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明朝之谜:唐伯虎为什么一生也没有做官?

 书鸿生 2021-11-21

《唐伯虎点秋香》的故事家喻户晓,里面那个风流倜傥,“诗、书、画”三绝的唐伯虎被誉为“江南第一才子”,名气很大,只因秋香回眸三笑迷丢了魂魄,尽管家中妻妾成群,依旧屈身华府为奴,只为抱得美人归。哈哈,真实历史上的唐伯虎是这个样子吗?他为什么一生都无缘官场呢?今天来了解一下。

唐寅,字伯虎,号六如居士,今江苏苏州人。他自幼聪明,不到10岁会写文章,14岁师从著名画家周臣学习绘画,几年后便超过老师,在人物、山水、花鸟等方

面造诣很高。

唐寅的父亲是个生意人,在家乡开了个小酒馆,唐寅下面还有个妹妹,一家人本来还过得去,可唐父一心要改变家族现状,因此延请名师教唐伯虎读书进取,只为日后能高中进士,步入官场。

谁料,等到唐伯虎24岁时(公元1494年),不知倒了什么霉运,父母先后病逝,接着在一、二年间,小妹和难产的老婆也都相继离世,本来热闹的小家庭,突然便只剩下他孤零零的一个人。没办法,既然活着就要振作起来,后来唐寅在朋友的劝说下,又娶了一房妻子何氏,同时专心读书备考。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他28岁那一年,参加乡试喜中解元,相当于考了江苏省第一名,自此,人们尊称他为“唐解元”。兴奋之余,唐伯虎开始收拾行囊,前往京城,准备参加转过年来的大考,妻子、朋友都认定他这一去,必将是轻松夺魁,进士及第。

怎知天有不测风云,在赶考路上,唐寅遇见一个名叫徐经的举子,二人一路同行。这位徐经是个富家公子哥,进入京城后,拉着唐伯虎是四处拜访名人高官,还暗地收买考官程敏政家僮,从而事先知道考题,结果事情被人举发,引起京城轩然大波。孝宗皇帝闻讯大怒,将考官程敏政及徐经、唐寅等人批捕下狱,后来唐寅虽然被释放,却从此被革去功名,永远不许他再参加科举考试了。

一年后,落魄的唐寅返回到故乡吴县,妻子何氏认为再跟着他也没啥前途,一日趁月黑风高,席卷了他的所有财产和别的男人跑了。仕途无望的唐寅一面以卖画为生,一面继续作文写诗。

渐渐的,他的才名被南昌的宁王朱宸濠听说,于是派人请他去做幕僚,结果,唐寅去了才发现,宁王此时心怀异志,正一心图谋造反,这可是掉脑袋的大事啊,唐寅思来想去,为求脱身只好装疯卖傻,假装疯癫,最后总算被宁王“放归”故里。后来,宁王果然造反失败,被满门抄斩,跟随他的辅臣也都没有好下场。估计唐寅闻讯,真是心有余悸,庆幸不已啊。

正德二年时(公元1507年),唐伯虎再次回到吴县,用卖画的钱加上朋友接济一些,便在城北桃花坞买了块土地,建了几间房屋,取名为“桃花庵”,那首著名的《桃花庵歌》便是这时所作。诗中“桃花坞里桃花庵,桃花庵下桃花仙。桃花仙人种桃树,又摘桃花换酒钱”的词句,以及之后的一些如“不炼金丹不坐禅,不为商贾不耕田。闲来就写青山卖,不使人间造孽钱”等等,都是唐寅卖画为生与放纵心境的真实写照。

不久,因吴县连年遭灾,唐寅的画作也不好卖,有时他甚至三天也吃不上一口饭,多亏苏州有位名妓沈九娘十分欣赏唐伯虎,暗地常接济他一些酒食,俩人日久生情,唐伯虎干脆便娶了沈九娘,搬到桃花庵一块居住,俩人还生了个女儿名唤桃笙。

后来,吴县又发大水,唐寅一家实在困顿不堪,沈九娘因劳累过度撒手人寰,桃笙稍大便嫁给一位商人远离了故土,人世间仿佛又只剩下一个唐伯虎,孤苦伶仃,终日面对窗外桃树,自哀自怨,自写自画。

这般穷困潦倒的日子一直熬到嘉靖二年(1524年)的冬天,时年五十三岁的唐伯虎已经老病在床,奄奄一息,他望着窗外北风呼啸,估计自己是再也看不到来年的桃花了,于是起身挥毫,写下一生最后的绝笔“生在阳间有散场,死归地府也何妨?阳间地府俱相似,只当漂流在异乡。”《伯虎绝笔》

网图侵删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