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理论,是关于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思维方法的知识体系。中医基础理论课程属于中医学的专业基础课,是研究和学习中医学其他各门课程的基础。本课程的主要内容包括中医学的哲学基础(精气、阴阳、五行、思维方式)、中医学对人体生理的认识(精气血津液神、藏象、经络、体质)、中医学对疾病及其防治的认识(病因、发病、病机、防治原则)等。 本教材是在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暨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中医基础理论》(习称七版、八版教材)的基础上修订而成。上两版教材因“保持了中医学基础理论传统特色,反映了中医理论的现代研究进展,因而体现了教材的科学性、继承性、先进性、适应性……学科定位准确,阐述理论系统、全面、完整、准确,反映了中医学的认知规律和思维特点”,曾分别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组织的专家组和全国高等中医药教材建设研究会评为优秀教材,为国家中医类别中医、中西医结合执业医师资格考试指定参考书,是迄今在中医药行业中应用最广、贡献最大、教师学生反映最好的教材之一。 本教材的编写指导思想仍然秉承“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坚持继承与创新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编写思路。依照普通高等教育全日制五年制本科《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教学大纲》的要求,在充分吸收以往几版教材所有优点的同时,适度增加了一些新的教学内容和研究成果,以反映中医学现代化的要求;以保持中医学的传统特色为宗旨,注重中医基础理论的完整性、系统性、科学性;在对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充分阐释的同时,适度指出它们的临床指导意义,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注重思维方法和能力的培养,在重点阐述课程中基本理论、基本概念和基本知识的同时,着重叙述中国传统文化、古代哲学思想及中医学的思维方式,提高学生对中医理论和概念的认知能力,开发学生的思维潜能,拓宽学生的视野;对所涉中医术语尽量采用现有国家标准中的表述,便于中医学术的交流和发展;对所涉概念和理论体系注重逻辑建构,使其层次清晰,逻辑性强。 本教材的编写内容在上版的基础上作了适度调整:除更新了现代研究进展外,删除或降格了部分临床意义不大的内容,增添了对中医临床有指导意义或与后续课程相接轨的内容,如在五行学说中删除了以五行推断病情轻重的相关内容,降格五行胜复为阅读材料,增添了中土五行及其临床应用;在气的运动部分增添了脏腑之气升降运动的理论 渊源和临床应用;在藏象中增添了五脏各精气阴阳的生理作用,作为阅读材料,以与后续课程中医诊断学接轨;在体质中增添了九种体质的判定标准为阅读材料,以利于临床应用等。 本教材适用于中医学(包括养生康复、中医营养学、全科医学等方向)、中西医临床(中西医结合)、针灸推拿学等专业五年制和七年制本科学生。 本教材的绪论由郑洪新、朱爱松编写,第一章中医学的哲学基础由孙广仁、任秀玲、陈贵海编写,第二章精气血津液神由张安玲、张俊龙、王全年编写,第三章藏象由李如辉、陈慧娟、李奕祺、蒋燕、王志红编写,第四章经络由张国霞、王进、巴哈尔·哈德尔编写,第五章体质由司富春、王四平编写,第六章病因由皮明钧、冯志成、李兰珍、赵瑜编写,第七章发病由王承平、黄学宽编写,第八章病机由徐志伟、乔文彪、王莉、敖海清编写,第九章防治原则由刘华生、刘晓艳编写。全书由孙广仁、郑洪新统稿并修改。 本教材引用了近十年的有关研究文献,在此谨向原作者表示真诚的谢意。敬请各位教师和学生在使用本教材过程中提出意见,以便修改提高。 《中医基础理论》编委会 2012年6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