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我是鱼堂主。 又到了,我们周末推荐环节,现在写作内容进行了一个升级,周一到周五,分享好的知识和好书,周六日,是无用环节,比如, 周六的“逃离地球 1 小时”直播,周日就推荐一部,我比较喜欢的电影。 书和电影推荐的标准,是以我的喜好为主,这样我就推荐起来没有压力,大家别太高预期。 今天推荐的是一部法国电影叫《将来的事》,是根据真人真事改变来的,讲的是一位法国中学哲学老师。 比如,大家熟悉的《天堂电影院》《这个杀手不太冷》《放牛班的春天》《自杀专卖店》《小王子》等等吧,有机会我们慢慢聊,毕竟活着还能干什么呢? 好,我们回到,今天推荐的电影《将来的事》,主要讲了一个法国中学哲学老师和她学生的故事。 如果你仔细看介绍,会有点奇怪,为什么中学会有哲学老师?这不是大学才有的课程? 世界上好像只有法国,这么重视哲学教育了,作为世界上第一个,从帝国主义切换到民族主义的国家,高中生要考哲学,是当初的法国启蒙运动和法国大革命的直接产物。 法国政府从大革命时代就认为,哲学是公民教育的重要部分,一个能够正确行使公民权,承担相关社会法律责任的人,要有不被传统和偏见所束缚的理性分析能力。 学哲学,不只是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更是每个成年人的法定义务。 在 1808 年,拿破仑下令设立高中毕业会考的时候,就把哲学作为了必考科目。 学校对学生的要求,就是在毕业的时候,要能用论文来表达哲学思想。 听着是不是很厉害,其实什么东西,一旦设计考试,就肯定会变成套路化,其实很大学生,并没有真正理解哲学,都是为了应付考试学习的。 但是,这项制度执行了两百年,让法国人基本上都受过哲学思辨的影响,对整个社会氛围的观念改造还是很成功的。 在电影里,有这样一个故事,说老师把同学带到树林开讨论会。 学生说:你这个问题很怪,哲学的精神不就是什么都应该怀疑一下的吗,真理为什么不能讨论? 老师回答:这要看真理建构在什么之上。在历史上,曾经有很长时间,人们认为太阳是围着地球转,今天还有人这么看吗? 很多的真理已经在科学的角度上确立了。 接着,老师又抛出了新问题:“那你们觉得科学是真理的唯一基础吗?还是历史上那些无可辩驳的事实才是真理的基础?要知道,讨论真理是一回事儿,质疑真理又是一回事儿。” 学生问:“那么,到底什么时候才能说真理确立起来了呢?” 老师回答:“你这下终于问到关键了。真正的问题并不在于真理是不是存在,而是要分辨真理下面那些可以被验证的基础是什么。” 说实话,这样的讨论,很难想象,是一群学生嘴里说出来的,对我们很多人来说,很抽象很高级的问题,不过是法国高中哲学课的常态。 老师不是直接给学生们固定的知识点和答案,而是带着他们对问题进行分析,完成更清晰的思考。 娜塔莉是一名高中哲学老师,一个现代社会里典型的知识女性。子女已经成人离家,只在周末来访;她每日奔走于学校和家庭,照顾年迈抑郁的母亲,偶尔与丈夫不咸不淡地争执几句。 总的来说,这是一部值得一个人默默品味的电影,故事不过是导演用来表达思想的语言,更多故事还要你自己去探索。 我想借这部电影,说一个社会现象,我们平时以为高级困难的东西,在有些人生活里,不过的日常,它的区别仅仅是了解,你知道了,就没有什么神奇的了。 这几年法国高考的作文题目也是厉害的不行,比如,“我们有可能逃避时间吗?”“文化会让我们更有人性吗?” “多元文化是否是人类团结的障碍?”“所有的真理都是决定性的吗?”“职业化会不会让人类产生隔阂?” 看得我们都惊叹:难道说法国的高中生是“人均哲学家”吗,都能写这样的高深题目? 别惊讶,真的只是内容差异,把我们国内的数学考试题拿出去,法国人跟我们看他们哲学题目一样惊讶,以为我们人人都是数学家。 