和一军团政治委员聂荣臻即到遵义城北门四团驻地部署了战斗任务。四团团长耿飚、政委杨成武当即率部队北进。

1月9日,四团由板桥分道出发。时正下雨,红军通信班战士搭电线于敌人电话线上,窃听敌人通话,得知敌情后,正面强攻部队即以密集火力,从关南发动总攻,迅猛杀上娄山关。敌人利用有利地形,妄图死守关口,向北退却。红军冒着枪林弹雨,冲入敌阵,与敌人白刃肉博,占领关口。敌人向北狼狈逃窜,沿途丢弃武器、烟枪和大量军用物资。四团乘胜追击下关,经南溪口、红花园直扑桐梓县城。潘峰率领的侧翼部队已克桐梓,俘敌数百,缴获大量物资。当天,红二师师部进占桐梓,娄山关战斗大获全胜。后来集聚兵力组成了遵义的北面防线,为保卫遵义革命中心区的安全和党中央在遵义召开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遵义会议作出了重要贡献。

第二次战役。

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同志在党和红军中的领导地位,是我党历史上的转折点。但是,蒋介石从各省调集40多万兵力,分七个纵队四面八方扑向黔北,妄图把3万多红军“聚而歼之”。为了摆脱敌人的围追堵截,中央军委制定了在宜宾、泸州间北渡长江与红四方面军会合的作战计划。1935年1月19日,红军分三路离开遵义北上。

红军转战云南等地,根据战情突然挥戈东进,2月24日,红一军团前锋一师一团消灭黔军王家烈第四团一部,攻占了桐梓县城。红军回师迅速,打乱了蒋介石在黔北的军事部署。

1935年2月25日晨,中央军委发出“应乘虚占领娄山关”的指示,命三军团军团长彭德怀、政委杨尚昆负责指挥一、三军团及干部团进攻娄山关。彭德怀接受任务后立即命三军团第十三团主攻娄山关,一军团第一团向关东侧石炭关迂回,其余各部随前锋向娄山关挺进。

红军与敌人在点金山和大尖山一线进行了反复拼杀的拉锯战。下午4时,红军在军团组织的火力掩护下,发动五次冲锋,击毙敌督战官,乘势猛冲,连续攻占了娄山关两侧的十多座山头,完全突破敌防线,在黄昏前牢牢控制了关口。敌军刘鹤鸣收拾残兵败卒,退守关南黑神庙一线。

25日晚,为夺取娄山关战斗的最后胜利,中央军委命令谢嵩、钟赤兵率领三军团十二团从桐梓楚米铺连夜赶赴娄山关,接替与敌人血战一天一夜的十三团一营;命令张宗逊、黄克诚率领红十团从娄山关东侧,由小箐、牛王屯迂回打击板桥驰援之敌十五团;命令邓国清、张爱萍率领红十一团远出娄山关西翼,截断板桥和遵义的联系,断敌退路。

26日清晨,娄山关上笼罩着浓云密雾。盘踞关南的敌军精锐第四团,排成密集队形向关口发起集团冲锋;刘鹤鸣第六团残部也蜂拥攻关,企图夺回点金山高地。敌旅长杜肇华令第十团宋华轩部、十六团金祖典部,分从左右两翼包抄关口,在轻重机枪掩护下,发动6次冲锋,占领了娄山关口以南沿公路的军事哨和小哨。红十二团居高临下,击溃敌人多次反扑。敌人仰仗兵多弹足,又多次向娄山关猛攻,作垂死挣扎。红军正面出击,左右迂回包抄,前后夹攻,沿公路向南纵深追击。战斗从清晨持续到下午五时,红军牢固地占领了关口,在关口至板桥一线,歼灭和击溃敌人四个团,满山遍野和公路上摆满了敌人的尸体、武器、轿子和烟枪。红军乘胜猛追,在高坪、董公寺一线又歼敌四个团。

傍晚,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彭德怀相继策马登上娄山关,又先后下马观看刚结束战斗的战场。毛泽东突然想起一月前经过娄山关时哼过的几句新词。他再次跨上马背,续完了《忆秦娥·娄山关》:“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1935年2月27日,红军占领遵义新城。28日晨,红军在城南红花岗、老鸦山与赶来增援的伪中央军激战,歼灭吴奇伟五十九师、九十三师大部,并将敌赶到乌江以南,胜利结束了遵义战役。攻占娄山关一战,歼灭敌军600余人,红军伤亡100余人,取得红军长征以来的首次大捷。

上述照片左起依次是指挥攻打娄山关的红三军团军团长彭德怀、红三军团政治委员杨尚昆、率部攻打娄山关的红三军团十三团团长彭雪枫、红三军团十团政治委员黄克诚。在娄山关战斗中负伤的十二团政委钟赤兵、在娄山关战斗中负伤的胡耀邦、在娄山关战斗中负伤的罗明、在娄山关战斗中负伤的孔权。

