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末朝廷腐败,官军统治残暴!赵州栾城人韩山童结识刘福通,于公元1351年,趁元朝强行征调15万民工治理黄河时,散布民谣“莫道石人一只眼,挑动黄河天下反”,随后,众人从河道里挖出一个预先凿好的独眼石人。消息很快传开,大江南北,顿时人心浮动,苦元已久的各地百姓纷纷翘首以待。 韩山童于是自称宋徽宗八世孙,与一干信徒杀牛宰马,祭告天地准备发难,可惜当地官兵闻讯,突然派兵前来镇压,韩山童不幸被捕遇难,他的儿子韩林儿与母亲杨氏趁乱逃向武安山。 刘福通等人奋力杀出重围,再次聚集义军,于五月初三攻下颍州,轰轰烈烈的红巾大起义终于爆发!接着,他从砀山夹河找到韩林儿,迎回亳州,立他为帝,号小明王(寓意“明王出世”),建国大宋,改元龙凤。各地义军于是纷纷尊其为正统,都打着“小明王”旗号,展开对抗元朝的斗争,这其中便包括占领濠州,踌躇满志的郭子兴。 后来,朱元璋取代郭子兴,这支义军在战斗中逐渐壮大,并渡过长江,占领应天府(今南京),跟着鄱阳湖水战是大败陈友谅,朱元璋笑傲群雄,被左右大臣推举为吴王,仍奉“小明王”龙凤年号。 公元1366年,朱元璋发布檄文,派徐达、常遇春为将,率二十万人马征讨盘踞江浙一带的张士诚,在拿下杭州、湖州后,徐达的兵马团团包围了张士诚的老巢平江。这时,朱元璋坐镇应天府,便派廖永忠往滁州接小明王韩林儿,儒士杨宪代朱元璋送行。 话说韩林儿称帝后,朝权始终掌握在刘福通手上,他经常裹挟着韩林儿到处攻城略地,起先杀得各处元军是猝不及防,狼狈逃窜。但义军毕竟是一群乌合之众,等元朝皇帝反应过来,分别派出大将察罕帖木儿、孛罗帖木儿率军平叛后,义军顿时兵败如山,韩林儿、刘福通一路逃到安丰,这时张士诚又趁火打劫,派出大将吕珍偷袭安丰,刘福通见事情紧急,便派人向朱元璋告急,朱元璋闻讯派出援军总算救出韩林儿,并把他暂时安置在滁州行宫。 此时,南方大体掌握在朱元璋手上,于是派廖永忠去接韩林儿来应天府称帝。那韩林儿在滁州行宫享了三年福,每日莺歌燕舞,美女如云,乐得清闲自在。这天,忽闻朱元璋派人接他去应天府,那嘴都快乐歪了。试想,应天府可是六朝古都,小小滁州如何能与之相比?于是马上接见来使廖永忠,二人酒桌上商定吉日,越早走越好,小明王韩林儿于是带上他的妃嫔、侍女和太监们坐上高大的楼船,由瓜州渡口浩浩荡荡顺长江向着应天府而来,廖永忠及部下便在楼船后面保驾护航。 话说韩林儿的楼船行驶不久,有些侍从便听见下面一阵咚咚声响,不知来自何处?因船身高大,众人或以为是船身刮碰到什么,也没太在意。可一进长江中游,船身忽然猛烈颠簸起来,接着有人大喊:“不好啦,船漏水啦,快跑啊!”人们顿时慌乱起来,韩林儿忙跑到后甲板去张望,却没见到廖永忠等人的坐船。 这时天气骤变,水面风高浪急,有吓哭的太监最后一次跪地奏报,是船底被凿了好大一个洞,江水由此越灌越多,韩林儿的心立刻一阵冰凉,他环顾一遍四周,振臂高喊出一声“救命啊!”,接着,一个巨浪猛地打来,脚下的楼船很快歪向一边,并缓缓打着转沉入到江心,满船人就此全都死难…… 廖永忠回应天府见到朱元璋,擦着眼泪奏报完这一切,朱元璋是大为悲恸,但他毕竟禀性坚忍,竟化悲痛为力量,传令徐达、常遇春二人,全力进攻平江城! 第二年,朱元璋顺天应人,自己登上帝位,开创了大明王朝。 那么小明王韩林儿到底是不是朱元璋下令暗害的呢?这也成为明史一道迷题,难以盖棺定论。多数人都倾向朱元璋所下密旨,授意廖永忠害死小明王,以方便自己后来称帝。但也有人驳斥说:如果朱元璋要杀小明王,那当初和陈友谅对峙期间,就不该冒险去救韩林儿,否则陈友谅一旦趁虚而入,朱元璋立刻会陷入两难境地,其后果不堪设想,谋臣刘伯温就曾这样劝过他,可朱元璋还是执意援救了小明王。 另外,朱元璋这时并未完全统一南方,突然害死小明王,他就不担心天下百姓的流言蜚语吗?他就不怕丧失民心吗?他也可以先接回小明王,然后在统一天下前的某一天,让韩林儿突然“暴毙”,这样做会不会更绝一点呢?如此一分析,朱元璋谋害小明王的可能性也就小多了。那么,事实到底是怎样的呢?呵呵,还真有一个更靠谱的第三说法。 还记得前文提到儒士杨宪代表朱元璋送别廖永忠吗?估计就是这个杨宪错误地揣摩了朱元璋的心意,暗自作主让廖永忠干掉小明王,如此一来自己也是大功一件,既能帮助朱元璋登上帝位,还能帮他抹杀掉弑君的罪名,如果是这样,真不知朱元璋是该喜还是该悲呢? 网图侵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