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四川古蔺与太平天国革命

 古蔺同乡会 2021-11-21

古蔺与太平天国革命

文/胡良伟

咸丰六年(1856年)太平天国内讧,天京(今南京市)城里,东王杨秀清擅权,图谋推翻天王洪秀全;北王韦昌辉袭杀杨秀清;翼王石达开举兵靖难,除掉韦昌辉。洪秀全既经变故,对石达开心存疑忌。石达开疑虑不安,为避天王洪秀全猜忌,被迫率领所部数万人,脱离洪秀全,经江西、湖南、广西、湖北等省转战,进入四川,在包括古蔺、叙永在内的川南、黔北、滇东北地区流动作战。同治二年(1863年)四月,在大渡河南岸兵败被俘,押解成都,从容就义。

太平天国有比较简单的政权集团组织结构,以天王为最高领袖,早期以东南西北翼分辖各军为辅,权力相对集中;掌握着成型的武装力量,作战是正规军,名将如云,靠自己的力量打天下。太平天国运动虽然是代表旧生产力的农民阶级领导的革命,以推翻清朝的统治为目标,并致力于这个目标,其性质仍属资产阶级旧民主主义革命,以失败告终。

01

太平军在古蔺

侦探情报

同治元年(1862年),石达开率兵10万,从湖北来凤出发,挥师入川,意在夺取重庆、成都占据西南。然而,清军江防甚严,不断增调重兵防守。太平军北渡长江未果,则改变计划,折入赤水河一带活动,伺机进取。太平军自同治元年元月入川后,前有阻截,后有追兵。经涪州、綦江战役后,伤亡较大,将士十分疲劳,亟需寻求一个比较安定的环境休整队伍,补充给养,扩充兵力,这一时期主要活动于合江、赤水、纳溪、江安、长宁、兴文、古宋、叙永、古蔺一带地域。
古蔺,地处川南边陲,山深林密,地广人稀,为川黔孔道,攻守余地大。境内汉苗、彝、弈各族杂居,清军力量薄弱。
太平军入蔺之前,石达开早已派员潜入古蔺侦探情报,组织武装起义为太平军入境铺平道路。据《续修叙永永宁厅县合志》记载:咸丰十一年(1861年),有云子仪、淡逸仙由滇入蔺,驻桂花场,自称探亲返里,各带美妇,从人皆着军装,百事必长跪,夜则观星象,人不得进。次年(1862年)离蔺,顾舆夫行至合江先市时,太平军已至。舆夫惊惧,云子仪劝其毋恐。遂径直入行营,见万众夹道,稽首迎候。厚给舆费,并赐小旗一角,持旗无阻。逾月,大队数万人马即由敦梓场上古蔺,经清化里,烧焚劫掠。

发布谕告

《太平天国瑞天豫傅佐廷等告叙永厅诲谕》

1862年,太平军已入叙永东城,但是西城未下。当时叙永有东西两座城。傅佐廷等人率领前军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攻下了东城,李永和得到消息,以为石达开本人已到叙永,就派人送信来表示祝贺,还说自己即将率领队伍前来迎接。傅佐廷等人怕大军往来会惊扰百姓,不敢擅自同意,只好先写了一封回信,说明翼王还未到,双方合作的军机大事,要等翼王亲自到来,再做答复。《诲谕》号召西城和附近地区的人马归向天朝,傅佐廷等人联名出了一个安民告示。告示文告对民众宣传革命,宣传民族大义及太平军的爱民作风。远征四川的太平军不作宗教宣传,对于太平天国所崇拜的上帝教教义只字不提,和其他各地太平军大搞宗教宣传的情形截然不同。遗憾的是,因受清军阻隔,两军未能会师。

真天命太平天国钦差大臣真忠报国瑞天豫傅,德天豫崔,懋天豫杨,祥天豫张,固天豫唐为诲谕该城良民等各安恒业毋容惊恐事:

