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奇珍异宝在台北(台湾行之三)

 名言诗句 2021-11-21

台北故宫博物院

错落高低各不同,

金墙碧瓦似皇宫。

奇珍异宝藏身处,

华夏文明气势宏。

观台北故宫博物院文物有感

横跨千年展室中,

一桩一件有神功。

勤劳智慧留珍宝,

看似无名却有名。

(此片为高杰拍摄)

北京故宫,想必国人尽知,而台湾还有一个故宫,则知者有限。听说台湾故宫展出文物众多,想亲临探访的人也为数不少,我,就是其中之一。2019年3月13日下午,我们去台湾旅游的第一天,就前往这个久负盛名的台北故宫博物院游览。

乘坐旅游大巴行走在台北繁华的街道上,景色不时变换。台北市政府闯入眼帘。

(此片为红叶先生拍摄)

来往的公交车几乎一辆接着一辆。从街边鳞次栉比的商铺及公交车上,可见台湾如今仍使用繁体字。

偌大的半圆式玻璃幕墙建筑,晶莹剔透,巨大屏幕中不间断地播放着节目。

台北市立敦化国民中学在眼前一晃而过。

当我们来到台北故宫博物院时,首先见到的是彩色琉璃瓦顶、五门洞汉白玉大牌坊。

(此片为高杰拍摄)

中间最高门楼上有孙文题字 “天下为公”的白色牌匾。

穿过牌坊,是一条两侧翠绿松柏护卫的宽阔的通向台北故宫博物院的大道。

大道两侧各有一根雕花汉白玉华表。

两边各有一头狮子。

这里的设施是对称的,就连高高的棕榈树也是分列两边。

(此片为高杰拍摄)

当来到台北故宫博物院时,见到中间最高建筑上有“中山博物院”的白色牌匾,方得知,原来这里还另有其名。

四层主体建筑下面正中是一处方鼎。

旁边还有一处精致的波浪式小屋,这里可以通往至善园小径。

台北故宫博物院,又称中山博物院,位于中国台湾省台北市士林区至善路二段221号,1965年开馆,并进行多次扩建修缮。截至2021年4月30日,藏品近70万件,为中国三大博物馆之一。中国三大博物馆分别是北京故宫博物院、南京博物院和台北故宫院。

(此片为高杰拍摄)

台北故宫博物院占地总面积约160000平方米,由中央园林与步道、博物馆正馆建筑、文物储藏山洞与廊桥3个部分所组成,其是仿照北京故宫样式设计建筑的宫殿式建筑,设计者称之为“北平午门”意象。

台北故宫博物院,建筑设计吸收了中国传统宫殿建筑模式,淡蓝色的琉璃瓦屋顶覆盖着米黄色墙壁,洁白的石栏杆环绕在青石基台之上,屋顶则采用绿色饰金黄色收边之琉璃瓦“盈顶”形制,风格清丽别致。依山傍水,气势恢宏,金墙碧瓦,带有中国传统的宫殿色彩。

博物院的主体建筑分为四层,正院呈梅花形,第一层是办公室、图书馆、演讲厅;第二层是展览书画、铜器、瓷器、侯家庄墓园模型及墓中出土文物;第三层陈列书画、玉器、法器、雕刻及图书、文献、碑帖、织绣等,二、三层为“器字形”平面格局的展厅,黄氏将其比拟为“五室制明堂”;第四层为各种专题特展。在第三层后面建有一座26米长的走廊直通山腹的山洞,山洞离地面50米,内有拱形洞三座,每座长180米,高、宽均为3.6米,分类收藏各种文物。

我们从一楼进入博物院内,孙中山的坐像连同他的“博爱”两个字,令人起敬。

展馆内光线比较暗,我们带着耳机听导游做简单的讲解。

(此片为红叶先生拍摄)

