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三十六计》第七计无中生有,故事:史高暗害萧望之。

 书鸿生 2021-11-21

无中生有:原指没有却偏要说有,形容凭空捏造,无事生非。此计名出自古代哲学家老子《道德经》第四十章:“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揭示了万物有与无相互依存、相互变化的规律,后来军事家尉缭子将老子这种思想运用到军事,形成虚有之间的辩证关系。

                    故事:史高暗害萧望之

        萧望之做过汉元帝的老师,为人中正耿直,声望颇高,誉为一时名家大儒。所以元帝非常信任他,他所提出的谏言也多被采纳,所以萧望之一心一意要将国家治理好。不料这些做法,竟引起当朝权臣史高的嫉恨。

        史高原来只是个侍中,因检举霍禹而封侯,如今官至尚书,又是宣帝的托孤大臣,还仗着身为史氏外戚的权利,平时毫无作为,只知讨皇帝欢心,对同僚争权夺利,意欲独霸朝纲,为了铲除萧望之,他暗中勾结中书令弘恭、仆射石显,在朝堂上耀武扬威,百官看见他们都非常惧怕。

       俗话说:水火难容!萧望之多次见史高倚仗权势,无恶不作,就想整治整治他。正这时,有个名叫郑朋的小官,看清朝局这种对立矛盾,想借机捞取官位和富贵,于是写下揭发史高及其党羽种种罪行的奏疏,便上门拜访萧望之,萧望之见了奏疏非常高兴,热情招待郑朋,之后二人是时常走动,熟络起来。可时间一长,萧望之竟了解到郑朋原来是个心术不正,性格狡黠奸诈的人,便毅然断绝和他交往,等郑朋再次求见时,遭到萧府看门人的拒绝,这下让郑朋恨得是咬牙切齿,本想攀附萧望之这棵大树青云直上,哪知爬到一半就摔下来了。

      郑朋因恨一转身又去投奔史高等人,史高一看,这个人不是屡次上书弹劾自己的敌人吗?便气不打一处来,只用鼻子哼了两声。郑朋一见,顿时鼻涕一把泪一把的跪倒哭诉,说自己当初的那些奏疏,都是在萧望之的胁迫下所写,如今自己有点悔改之心,却遭到萧望之的抛弃。史高等人听了,心中暗喜,于是将郑朋先养在府邸,伺机报复萧望之。

    几天后,史高,弘恭、石显密议后,便唆使郑朋告发萧望之,说萧欲罢免史高,排挤许、史两家外戚,然后独揽汉廷。汉元帝看罢奏疏,有些不信,就问石显怎么看?石显提议先交有司审讯萧望之,并推荐弘恭主审萧望之案情,就会水落石出。元帝哪知道这些小人全是一伙,便答应了。

     那弘恭一朝权在手,就把令来行,大声叱问萧望之。萧义正辞严地说:“对!我是想整治横行不法的外戚史氏和许氏,但我这么做却是为了国家的利益,根本谈不上什么独揽大权,倒行逆施。”弘恭听完,立刻抓住萧前面所说的话,断章取义,匆忙向元帝添油加醋地禀告说:“萧望之和周堪阴结死党,排挤皇亲,意欲图谋不轨,奏请交付廷尉处置!”

      元帝即位不久,不知廷尉就是监狱,迷糊中就同意了。过了几天,元帝有要事想和萧望之商量,身旁侍卫说萧望之已给下了监狱,元帝非常吃惊,连声问:“不是下在廷尉吗?”,问完情由,唤来弘恭、石显责骂一顿,让他们立刻释放了萧望之!

      话音刚落,一旁史高听了,急忙跪倒上奏:“陛下初登皇位,所言均是金口玉言,断不能因一两个人而失信于天下,既然将萧望之投入监狱,却又重新启用,这会令天下百姓觉得陛下言行不当,有损朝廷威信,以臣之见就将萧罢为庶民,这样更会好些。”弘恭、石显二人一听,也忙在一旁附议。

     元帝低头想了想,叹了口气,为了维护刚刚上位的皇权声誉,也就只好将萧望之和周堪二人全都免职了。

   可是对小人来说, 害人有时要斩草除根的。那弘恭、石显受到皇上责骂,见萧望之只是罢去官职,心中不够解恨。过了几天,继续弹劾萧望之回家后不认罪,不悔罪,还让儿子上书鸣冤,归罪于陛下不敬师谊。所以理应再交有司审理,元帝就这样在小人的一片谗言声中,失去主见,同意了石显等人的意见。

        萧望之本一介受人尊敬大儒,哪堪受此不白之冤,竟连续两次入狱,觉得自己受辱太甚,生不如死,于是一狠心,仰药自尽。史高等人闻讯后总算放下心来,均露出阴险的冷笑,因为他们再也不用担心萧望之了。

      “无中生有”这条计策,历来让人多以为只有小人残害君子所用,如赵高指鹿为马,秦桧“莫须有”残害岳飞等,但你不能说这条计本身不好,如果您不信,且看下期一个大忠臣是如何利用此计却敌,您就会明白:三十六计计计都好,关键是何人所为何用的道理。

      《三十六计》第六计声东击西    故事:耿弇大破张布军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