照得天命有在,逆命者难逃诛戮,王化无边,愿化者定获安康。缘因我真圣主天王起义粤西,建都江南,金陵定鼎,创亿万年有道之基,铁甲平胡,吐二百载不平之气。无非欲斯民革夷狄之面目,复中国之规模,而重兴复汉室于维新者也。本大臣恭膺简命,暨奉翼王五千岁瑞命,统帅貔貅,剿抚各省,铜关铁卡,势同破竹摧枯,猛将虎臣,游遍九州万国,法令不私于秋毫,除暴安良,爱惠直同于冬日。只为誓灭胡妖,岂肯扰害百姓。诚恐尔等抗逆团练,帮助蛮夷,俾众士卒等,冲锋布敌,以致玉石无分耳。兹本大臣等下该厅,尔众士民等惊惶躲避,往逃城垣,总未曾箪食壶浆以迎王师于道左,而尚能进贡纳款,向化天朝,洵能揆时度势,去伪投诚,颇称风淳俗美,终不为满鞑所迷懵,殊属可钦可嘉矣。然我天朝兴师以来,念切民瘼,深悉民艰,断不籍此财贿以为富国之资,但尔众士民既有此输诚之至意,倘不纳取,又恐负尔等雅意之优隆,除严饬士兵不许扰害良民外,合行颁给诲谕,仰尔等永以为据。况我天朝圣师如云,征剿四路,恐继此复有经过,有此诲谕,决不能扰害尔等。由是耕者耕而读者读,毋容迁徙而远遁,商者商而贾者贾,尽可乐业以如常。从滋永息鸿嗷,咸安郅治之庥,自此免经鹤唳,同享太平之福。诗所云:“畏天之威,于时保之”,其斯谓与。特此诲谕,咸使闻遵知。
太平天国  壬戌十二年四月初八日诲谕[1]

《太平天国翼殿耿忠大柱国告示》

同治二年(1863年),石达开率太平军在古蔺境内活动。由于清政府的反宣传,老百姓对太平军心生恐惧,迁徙远遁以躲避。太平军所到之处,先“告示”以安民:
统虎威八宝山黄红二旗兵马大柱国扶桑熊陶:
为劝谕投诚,免尔营盘山[2]、半边山一带地方涂炭,以贤择事。照得大劫临头之际,斯民往往皆不审时势,不察事机以至于此。本帅念切民瘼痌瘝在抱[3]不教而诛。合行先为示谕,为此谕尔汉夷苗民各色人等知悉。尔等宜体天意,趁早办军需火药、良马、布匹、绸缎等,公具投文,来行营投拜,本帅赏给招安令旗牌,准尔凿井耕田,农工商贾,上下往来并不滋扰杀害。倘经示谕之后,尚然执迷不悟,是尔等自取暴戾也。凛之慎之,毋遗后悔。

太平天国翼殿耿忠大柱国 印[4]

癸亥年十月十二日实发营盘山、半边山


摧顽劫富

同治元年(1862年)四月二十八日,数万太平军自敦梓场[5]入境,经桂花场、香楠坝,田坝寨(今彰德、)直抵蔺州城,古蔺巡检司闻风而逃,绿营军湘果营及其团练乡勇一触即溃。太平军所向披靡,经乐用场(今古蔺县永乐镇)、太平渡、二郎滩沿赤水河进入黔境。同治二年(1863年)六月,复由二郎滩、太平渡返回古蔺境内,驻古蔺四个多月,在四乡张贴文告,开仓济贫,饥民随军者众。太平军在古蔺活动期间,沿途遭到清军和地方团练的围剿袭击。由于粮食不济,在打富济贫的同时,也难免黑白不分,打家劫舍。官府也在进行反宣传,古蔺境内称之为“长毛贼”[6]。
境内富豪利用本地深山岩洞,将其所有财物及其家口藏于山洞,对太平军实行“坚壁清野”。这些山洞,洞口险要,凭险可守。太平军粮草无着,遂搜山破洞。太平军到箭竹坪,当地袁姓财主及其他地主武装就威胁部分百姓,到黑猴洞,铺子田沟的平洞、龙挨洞和窝坑的大黑洞躲藏。躲进大黑洞内的财主,交出500两银子以供军需后,太平军才未破洞。在铺子田沟平洞躲藏的人,不肯出钱,负隅顽抗。太平军一怒之下,拆了几处房屋,搬到洞口燃烧,还抬来几架风簸鼓风,将洞内几百人熏死(该洞至今仍称“萩人洞”)。太平军到鱼化,当地富户携带金银细软,跑进尖山子熊洞躲藏,拒不交纳军饷,太平军照样拆房加上辣椒,烟熏熊洞,熏死上百人。太平军得知彰德螺狮寨富户胡其象收租一千多石,却因出外躲藏未纳军饷,一幢老屋被付之一炬,焚烧殆尽。另有箭竹坪的萩人洞,鱼化的仰天窝,二郎滩的天宝洞,亦是当年富豪聚物躲避太平军的较大洞穴。古蔺境内沿溪流、河道两岸悬崖栈道及峭壁洞口,至今仍留存有堵截石墙,举目可见。在这些洞内,后来发现有遗物和堆堆白骨。

