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两晋皇帝的悲歌:明、成、康:父子三帝寿难“立”(上)

 金色年华554 2021-11-21

1、令人扼腕的晋明帝

晋元帝司马睿的长子、明帝司马绍无疑是东晋历史上最优秀的皇帝。

永昌元年(公元322年)闰十一月,年方24岁的司马绍登上了皇位。其时,东晋王朝真可谓危机四伏、风雨飘摇:内部王敦之乱尚未终结,王敦本人虽已还军武昌,但仍然大权在握,以族弟王导为尚书令,胞兄王含为荆州刺史(王廙任荆州刺史不久即病死),遥制朝政;外部呢,西方的成国与北方的后赵都乘机频频进攻,东晋丧师失地,节节败退。再加上水灾、旱灾、霜灾、地震等又连绵不断。史载:“于时兵凶岁饥,死疫过半,虚弊既甚,事极艰虞。”(《晋书·明帝纪》)这个刚即位的年轻皇帝,能收拾这个破烂摊子吗?

文章图片1

司马绍(299年~325年)

王敦的目的是篡位自立,只因时机尚未成熟,故暂时保留了司马氏皇室;明帝要想稳定东晋局势,就必须铲除王敦叛乱集团。王敦与晋廷势难并存,这一点,司马绍与王敦心中都很清楚。王敦初克建康时,对“神武明略”而又深得人心的皇太子司马绍颇为忌惮,准备诬以“不孝”的罪名,将他废黜,因温峤等大臣的反对而未能得逞。当元帝死、明帝立的消息传到武昌后,王敦又派党羽劝明帝征其入朝辅政。他原以为明帝必然不敢征用自己,那么,他的死党就可多方逼迫明帝就范,甚至再次举兵,顺流而下,以达篡位目的。哪知明帝坦然“手诏征之”,这一来,心怀鬼胎的王敦反倒“心折不敢入”(王夫之《读通鉴论》卷十三)了。

太宁元年(公元323年)四月,王敦移镇姑孰(今安徽当涂),屯兵于湖。姑孰迫近京师,地当长江重要渡口,是建康西南的门户。王敦自领扬州牧,以王含为都督扬州、江西诸军事,族弟王舒、王彬、王邃分别为荆州、江州、徐州刺史,用钱凤、沈充为谋主,邓岳、周抚为爪牙,“楼船万计,兵倍王室”,随时准备“举兵内向”,攻灭东晋王朝。

文章图片2

南京离长安近还是离太阳近,晋明帝司马绍这样回答的……

在这敌强我弱的形势下,明帝毫不畏惧,决定铲除王敦叛乱集团,并作了充分的准备。为了掌握敌情,明帝亲自微服乘马,到一百多里外的于湖暗察王敦军中的虚实。《晋书·明帝纪》记载说:

“有军士疑帝非常人。又(王)敦正昼寝,梦日环其城,惊起曰:'此必黄须鲜卑奴来也。’帝母荀氏,燕代人,帝状类外氏,须黄,(王)敦故谓帝云。”

这儿说王敦发现明帝来察看军中虚实有两个渠道:一是有军士对明帝产生了怀疑,一是王敦午睡时梦到太阳环绕着自己的屯军之城。后一种说法显然是牵强附会,目的是为帝王披上一层神圣的外衣。不过说明帝胡须发黄,长得像 “外氏”, 即所谓的外国人,倒也不是空穴来风:既然明帝的母亲荀氏生于北方燕、代地区,很可能具有鲜卑血统,那么,明帝长得有点像鲜卑人,又有什么奇怪的呢?既然明帝有此相貌特征,军士向王敦一描述,王敦自然立马就能判断出来者的身份了。接下来,王敦急令五个骑士出来捉拿,明帝飞骑而去,五骑于后紧追不舍。明帝路过一个旅店时,送给路边卖吃食的老太婆一根七宝鞭,嘱咐她拿给后面的追骑看,并将冷水泼在马粪上。一会儿追骑赶到了,果然询问老太婆。老太婆道:“去已远矣。”并拿出七宝鞭。五人轮流传玩观赏,耽搁了不少时间,又见马粪已冷,只道明帝真已去远,便不再追赶。明帝终于安然脱险。

