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考场作文:其实没有那么难(5)

 新用户8489cL9T 2021-11-21

文:马于越 聂传安


  昨天推出一班马于越同学的《我眼中的语文考试》一文引起许多人的共鸣。

  不过不少人对于越文中“作文极少的扣了几分”感兴趣,所以今天就把那篇只扣几分的作文推出来,让各位来看看。

  文章题目还是《其实没那么难》。

  “什么!居然要三天背完《滕王阁序》?”(老师明明是说一周背完,为了突出背诵的难度,这丫头在考场上转手改为“三天背完”——唉,为了学生,这个锅,老师……背了!)

  大家听着刚从办公室里打听情报的同学传来的消息,纷纷呜呼哀哉,一片凄惨的叫声;等上课老师再次强调这个任务时,遭来了很多同学的不满:“太难了!”(不断地蓄势,为了后文的转折)

  直到放学,大家的情绪还没有平息:“老师到底在想什么啊!明明初二已经多了一科物理了,还要让我们背高中才学的课文,又长又难,没意思!”(文章有意思,老师没意思)

  我对他们的话表示赞同,心中想着其他科难懂的知识点,沮丧而气愤地走在回家的路上,恨不得看见个人就倒出我满肚的苦难苦水。走着走着,看见了小学的语文老师。她已年过半百,但永远都是笑眯眯地。我忍不住上前,和她抱怨困难。可她听完后依旧笑着,用手指敲打我的额头:(“永远都是笑眯眯地”,与于越现在的语文老师的脸形成鲜明对比)

  “少年不识愁滋味!你回去查,王勃是怎么写出《滕王阁序》的?被这点小困难就击倒了?”(这个老师高明!根本不去讲道理——经常讲大道理是最没有情商的行为——而是让孩子动手去查资料,顺便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此处为文章的转)

  我太想知道解决困难的方法了,可回家打开电脑,却说王勃在滕王阁三下两下就将此文写完,令人大为赞叹。我不理解,因为他并无困难。(于越高明!这是再转。如果此处马上写出了灵丹妙药,反而落于旧窠)

  找不到答案,只好先完成作业,我先将老师上课的重难点归纳在笔记本上,熟读背诵后才拿出练习册,发现上面的题居然出奇的简单。(“熟读背诵”才是重点)

  一点也不难。(为什么不难呢?)

  我忽然茅塞顿开似的,再去找王勃的生平,发现他前半生竟有苦有难,后半生也并不圆满。(知前知后,才明白老师的用心。“我忽然茅塞顿开似的”,病句,重复病。“顿”,有“忽然”的意思。这里推出的文章中绝大部分病句我都会修正,此处不加修正,是让更多的孩子注意)

  原来困难是存在的,但时间可以改变。当你在一段时间困惑时,可能合适的方法会让你脱离出来。找到与其对抗之方法,等你再回头,你会发现其实没有那么难,而这时,你面对的是新的挑战。(由事及理,给人启发)

  打开《唐诗三百首》,保持着每天背诵一首诗的习惯,今天背诵的是:(这真是良好的习惯)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这是颜真卿的劝学诗。于越聪明!后两句是“黑发不知勤学旱,白首空悔读书迟”,但后两句大家更熟,为了让文章能尽可能地产生“陌生感”,所以于越引用了前两句。不过此诗真的是那三百首里的么?)

  我想着以后做题速度飞快,不禁憨笑出声。明天同学要是再叫苦连天,我会告诉他们:

  “其实一点都不难!以后也永远没有困难!”(经一事,得一智)

  遇到困难(背长文章),克服困难(能背下来。此文有一不足是没有写出背会《藤王阁序》之事,所以后面部分有些勉强),克服困难的原因(小学语文老师的出现),以及举一反三的收获,在于越笔下都非常清楚。

  整篇文章来看,于越写文章时思路非常清晰,情绪也分外沉静。这种写作时良好的心理状态应该来自于平时充足的积累,让人佩服。

  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苏轼的话对我们学语文来说太重要了。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