激战清军

据《古蔺县志》载:同治元年(1862)春正月,大雪深三尺,夏大水。同年,太平天国翼王石达开部过蔺,经敦梓、桂花、香楠、彰德、镇龙山、锅厂坝、小水、古蔺场、太平渡、二郎滩等地,沿途遭民团及清军堵截。五月十二日,与川督骆秉章部属许荫堂激战于龙山、锅厂坝,双方损伤俱重,清军将领多人及团总颜象春被击毙。
同治二年(1863年)6月,太平军又从贵州渡过赤水河复入古蔺县境,横穿全境。太平军两次过境期间,与清军“湘果营”、“武字营”、“保字营”等激战于二郎滩、镇龙山、箭竹坪等地,击溃沿途团练。在铁厂芹菜塘与清军激战,被清军包围,太平军200余人集体投塘自尽。
同治二年(1863年),石达开率部离开古蔺,经由云南渡过金沙江进入西昌境内,兵败冕宁紫打地,尚留一部转战于川、滇、黔交界地区以牵制敌人,同时与苗民拢扛义军汇集,活动于川滇黔边境,继续坚持反清斗争。号军有四支义军,分红、黄、白、青四色为旗号和头巾标志。官府则称这支队伍为“苗匪”或“号匪”。
同治三年(1864年)4月,黄白号军率众数万,从马蹄滩、椒园等地渡过赤水河进入古蔺县境,据于马蹄滩、白沙(今双沙)、德耀关等地。东入古蔺的号军,据于二郎滩复陶、㮟溪(今皇华镇)、铁厂、镇龙山、锅厂坝一带。饥民从者数万人,其中尤以苗民居(官府称“苗匪”)多。四川总督骆秉章急调永宁副将许荫堂及其绿营军“湘果营”、“武字营”、“宝字营”入蔺围剿。4月,号军与清军“湘果营”战于皇华铁厂、沙红坳等地。马蹄滩一战,湘果营参将、千总、把总、外委等官兵近30人被歼,兵卒死亡者无数”。7月,再战于镇龙山,杀得天昏地暗,血肉横飞。“湘果营”瑞盈亭、陈心亭全军覆没,书记李尚达阵亡。8月,骆秉章再调“忠字营”入蔺增援围剿,与黄白号军激战与灯盏坪、德耀关和古蔺城。黄白号军虽英勇善战,但粮草不济。10月,黄白号头领吴大王、吴老靳、牟老长等被俘,剩余部众经麻柳滩、太平渡、二郎滩渡过赤水河返回贵州,以贵州毕节猪拱箐为据点继续转战于川滇黔边境。
同治四年(1865年)10月,石洪明率白号义军攻打叙永厅进入古蔺境内。四川总兵许荫堂率部在乐用(今古蔺永乐镇)阻击,被号军击败。贵州提督周达武率兵攻打石洪明部,号军退入贵州仁怀境内。11月,号军进入古蔺土城,攻破番坪寨,守寨者死1000余人。当地团总召集团丁1000余号人隔沟对峙。号军退出番坪寨,进入贵州赤水境内。
永宁清军攻打“发逆”阵亡官弁有:五品蓝翎周鸿嗣、守备叶荣春、把总刘登科、周鸿犹。
清军兵丁战死者有:王廷玉、钟荣升、范春云、刘正卿、林升、冯炳南、罗定川、刘正超、魏玉龙、罗超、杜福腾、王有忠、徐得胜、吴必超、杨超、杜世杰、厉定彪、熊成彪、曾玉贵、阮应贵、王定川、万云魁、刘兴、刘太胜。
奉清廷之命攻打“发逆”,在古蔺锅厂坝与太平军激战的团丁阵亡者有:黄绍章、黄绍全、王迋彪、朱正常、郑凤、王铭。
相关链接:
同治五年(1866年)1月,贵州提督周达武由合江发兵数千,会同地方团练,进剿号军。号军谭继虞部被击毙和坠岩死亡者达3000多人。3月,白号义军首领石洪明阵亡,余部分走黔西及仁怀芦竹山,与黄号义军会合。11月,官军进剿贵州仁怀境内号军各据点,号军元帅曹应陇父子被俘斩首,元帅张启贵及近千名号军阵亡。12月,号军王洪升、张开梓与思南县潜来的号军余众聚集在小溪里中箐顶再度起事,官军进剿未成。同治九年(1870年)8月,遵义练军攻破小溪里号军余部营地,首领吴三五中伏被杀。同治十年(1871年)12月,四川提督胡国珍攻破中箐顶号军余部营地,首领王洪升、陆尔官被捕杀。同治十一年(1872年)12月,遵义练军诿辑营进剿飞绿岩号军余部营地,号军首领蔡子受及其部下300多人遭杀害。至同治十二年(1873年)初,川滇黔边号军起义全部失败。