明帝大体摸清了王敦军队的虚实后,就迅速进行部署,起用郗(音xī)鉴、温峤等一大批忠心耿耿、文武双全的大臣,乘王敦病重,于太宁二年(公元324年)六月下诏讨伐叛军。 因为王敦“为物情所畏服”,明帝机智地只把诏书的矛头指向钱凤,伪言王敦已死,大大振奋了军心。王敦见到诏书,勃然大怒,命王含为元帅,与钱凤、邓岳、周抚等率军直扑建康。

明帝一面亲自指挥,沉着应战,一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以期分化瓦解、最大限度地孤立敌军。王导是东晋的开国功臣,但为人圆滑,“善于全己”(《晋书·慕容廆载记》),明帝明知他不可能为皇室出多少力,但仍授他以“大都督、假节、领扬州刺史”的官衔,以稳住他及一些左右摇摆的人。在讨伐诏书中,明帝明确指出:“罪止(钱凤)一人,朕不滥刑”;连王含、沈充等死党也分别派人去劝谕,晓以大义,许以官爵;文武百官为王敦所授用者,一概不予追究;至于被王敦裹胁的将士,独子则遣散回家,“终身不调”,其余的给假三年,假满后与宿卫之士一视同仁。

晋明帝的这些正确措施起了很大的作用,叛军渐失人心,士庶解体。七月初一日,王敦孤注一掷,命王含、钱凤等率水陆大军5万余人,突至秦淮河南岸。明帝亲率六军迎敌。初二日深夜,明帝挑选一千多名壮士,悄悄地渡水击敌,杀死其前锋将何康。叛军猝不及防,顿时大乱,温峤等又乘机夹水猛击。叛军大败亏输,被杀得七零八落。王敦接到败报,愤惋而死。叛军土崩瓦解,王含、沈充等顽抗到底,与钱凤先后被杀;王舒、邓岳、周抚等有的反戈一击,立了功,有的事后被赦免,最后都成了晋廷的有功之臣。到七月底,持续三年的王敦之乱终于被彻底平定了。

东晋能够以弱制强,平定王敦之乱,与晋明帝敢战敢胜的决心、一系列正确的政策措施、杰出的指挥才能是分不开的。史称明帝“聪明有机断”,据说他年幼时,坐在父亲膝前,适逢长安使者来谒见,司马睿问他:“你说长安与太阳哪个远?”司马绍答道:“太阳远。使者从长安来,没有听说谁从日边来的,居然可知了。”司马睿大为惊异。第二天,司马睿大宴僚属,又拿这个问题问他,司马绍却答道:“太阳近。”司马睿失色问道:“为什么与昨天所答不同了?”司马绍却不慌不忙地说:“抬眼可以看见太阳,却看不见长安。”于是司马睿更加惊奇。

明帝还是一个著名的画家,既雅好文辞,又研习武艺,而且善抚将士。可惜这么一个文武全才的有为皇帝,在位还不足3年,于太宁三年(公元325年)闰八月病逝,年仅27岁。

东晋自建国以来,北方侨姓士族与南方吴姓士族之间的矛盾一直很尖锐,吴姓士族往往受到排挤与压制。明帝为了稳定东晋政权,临终前一个月,还下诏说:“吴时将相名贤之胄,有能纂修家训,又忠孝仁义,静己守真,不闻于时者,州郡中正亟以名闻,勿有所遗。”力图调解这个矛盾,以期打破宗族界限,为国家选拔人才。在临终遗言中,他要诸臣为自己治丧时“务从简约”,不得奢侈。他唯一感到遗憾的是,未能继承父祖辈的遗业,廓清中原,以雪愍、怀二帝被掳之耻,以成统一中国之大业。清人王夫之感慨地说:“明帝不夭,中原其复乎!”(《读通鉴论》卷十三)晋明帝确实可以称得上是中国历史上一位雄才大略的青年皇帝,王夫之的话虽已无法验证,人们还是有理由相信:倘若天假以年,其身后不久爆发的又一次内乱——苏峻之乱或许可以避免;即使发生,也不至于像王敦之乱那样能够攻破都城,给国家造成如此巨大的损失、给民众造成如此巨大的灾难吧?

