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鲁幽峡(新声韵) 壁立山峰相对出, 裹挟溪水未停足。 人工开创九曲洞, 天堑悬崖可运输。 长春祠 绿水青山藏庙宇, 春秋瀑布未停息。 轰鸣总念英雄谱, 隧道至今迎汽笛。 2019年3月17日下午,我们乘车一路与太平洋相伴,当波澜壮阔的太平洋刚刚离开视线不久,就来到了台湾著名的太鲁阁公园。 太鲁阁公园,位于我国台湾岛东部,地跨花莲县、台中县、南投县三个行政区。园内有中国台湾第一条东西横贯公路通过,称为中横公路系统。 太鲁阁公园前身为日本侵占时期于1937年12月27日成立之所谓“次高太鲁阁公园”。1945年,次高太鲁阁公园因日本战败而废止。后来经修缮重建,现在的太鲁阁公园于1986年11月成立,总面积达920平方公里,仅次于玉山,为台湾第二大公园。 (此片为红叶先生拍摄) 公园最为醒目的是一位持刀的勇士,游客们纷纷上前欣赏这尊勇士雕像。 旁边一块黑花岗岩石碑上对“勇士”做了介绍,太鲁阁族勇士徒步深入峡谷山林及湍流溪涧捕猎觅粮的生存经验与智慧,造就了独特文化的历史轨迹。由文面、织布披风及手握猎刀展现太鲁阁族勇士捍卫部族的坚毅精神。融入太鲁阁公园壮丽峡谷景观环境之概念,让作品亲叙历史源古,传达太鲁阁族独特文化意涵。 旁边两尊白色带有褶皱的石雕,好像一对相互欣赏的老夫妻。 另一尊雕像是“太鲁阁族”的雕像,此雕像以太鲁阁族文面、织布两大特色为主题,以人瑞雕像之母性守护精神融入太鲁阁峡谷意向,引峡谷岩壁之岁月纹痕,刻画石雕艺术的氛围情境,呈现朴拙无华之美。 公园里规划整齐,鲜花盛开。 一只青蛙雕塑趴在圆台上,特别惹人喜爱。 匆匆赏过了公园的风光,再次上车,行走不远,来到了太鲁幽峡,也称为太鲁阁大峡谷。太鲁幽峡,是台湾著名的旅游胜地,是世界上最大规模的大理石峡谷,位于台湾东部花莲县西北,连绵20公里,是太鲁阁公园最为经典的部分。只见高山壁立,溪水湛蓝,高高的崖壁上,还有“长春听涛”四个红色大字。大有长江三峡雄奇景观连绵不断的气势,被誉为宝岛的三峡,为宝岛八景之冠,也是中国最美十大峡谷之一。 对面半山腰,游客在山洞中穿进穿出,构成一道动态风景。 一座红色铁架构成的“长春桥”飞架在深深的峡谷之上,稳健牢固,外形与丹东鸭绿江大桥有异曲同工之妙。 长春桥中间为行车道,两侧为人行道。 桥头河边都有铁质护栏护卫,大概为保障游客安全。 沿右侧人行道过了红色的长春桥,自桥头顺台阶而下,来到一个偌大的山洞前,石崖上有“弥陀岩”三个大字。 从这里穿过山洞,时而又沿峭壁边行走。 (此片为红叶先生拍摄) 又过了一个山洞,便见到一个门楼状拱形洞口,名为“太鲁长春”。 在洞口处见“长春听涛”的崖壁就在眼前,旁边瀑布轰隆作响,飞流而下,跌入河中,长春听涛也许是由此而来。 在迎面幽深的洞口中,游客鱼贯而出,我们还没到,人家已返程了,可见他们比我们来得要早些。 在这条沿山壁的小路上,一会儿钻洞,一会儿复出,总是在洞内洞外交替行走。 有时洞口很小,就能容纳一人进出。 有的洞口还有铁门可上锁,由此可见,山洞不是随意进出的。 此时回望那红色的长春桥,架在两边陡峭的崖壁之上,天堑变通途。 桥生峡谷间,脚下溪流宽。崖壁含神洞,勤劳能胜天。 (此片为高杰拍摄) 眼前的峡谷美景总是令人陶醉。 令人感慨的是太鲁幽峡,名不虚传。 