02

太平军在古蔺轶事

石达开饮酒

据清同治二年(1863年),二郎滩富绅胡文理墓园的石刻证明,太平天国军队曾经进驻赤水河流域古蔺二郎滩一带。石刻画面两幅:一幅为“醉翁侍童醉酒图”,一个老翁醉得眼球突出,身体东倒西歪致坐凳偏倒,身后侍童踏在石墩上,拿起酒壶一个劲狂饮,醉态可掬;一幅为“太平军官饮酒思虑图”,石刻画面中,太平军军官正襟危坐,身后站立一贴身侍卫。军官胡须飘髯,可是剑不离身,宝剑放在身旁酒坛上,表情思虑,端起“清酒”(二郎滩富豪胡文理所酿)却难以下咽。证明石达开官军到达二郎滩一带虽能得到民众支持,却处于被清军袭击包围的危险处境,须时常提防围追堵截和转战突围。二郎滩有一棵叫“白蟒”的黄桷树,树龄已有数百年,传说是由能够兴妖作怪的大白蟒化成。古树根部有个“蟒洞”,洞里有块泰山石,当地人至今称“石敢当”(石达开绰号)。这棵“白蟒”大树下,应是当年石达开饮酒之地。
胡文理(1800-1863)是二郎滩有名富商,能文能武。约在清道光十年(1830年)开“祭川”糟房酿造“清酒”。“清酒”销量很好,享誉赤水河两岸。他知道清政府与帝国主义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他痛恨满清腐败,痛恨帝国主义侵略。当石达开率领太平军到达二郎滩时,他把一坛又一坛清酒送给太平军。当石达开在大渡河全军覆灭后,胡文理还遭到官司诉讼。胡文理平生嗜酒,在他的墓园刻下了同翼王石达开饮酒的这次难忘经历。

左图:醉瓮侍童醉酒图    右图:太平军军官在饮酒思虑图

石达开吟诗

石达开在桂花场,住在刘向顶[7]家。刘母大寿,石达开曾赠匾祝贺(刘家一直珍藏至20世纪60年代,“破四旧”时被毁掉)。其间,石达开与刘向顶吟诗唱和,口传于部下的《翼王剑谱》有如下诗句:
堪乱无穷第一穷,英雄作事总成空。
久攻上垣旗幡白,百战中原血剑红。
眼见鱼深头盔血,手携降表谢残从。
兴亡必意观天色,一局棋盘半局空。
石达开途经古蔺期间,多次咏诗,今遗世数篇。他的《感赋》写道:
大盗也有道,诗书永不俗。
黄金如粪土,肝胆硬如铁。
策马纵悬岩,弯弓射胡月。
人头做酒杯,饮尽阿奴血。
《题过山龙》写道:
龙山四十八雄峰,铜墙铁壁四方同。
此间常有龙蛇住,百万鲸鲵拜下风。
《题夜宿龙君庙》写道:
山人登山不厌难,轻身直上青云端。
人世纷纷苦天日,青杠山头常带寒。
夜晚宿在龙君庙,深林激荡风浩浩。
龙君龙君最有灵,何不鞭策揽云起?
尽使天下苍生尽甘霖。
经过少数民族地区,乡人请他喝酒,题有《咏竿酒》:
万颗明珠一甕[8]收,将军欲饮得低头。
双手抱着擎天柱,吸尽黄河水倒流。
石达开在驻扎桂花场期间,口传与部下的《翼王剑谱》,留下了