之所以,介绍这部电影,和法国的教育制度,还想用他来说明另一个问题,就是学习的知识体系,如果你对这些有兴趣,可以参考题目的教育大纲,来设计自己的学习计划。 比如,他们会从哲学历史开始学,然后是哲学思想,了解各种哲学名人,慢慢的才进入到具体的理论。 比如,他们的教育大纲规定:学生要学习全部的哲学史,重要的哲学家思想、哲学概念命题,大纲给出了一个大的哲学概念范围,包括二十多个命题,像“意识、感觉、欲望、自由、责任、正义和法律”等等,分成了主题、文化、理性和现实、政治、道德这5个范畴的教学板块。 不得不说,一个社会重视什么,才会引起大家的关注,我重视高考,法国一样,五年前,法国出过这么一件事:两帮学生为了会考里应该使用康德还是黑格尔的观点而打群架。这还真不是浪漫,而是事关他们的学业和前途。 但是学习一点哲学,在我们面对一些生活难题时,还真有作用。 比如,面对现在的全球疫情,我们应该用什么样的心态去面对,哲学主要聊的话题,就是宏大的让人觉得渺小的东西。 他们的老师,一般会跟学生谈“确定性”和“自由”这样的哲学概念。 比如,现实证明,宗教思想有确定性,而在科学里是没有的;科学处在持续的进展之中,要经受验证、批评和争论,今天的医生,对于疫情防控的很多问题还没有达成一致。 再看另一个问题,为什么国外有些民众,宁愿承担被传播的风险,也不愿意带口罩? 如果你读懂西方对自由的理解,可能就看懂这个问题了。 他们认为自由是多年争取的权利,不可被任何事剥夺,今天因为疫情剥夺自由,以后政府还会因为其他事强制我们,因为西方是 遵循先例判决。 虽然,听起来很无语,这些跟不上不是一回事,但是这种思想还是很受欢迎的。 起码我们都明白,自由不等于人可以去做任何他想做的事,自由和责任、限制是不矛盾的。 今天,你们就必须戴上口罩,必须待在家里,这就是不可避免的自由限制。 最后,我们回到开始的问题,哲学问题这么难,学生们都是这么回答问题的。 任何东西一旦涉及考试,马上就变成套路了,虽然他们回答的是哲学问题, 其实解题思路,跟我们做数学题,跟清朝考八股文一样。 他们的哲学论文一样有套路,总共分 3 步。 第一步,解题。 比如,“真理能不能讨论”。 解题首先要分析概念,这个概念想表达什么,问题的核心是什么。 然后就再展开论述,这里的过程就是证明,你想表达的东西,是需要掌握一定哲学知识和概念才行的。 第二步,反论。 哲学的本质就是思辨,前面证明了,接下来还要反论,看看能不能推翻自己之前的思路,并且写出理由论证。 合格的反论段,要先对原有的论证进行清晰的重构,需要具有批判性思维能力。 第三步,综述。 也就是结合,正方,反方做一个综述总结,指出两边的不足和问题,当然一个学生是不容易说到点上,但是考试主要看到是你逻辑是否严谨,有没有乱说就能拿高分。 是不是,看我讲完,哲学考试,好像也就那么回事,只要掌握知识点和论证套路就可以了。 到这里,基本上从中学教哲学的震撼,慢慢抓变成八股文的鸡肋。 很多地方的课上得太死板,学生没有对哲学形成兴趣和感受。一直以来,那种答题结构都是“雷打不动”的,也就有了应考的套路——他们称为“新三段论”,含义和我们的“新八股文”差不多,很多试卷只是在按照套路来拆解题目,并不是真正的思考。 甚至,很多学生会提前背题,以求能压中答案,看到这里,就更加事情哲学的神秘感了。 但是,这个其实是标准普及教育无法消除的问题,学习归根还是个人的事。 最后,如果你也想引导孩子学一点哲学,推荐一套书《写给孩子的哲学启蒙书》,一共有6册。 所有的孩子一样,喜欢问大人一些最根本的问题:“为什么所有人都会死?” 如果你不知道怎么回答,这本书的第一页就教给我一个答案:“石头不会死亡,因为它没有变化。它不死是因为从来没有活过。一切有变化、能长大的事物都会消失。我们都会死去,恰恰是因为我们活着。” 这也给了我一个启发,哲学还是很值得学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