娄山关激战与遵义战役的胜利,使红军摆脱了被动地位,粉碎了蒋介石企图在川、滇、黔边区全歼红军的梦想。遵义战役后,红军又三渡赤水,四渡赤水,兵临贵阳,西进云南,巧渡金沙江,冲出绝境,实现了北上会师的伟大战略计划。

思绪从战争的场面终于回到了现实。我们过了娄山关桥不远,便见到“娄山关红军战斗纪念碑”。

“娄山关红军战斗纪念碑”修建于1984年,碑高11米,碑座宽6米。碑体由两根尖顶形巨柱组成,碑体北面镌刻张爱萍同志《西江月·遵义大捷》手迹。基座南面镌刻张爱萍同志“遵义战役牺牲的红军烈士永垂不朽”的题词,北面为红军攻占“娄山关”浮雕,东面为“娄山关战斗简介”。

纪念碑前有钢筋支出的“缅怀先烈,学史铸魂”八个红色大字,鲜艳耀眼,上面有的红色标志,再上面是一面镶嵌着五星和镰刀锤头的党旗。旁边还立有一块牌子,上书入党誓词。纪念碑下鲜花围绕,有人敬献了花篮和花束。可见祖国和人民从来没有忘记为人民解放事业牺牲的先烈。他们的勇于牺牲的精神永远是人民的榜样。

沿着陡峭的山坡,来到了遵义会议娄山关小尖山战斗遗址。

(此片为红叶先生拍摄)

小尖山是娄山关战斗的主要战场之一,是战斗遗址的核心区。小尖山这一带,是当年红军与国民党激战的主战场,在这小尖山上,将南北两面的公路尽收眼底,是体味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豪情壮阔的最佳点。

在小尖山和大尖山之间,有一座桥叫长空桥。

长空桥为铁锁木板桥,长100米,宽5米,连接了大尖山和小尖山,桥名源于毛泽东《忆秦娥·娄山关》词句“长空雁叫霜晨月”,长空桥似凌空虹桥将两山间的景观连接起来。

过了长空桥,见到山坡上开满了小白花。

树木与花丛间有一组组红军战士投弹、吹号、冲锋的雕塑。

还有红军端枪怒向敌人的雕塑。再现了娄山关上红军战士英勇抗敌的场景。

下山时,只见一片松柏直向云天,好像是娄山关战役牺牲烈士的化身,他们的英魂永在,精神永存。

当我们离开娄山关后,在小尖山下一处“娄山红红课堂”的木板上面讲述的《一条腿的长征》的故事总是脑海中回放。

故事的主人翁名叫钟赤兵,1914年,钟赤兵出生于湖南省平江县城关镇,1929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0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同年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历任宣传员,连团师政治委员。军委后方梯队政治委员,陕北军事部部长。军委一局局长,第四野战军后勤部长兼政治委员。第四野战军特种兵政治委员,军委民航局局长,军委防空部队政治委员,武装力量监察部部长,广州部队副司令员等职。曾被选为第一届、第二届全国政协委员,第三届、第四届全国人大代表。

1935年2月,在二战娄山关中,担任政委的钟赤兵与团长谢嵩率红12团指战员从桐梓急赴娄山关,接替占领关口的红十三团。钟赤兵率指战员多次打退敌人反扑,牢牢控制关口,并乘胜追击至黑神庙。因敌众我寡,冲锋受阻,钟赤兵身负重伤,右小腿被子弹穿了九个洞,小腿腿骨折断,简单包扎后仍拖着伤腿,坚持指挥作战,直到流血过多昏迷过去。红军再占遵义城后,钟赤兵被送到野战医院,在当时手术条件极其简陋,没有医疗器械,也没有麻药的情况下,医生用一把老百姓砍柴用的刀和断成半截的木匠锯给他截肢。因伤口感染,半个月内连做三次截肢手术,钟赤兵的整个右腿从股骨腰部截去。

钟赤兵凭着一条腿和坚定信念及顽强意志,坚持跟着部队长征,随中央直属部队行军,克服常人难以忍受的艰难困苦,最终到达陕北。

1955年,钟赤兵被授予中将军衔,荣获一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

    娄山关一行,耳濡目染,都是红军英勇抗敌的事迹与感人故事。在和平年代的我们,最不应该忘记的就是这些为人民解放事业抛头颅、洒热血的英烈,他们牺牲自己,却换来全国人民的幸福生活。他们每一个人在人民心中都树立了一座丰碑,他们的精神永远会激励人们不忘初心,奋勇前进。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