石达开题字

石达开率部由从叙永出发,沿水尾河上行至桂花场,用白色涂料在桂花汉溪村岩壁上写了一个“福”字用以祈福,至今仍清晰可辨。

石达开手书“福”字

太平军祭旗

石达开率部由合江到叙永,沿水尾河上行至桂花场,在桂花汉溪村一带驻扎数月。太平军驻地祭旗的祭台至今遗留,保存完好。

太平军祭旗遗留的祭台

太平军夜袭清军营

同治元年(1862年),石达开率领太平军沿赤水河黔岸行军入川,见中渡渡口旁山洞似乎有人,朝洞口打几枪后又继续前行。经马桑坪过赤水河入新龙滩,将队伍开进核桃坝(今古蔺县二郎镇复陶村),将军帐设在二郎滩芭茅湾,聚于“祭川”醩房,胡氏以“清酒”犒劳官兵。
清军头目外号王小三,古蔺县石宝寨人,熟悉二郎滩地形和道路,奉令率领一支清军队伍,将大营驻扎在卢山高地(今二郎镇卢山村4组地界,此地后来习称“营头”),以阻挡太平天国石达军队开进古蔺。石达开派出侦探,在月黑风高夜晚摸准清军大营地军情。趁清军官兵已经入睡,在向导带领下,太平军队伍潜伏于清军大营外,将执勤卫兵杀死,点燃清军帐篷,大火通明,杀声震天。清军猝不及防,未及拿起武器抵抗就被砍杀,死伤大部,余部冲出火光趁夜色四处逃散,头目王小三翻身上马逃回石宝老家躲难。太平军取得胜利,迅速撤离而去。清政府命当地老百姓,清理官兵尸体就地掩埋。二郎滩卢山村老百姓有一首讽刺清军无能的顺口溜流传至今:“好个王小三,大营扎在卢家山。遭杀几杆子,吓得卵子翻。”20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卢山村改土造田,在当年清军扎营之地方发现白骨堆,即太平军夜袭清军,王小三惨败大营的见证。

太平军石碾

太平军在古蔺桂花场驻扎数月(当初是否打算选择桂花场作为根据地不得而知),自建碾房,当地有百姓曾跟太平军士兵一道碾米。

太平军遗留的碾槽

躲避太平军,命丧河边洞

古蔺二郎滩胡家湾《胡氏族谱》记述了一段有关太平军途径二郎滩,胡玉凤躲避太平军,命丧河边洞的真实故事:
清同治元年(1862年)夏季某日,天气十分闷热,天上出现团团乌云。太平天国队伍到二郎滩的消息迅速传开。当时由于清政府宣传,说太平天国是杀人如麻之“号匪”,百姓听到太平军到来的消息,家家户户急忙逃出家门,寻找隐秘之地躲藏。在太平军将要路过二郎滩时,二郎滩胡玉凤一家分开躲避。胡玉凤与一王姓熟人躲在赤水河中渡岩边的岩匡(岩穴)内,被对岸的太平军发现,以为是清军探子,遂开枪击伤胡玉凤[9]。待太平天国官军走远,王姓熟人钻出岩洞,采草药为胡玉凤敷伤后随即离去。胡玉凤因恐惧,仍留在洞内不敢回家。不料当晚下暴雨,河水暴涨,淹死河中卷走,未寻到尸体。