展出的文物令人目不暇接。首先与我们谋面的便是名扬四海的毛公鼎,毛公鼎是西周晚期青铜器,因作器者毛公而得名,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出土于陕西岐山(今宝鸡市岐山县)。三足、双耳圆形毛公鼎,在玻璃罩中静静矗立,引来众多游客的关注。

在这里让我们见识了古代文字,最初的文字大多是象形字。

西周晚期的宗周钟,铮明瓦亮,上面的花纹还依稀可见。

一颗翠玉白菜,形象逼真。

那块镶嵌在雕花铜座里的肉形石,让人垂涎。

据导游介绍,翠玉白菜与肉形石,因为外出展览没在馆内,我们只拍到了文物的图片。

(此片为高杰拍摄)

清乾隆金瓯永固杯,整个由黄金打造,上面还嵌有各色宝石。

展出的玉制品样式丰富多彩。清乾隆玉烛长调烛台,由白玉石打造,通体晶莹。

战国晚期至西汉早期的蒲纹碧,纹路清晰。

一块小小的立体镂空玉制品,表现了花与鸟的和谐相处。

驻足于唐代的一对花鸟纹玉簪首文物前,我马上联想到当初谁戴上它,一定更显雍荣华贵,那一定不是平民所能受用的。

宋真宗祥符元年禅地玉册,过去我们见过纸质书、竹制书,这次竟然见到玉制书,眼界大开。

有龙形双耳雕花玉杯。

有彩玉虎纽茶壶和双耳镂空雕花立式茶壶。

紫色木雕镶嵌对称形龙纹玉摆件,艺术而精致。

龙形翡翠带钩。

彩色玉壁。

白玉珠算盘。

一组约两米高木质雕花镶嵌翡翠的屏风,做工精巧华贵。

屏风下半部三层葫芦花草木雕萦绕着双龙戏荷的翡翠镂空雕刻,无缝衔接,巧夺天工,可谓雕刻精品。

展出的彩陶文物也各有特色。一只东汉褐釉陶犬,千年过后,彩色犹存。

西汉彩绘陶猪。

西汉灰陶加彩御者俑,神态自若,彩色依旧。

一组西汉灰陶加彩陶女俑与灰陶加彩陶男俑,形态依然栩栩如生。

东汉绿釉陶钟,上面的铭文清晰可见。

西汉黑陶茧式壶,茧形的壶肚上满是铭文。

展出的瓷器,件件为精品。一个俏皮的小男孩儿趴在摇车上的白瓷枕,名为宋“定窑白釉孩儿枕”,形象可爱。孩儿枕举世闻名,存世量仅两只,另一只在北京故宫。

北宋汝窑青瓷椭圆洗。

青瓷的瓶状与盘状器皿。

本色凹凸花瓷碗。

淡蓝色青瓷啖盂。

长方形的青瓷器皿。

圆形的青瓷器皿。

青瓷大碗。

蓝色掐丝带环花瓶。

清乾隆粉彩黄地儿八卦如意转心套瓶与清乾隆粉彩镂空云龙纹转心冠架。

何谓转心瓶?就是内外两瓶相套,在颈部或腹部设计有转动机巧装置的瓶子。转心瓶又经常联合运用“玲珑”、“交泰”两种技法。所谓“玲珑”是指雕镂穿透的技法,而“交泰”则是上下相连、不相粘,也不至于拆解分离的组合方式。