从山洞的洞窗可见宽宽的河床在这里拐了一个弯儿,大概因为是枯水期,河床上遍布砂石,还有水流形成的沙流痕迹,只有一条细细的水流,这里的河流叫做立雾溪。如果在雨季,这河床一定是水量充沛,溪流湍急。 一路穿山钻洞,仿佛正处于天地接缝间,有一种与天地合而为一的感受,特别奇妙。 不久,来到了在绿树掩映下那座红墙黄瓦、颜色鲜艳的庙宇前。溪流从小亭子下的半圆洞口中奔流而下,这便是那银链瀑布的源泉。 这座半山上的寺庙名为长春祠。 长春祠是为纪念在中横公路中殉职的141位工作人员而建的。原祠因地震遭山石毁损,新祠是采用山洞型的建筑而成。祠后有380级台阶的石梯蜿蜒向上,俗称为天梯。石梯尽头可到达观音洞,洞内有观音石佛及横贯公路的施工全图。 长春祠下边有一处鲜艳的飞檐六角小亭,它的名字叫“沁亭闻琴”。 居高望远,高山连绵,云雾缭绕,如同海市蜃楼。 返程时,我抚摸着山洞的墙壁,耳边似乎响起锤钎开凿山洞的叮当声,似乎见到凿洞工人们劳作时流淌的辛勤汗水。世界上哪有什么坦途,只有为此甘愿付出的先人。 迎宾峡有中横公路最险峻的地段――锥鹿隧道。这里是驰名世界的全大理石断崖,高达1660米,下临深渊,名曰“锥鹿大断崖”,工程人员沿溪在崖缝中凿出凹槽,将公路嵌镶在岩石峭壁上,险峻无比。这是人类战胜自然的智慧和力量的印记。 (此片来自网络) 太鲁幽峡中最壮观的是“虎口一线天”。这里断崖紧接着残壁。人在峡中,只见三面崖壁,仰首只见谷天一线。由于峡谷断裂线毫无规则,险崖犬牙交错,左转右旋,因此,钻进岩腹的隧洞一个接着一个,如九曲回肠,人们称之为“九曲洞”,九曲洞是横贯公路工程中最险要的路段,这段险路九折十八回,蜿蜒于山壁洞穴之中,全长800米,是中横的一大奇观。 (此片来自网络) 返程中是沿着长春桥的另一侧行走,见到了不一样的风景。举目远眺,两侧悬崖裹挟着立雾溪,向远处无限延伸,不见尽头。 身居长春桥上,面对好像被立雾溪劈开的山崖,想像着650万年前,因地壳运动,逐渐向西北方向移动的菲律宾板块向欧亚板块不断挤压,能量聚集,寻找着释放的出口。于是火山频频爆发,海啸大浪滔天。蓬莱造山运动后,横空出世一座台湾宝岛。海岛上有山,有水,有生灵,有神木。立雾溪发源于台湾中央的奇莱山主峰,从海拔3449米的源头一股蛮劲直冲大海。 就这样,历经千年万载,水石互相纠缠。以水为刀,切出了壁立山峰;以石做料,呈现着奇美旖旎。 听说位于立雾溪和老西溪汇流处有一座慈母桥,是全省惟一一座大理石砌成的桥梁。桥下河床尽为大理石的岩壁,再加上传统中国风格的设计,慈母桥深受中外游客们的欣赏。 传说高山族部落住在附近,有位山地青年出远门去,其母每日都盼望爱子归来,伫立在山坡前等待,于是后来人为这感人的故事盖设了石桥和慈母亭。 (此片来自网络) 太鲁阁的发祥地,是台湾中央山脉白石山腰的一棵大石柱。大约在300多年前,他们翻山越岭来到了立雾溪旁,是相中了这里的耕地猎区。太鲁阁,取自台湾当地少数民族的语言:“伟大的山脉”,伟大的山脉中居住着太鲁阁人信奉的彩虹神灵。太鲁阁人男耕女织,推选最聪明正直的男人为部落首领,过着父系社会生活。 太鲁幽峡,让我们见识了自然伟力,知晓了历史文化,也见证了当年修路工人的艰辛与劳动成果。当我们乘坐“太鲁阁号”列车离开后,太鲁幽峡的断崖峭壁、幽深山洞、瀑水溪流、宁静庙宇的奇美画卷,还久久地在我脑海中回放。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