03

响应太平军

胡伏龙举旗起义

胡伏龙(1825-1860),名登汉,号伏龙。生于古蔺城西螺蛳寨(今彰德,古蔺镇建国村九组)一大户人家,兄弟三人。二弟活龙、三弟应龙老成守业,唯胡伏龙年少志高,躯干丰满,举止非凡,力气超群,倔强好胜。读过“四书”、“五经”之后弃文习武,拜请名师来家教练武艺。娴熟刀、枪、剑、棍诸般武艺。一次,胡伏龙制造枪械耗尽家财,向本地富绅胡其象“借”钱120吊[10]。每吊钱重5斤,共600斤。其象问:“你拿啥子装钱?”伏龙答:“你不管嘛,我自有办法。”于是张开两只手臂,让其象将钱挂于两手臂,轻松将钱“提”回家中。还有一次,彰德保安桥龙头连同基座重约1200斤(自龙腰以下延伸为碑脚),被洪水冲至下游约500米的流沙塘(今古蔺镇建国村六组河段),原计划8个人抬回,胡伏龙闻之,独自一人扛回保安桥原址安放。
胡伏龙广交游。凡爱还好习武者,则拜把结盟。不时有人士来门下会串,家中一时成为武林人士集会之处。此时,一个神奇的故事开始传开:胡伏龙尚未出生前的一天晚上,他的母亲梦见天上有三颗星宿落在自家房顶上,后来生下他们三兄弟,故而顺次以“龙”取名。后经八字先生算命,伏龙八字属“三奇格”,主大贵,后日定是国家栋梁,将胡伏龙神化为天上“火龙星”下凡转世。胡伏龙借这个有利舆论,以“火龙星”自命,发展扩大队伍。用绢帛书写一个“汉”字,向四方暗中串制联络,号召持此物证者,即为同路人,日后有福同享,有祸同当。
咸丰五年(1855年),胡伏龙响应太平天国翼王石达开义举,已联络乌邦(今观文镇)蔺卯元,仰马嘶(今马嘶乡)水边(今护家镇)付小云,大坪(今箭竹乡)李大龙、李二龙,碓车坝(今属龙山镇)余化龙,镇龙山梅铁匠,乐用(今永乐镇)邓其清,小水(今属古蔺镇)的赵良贤,香楠坝(今属德耀镇)魏某及杨柳坝(今属古蔺镇)等地数十人加入,筹备粮秣,制作兵器,组织人马,筹备义举事宜。待太平军一到,时机成熟,立即举旗起义。
咸丰十年(1860年)春,胡伏龙决定举义。计划先占领古蔺巡检司,再集结力量进取叙永军粮府(治所在今古蔺大村)。通知各路属部于二月某日杀一地方团练祭旗,然后统一出发。孰料在递送情报途中,有个送信人叫胡二麻,因酗酒,不慎将本该送至杨柳坝杨家湾的情报,误送到了彰德本地凤鸣村杨家湾(即今“天成名都”所在地)豪绅手中。被豪绅告发到官府,机密泄露,而胡伏龙尚不知道。巡检司黄星海先发制人,迅速出动卫队,四处搜捕。胡伏龙闻讯,来不及联络各路义军,仅联络喻家沟一支义众二百余人,仓促带领数十从人,举旗起义。连夜直攻古蔺巡检司,未克,退守城东汉人坡高地与官府兵丁对峙一日,等待援军。官府巡防军设卡查哨,分路拦截援军。第二天清晨,古蔺巡检司出动团丁数百,进攻汉人坡。在等候援军不至又无补给的情况下,拼杀突围。终因寡不敌众,死伤过半,义军溃散。胡伏龙藏于一农户家中,听见外面包围官兵喊话,如不出降,将烧毁房子。胡伏龙纵身从房顶跳出,接连穿越数亩田地,最后力竭受伤被擒。官府以“皇犯”案情重大,解送恐有差错,即就地处斩。临行前,胡伏龙在法场上大呼:“杀我易易耳,但示下半部(你们今日杀我事情未了,还要看下半部结果如何)!”引颈受刑,观者无不唏嘘。越年,太平军果至。
庚即,叙永军粮府尹陶文禄亲自到古蔺辑办余党,大开杀戒,抄斩胡伏龙全家[11]。株连所及,惨遭冤杀。