有红色龙纹带盖儿大肚瓷瓶。

有蓝色青花瓷细颈斜口茶壶。

有带字双耳青花瓷壶。

有五彩缤纷的人物图画葫芦壶和大肚小口双耳瓶状壶。

最为可爱的是双体相连的绘画青花瓷壶。

有带有花鸟的白色酒壶和花碗。

有内外花色、周边透明的金边大盘。

最为有趣的是绿色花身配有粉色彩带的金边花瓶,如一个少女亭亭玉立。

蓝色细颈的高装龙图花瓶。

金色带盖儿和筒状的小物件。

淡绿色的棱状小口瓶。

有清光绪洋彩湖绿地花鸟纹盖盒,上有“大雅斋”三个字。

清咸丰粉彩博古图方瓶。

清光绪绿地与龙图花式瓶。

唐灰陶加彩仕女俑这是徐展堂先生捐赠的文物。仕女俑的发簪、体态、服装凸显唐代风格。看仕女的双脚如羊角一般高高翘起,这是艺术品的夸张。

有红绿白珍珠项链。

装满珍珠的白玉盆上边有手持各种珍珠的红珊瑚龙王,活灵活现。

还有一株枝叶茂盛的、约五百多年形成的桃红珊瑚。

有百宝箱,内外都是奇珍异宝。

有完整的家具展示,有木雕精美的床、茶几,有样式完全相同的两个精美木雕橱柜,还有两个形制相同、但景色各异的贝雕屏风。

还有一头彩色铜制大象,这些家具共同营造了一个古代客厅的风采。

有名为“来禽图”“翎毛与花朵的和谐奏鸣”绘画作品,其中左侧苹果与鸟部分名为《苹婆山鸟》,是五代后蜀宫廷画家黄筌的作品。右侧石榴与鸟的作品是宋朝吴炳的《榴开见子》。古人云:“好鸟枝头亦朋友,落花水面皆文章”,古人从自然中感悟到艺术灵光,而今日的我们从过去的作品里可以领略艺术之美。

有珍贵的书法作品展。

总之,展品琳琅满目,美不胜收。我拍摄的展品只是展览中的一部分,远没有概全。

在欣赏文物的同时,让我想起了北京故宫文物的南迁与运台。

1931年,日本关东军发动九一八事变,侵占东北。故宫择院藏文物精华装箱储置,为文物播迁避难预作准备。1933年初,日军进逼榆关,故宫理事会决定文物南迁沪上。同年2月6日起,故宫文物共13427箱又64包,计分五批启运,至5月23日悉数运达;随行迁运者,尚包括古物陈列所、中央研究院、颐和园、内政部、国子监、先农坛等单位文物,计6194箱又8包。

这些文物经过长达14年在全国各地辗转流离,于抗战胜利后,故宫西迁文物依巴县、峨嵋、乐山之序,先于重庆集中,再循水路还京,全部归运工作于1947年末结束。

就在全国解放前夕的1948年12月初,中央博物院理事会集议,通过选择最精品运台,其余藏品亦应尽交通可能,陆续迁运。自1948年12月21日至1949年1月30日分三批将故宫及其他部门的合计5522箱(按有关资料统计)文物通过水路被运往台湾。

目前,台北故宫博物院内收藏有来自“南京国立中央博物院”筹备处、“国立北平故宫博物院”和“国立北平图书馆”等所藏来自紫禁城、沈阳故宫、避暑山庄、颐和园和国子监等多处皇家旧藏之精华,还有来自海内外各界人士捐赠的文物精品,共约70万余件。包括铜器、绘画、陶瓷器、法书、玉器、法帖、漆器、丝绸、珐琅器、成扇、雕刻、印拓、文具、善本书籍、钱币、档案文献、杂项、织品等门类。馆内藏有翠玉白菜、毛公鼎、散氏盘、快雪时晴帖、《早春图》、《华子冈图》、《永乐大典》、《四库全书》等稀世珍品。

难怪有人说:“北京故宫看建筑,台北故宫看文物。”

台北故宫博物院共收藏、展出1000多年来宋至清历朝皇帝推祟艺术、广事收集的稀世珍品70万件,博物院经常维持有5000件左右的书画、文物展出,并定期或不定期地举办各种特展,馆内的展品每3个月更换1次。按照这样的轮展频率,要将全部藏品展出一遍,需140次,时间就得35年。

这样说来,我们见到的仅是馆藏的极小一部分,但所见所闻,每一件器物都是奇珍异宝,价值连城;每一件文物都是时代的符号,不朽的传奇。不禁令人感叹:中华民族的精湛技艺,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