纵然历史无法假设,晋明帝的英年早逝,也不能不令人扼腕叹息!

晋明帝有两儿四女。两个儿子都是庾皇后所生:长子司马衍、次子司马岳,后来都做了皇帝。四个女儿的母亲不知是谁,只知道一个被封为庐陵公主,嫁给了丹阳尹刘惔(音tán);一个被封为南郡公主,嫁给了秘书郎羊贲;一个被封为南平公主,嫁给了义兴太守刘赤松;还有一个南康公主则嫁给了大名鼎鼎的大司马桓温。据《晋书》本传所载,刘惔活了36岁。而《晋书·礼志中》又载“升平元年,(穆)帝姑庐陵公主未葬”。升平元年为公元357年,其时明帝如果在世,也只有58岁;那么,庐陵公主最多也只有40岁左右吧。不过,这夫妇俩的感情似乎不错,《世说新语·排调第二十五》记载了这么个故事:一天,刘惔的朋友袁羊来访,而刘惔尚高卧内室,还没起床。袁羊便作诗调侃他道:“角枕粲文茵,锦衾烂长筵。”用的是《诗经·葛生》中“角枕粲兮,锦衾烂兮;予美亡此,谁与独旦”的典故,意思是角枕鲜丽啊锦被灿烂,爱人已离去啊谁伴我到天亮。庐陵公主见了这首诗后,愤愤不平地说:“那个袁羊,是古代狂人的子孙啊!”对南郡公主的记载很少,只知道其丈夫羊贲“早卒”;而公主本人则被谥为“悼”。人们从“南郡悼公主”这五个字中,大概就可以揣知她的不幸命运了吧?而南康公主呢,她病逝于公元369年桓温枋头之败后不久。桓温病逝于公元373年,活了62岁,由此推算,南康公主大概也活了五六十岁吧,算是比较幸运了。她更“幸运”的是:桓温意欲逼晋帝禅让而自立,却“壮志未酬身先死”;其子桓玄倒颇能继承乃父遗志,自立为帝,改国号“楚”,先追尊桓温为“楚王”,追尊南康公主为“楚王后”;后来又追尊桓温为“宣武皇帝”,追尊南康公主为“宣皇后”——虽然南康公主只是他的嫡母而非生母。不过,桓玄的皇帝梦做不到半年,就兵败被杀,“宣皇后”自然又恢复了南康公主的身份。

文章图片3

南康公主

关于这位南康公主,在《世说新语》等古籍中还记载了这么一个故事:桓温攻入蜀地、灭掉成汉国后,取成汉国主李势的妹妹为妾,并对她非常宠爱。由于妻子南康公主“凶妒”,就一直瞒着她,让李妹住在书斋后面的密室之中。后来,南康公主终于知道了,顿时妒火中烧,就带着几十个婢女,持刀执仗而来,南康公主走在最前面,准备一刀砍了那个“贱人”。到了李妹的住所,李妹正在窗前梳头,但见她秀发委地,姿容清丽,缓缓结发,面不改色,垂手对着南康公主说:“国破家亡,无心无绪地一直延捱到今天。若能见杀,倒要感谢成全了。”言辞凄惋,神态从容。南康公主扔了刀,上前抱住她,动情地说:“姐姐,我见了你犹且怜爱,何况那个老奴呢!”果然,她们后来相处得犹如姐妹一样。其实,那个灭掉成汉国的所谓“老奴”桓温,当时也才37岁。

(《高处不胜寒——皇帝与他的后妃儿女们》系列之122)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