蔺卯元策应举义

蔺卯元(1819-1860),名启盛,古蔺丫叉(今观文镇)岩寨人。祖辈耕读为本,种田土,开槽坊,属岩寨富庶之家。幼年在家耕读,考中秀才,属当地文化人。身强力壮,喜好武功,拜师学拳,练就一身武艺,能文能武。豪侠仗义,曾痛打仗势欺人的当地豪绅曾松安,为民泄愤,博得乡民爱戴。
咸丰元年(1851年)太平天国革命兴起,声威所及,纷纷响应。咸丰八年(1858年),蔺卯元离家出走于川滇黔接壤边区进行活动。以“飘叶子”(卖字画)为掩护,串联发展民众,秘密组织起义队伍,从者上万人。暗里筹措粮秣,制造兵械,印制“汉”字旗,调集人马,配合起义大军,准备进攻古蔺,直捣叙永军粮府。以云南扎西的王炳森,水潦大屯的余采章,石宝寨的唐某、王某,以及蒿枝湾的陈子洪、邓明惠等人作为部率头领,同时,与螺蛳寨胡伏龙和镇龙山杨铁匠两友部取得联系。
咸丰十年(1860年),蔺卯元正式镌刻印信,打出“汉”字旗号,加速整饬队伍,准备配合友军举义。与田坝寨胡伏龙暗中谋划于某月某日祭旗出师,一举攻占古蔺场,直捣叙永军粮府,接应太平军。不料内出奸细,这些部署被“军师”一一送到云庄曾团练之手,再密告古蔺巡检司官员,事机泄露,官府已做好应对准备。蔺卯元失去警惕,未及提防。
起义之日,派出的探子回报:镇龙山杨铁匠所部率先行动,孤军作战,亦遭官兵伏击,其他各路队伍无消息。蔺卯元方知情况有变,蔺卯元孤军紧急驰援,但张铁匠已寡不敌众被俘遇害。蔺卯元在半路遭遇伏击,迎战不敌,奋战突围,伤亡溃散。蔺卯元藏于一苗族家中,无奈官兵逐户搜寻,恐连累苗家,于午夜出走,天明被认出,层层围困,劝降不从,力竭被擒。以“皇犯”罪名被斩首,示众“云庄”山寨。蔺氏一家自属难免,连同参加“造反”受株连遭杀戮者百余人。

[1]这篇《诲谕》是太平天囯给兄弟义军领袖的公文。黄纸墨书,正楷字,朱圈标点。太平天囯壬戌十二年(1862年)四月初八日石达开军先遣部队瑞天豫傅佐廷、德天豫崔柱忠、祥天豫张、固天豫唐、懋天豫杨军扎四川叙永厅,时四川义军领袖李永和、蓝朝鼎欣悉其拟入川南,联名修书上石达开恳请合兵,傅佐廷等复此诲谕:“仰弟等照旧驻扎等候,……容俟翼王驾临之后,兄自当与弟面酌一切军机,以便定妥行为。”后因形势变化始终未能合兵。

[2]营盘山,原隶古蔺县,今属叙永县。

[3]民瘼[mò] ,百姓疾苦。瘼,病,疾苦。痌瘝[tōng guān]在抱,把人民的疾苦放在心里。痌瘝,病痛,比喻疾苦;在抱,抱在胸怀中。

[4]太平天国翼殿耿忠大柱国印,长22厘米,宽11厘米,宋体字,周围有龙纹图样。

[5]敦梓场,原隶古蔺县,今属叙永震东镇。

[6]长毛贼,对太平天国翼王石达开活动在川南的太平军的蔑称。“长毛”,指头发长。清朝是“辫子国”,人人留着一根长长的辫子,清廷把留长辫子视为天朝的规矩。而太平军割去了辫子,开始蓄发留长发成了另类的“长毛”,故称之“长毛贼”。官方文字则写为“发逆”,“发”即“长发”,“逆”即“造反”。

[7]刘向顶属当地文人,曾任叙永丹山书院教授,蓬莱书院院长。

[8]甕[wèng],同“瓮”,盛酒的坛子。

[9]据古蔺二郎滩《胡氏族谱》记载,胡玉凤是二郎滩芭茅湾胡文秀之子(胡文秀是二郎滩富豪胡文理之弟),居住二郎滩胡家湾,妻赵氏。胡玉凤之弟胡玉发、胡玉书、胡玉林迁居二郎滩芭茅湾。胡玉凤死后,其妻赵氏与夫胞弟胡玉发团房,生有星阶、星跃、星政三子。赵氏于1909年去世。

[10]胡伏龙素不欺贫,犹擅劫富,向富绅大户“借”钱,向不归还。

[11]抄斩胡伏龙一家:据民间田野调查获得信息,胡伏龙被斩后,家中尚遗一幼子,为所顾苗族女佣以“自己所生”为由带离,连夜逃往香楠坝小营上隐姓埋名生活,幸免于难。今存嫡传后裔。

文 | 胡良伟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