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宁夏人文:明朝那点事之43,打仗亲兄弟,上阵父子兵,贺兰英雄传

 桂临塞上 2021-11-21

挖掘少为人知的宁夏人文,讲述你不熟悉的宁夏历史,我是阿威!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宁夏风情!

  • 《大银川传奇》 小城故事多,但听我唱和。唏嘘叹往昔,千秋已蹉跎。

洪武九年,明太祖朱元璋派长兴侯耿炳文之弟耿忠率兵众开立宁夏卫!“总镇”宁夏镇(现在的银川城),开启了宁夏平原新的历史篇章。

1

这个耿忠追随哥哥耿炳南征北战多年,历练成一个帅才,被朱元璋赏识。正好赶上戍边宁夏需要,遂就任宁夏指挥使,成为一方大员。

那时候,宁夏已经荒废4年(洪武五年的时候,由于北伐蒙元残余失利,朱元璋下令把宁夏等地“徙其民于关中”,洪武九年“徙五方之民实之”),可谓是百废俱兴,这个耿忠上任后,大刀阔斧,给宁夏带来了新气象。他谋识高远,深知宁夏的地理重要,“遂披荆棘,立法制,招徕抚降,恩威并施”,把宁夏镇治理得井井有条,军威肃穆,“然守以镇静,境土以宁”。

随后,一批又一批的戍边英雄涌现,他们为保卫宁夏这片土地抛头颅,洒热血,书写着一部壮丽的贺兰山下的英雄史诗。

2

那时候,大明在北线边境成立九边重镇,大批大批的军士应征戍边,实行朱元璋的“固守疆域”政策。宋太祖朱元璋用兵非常强调以实力为本。他曾在与文武大臣探讨用兵之道的时候指出:用兵之道,必先固其本。本固而战,多胜少败。这里所说的“本”,就是指军事实力。为此,朱元璋非常重视平时战备,即孙子兵法中所强调的“先为不可胜”

所以,为保证边境兵力,朱元璋对军制进行了重大改革,在全国推行卫所制:“革元旧制,自京师达于郡县,皆立卫所。”这种新的军事体制将耕种与防务合而为一:设置卫所,立足点在防务,所以要占据要害之地;卫所通过屯田实现自给自足,不再需要国家补给粮食,还能够稳定保障兵源。

从通俗点理解来说,这样在边地就出现了两种军人,一种是边军,就是职业军人;一种就是卫所兵,这些卫所里的军士就是所谓的军户,实行的是世袭制(就是世代为军户)。

3

这样,打仗亲兄弟,上阵父子兵就变成了常事了!所以,在明朝时候的宁夏戍边历史上,就涌现出了许多这样的父子英雄和兄弟英雄,甚至于祖爷孙四代英雄的。

下面,就列举几家:

1)张赟,张麟,张泰,张翊祖爷孙四代。

曾祖父张赟“系故元元帅”,后追随明太祖南征北战,后殒身王事,是明朝开国功臣;

爷爷张麟,“袭指挥同知”,后升任任陕西都指挥使,永乐年间镇守宁夏镇(银川)),他智略出众,戎马一生。永乐二十一年冬,虏寇南下“打秋风”,兵强马壮,来势汹汹。那时候,宁夏的精兵强将刚好被调派随驾北征,镇上只有一些疲兵弱勇,张麟鼓舞大家,妙设方略,派遣指挥苏猷率众与战,俘斩甚众。虏惧而遁,边境以守;

儿子张泰,以右都御史总制陕西诸路军马,节临灵州,将士肃然;和孙子张翊共同取得了一次大捷,史称“大坝之捷”(前面文章《宁夏人文:明朝那点事之35,大坝之捷,诉说青铜峡的烽火往事》有介绍,而关于张泰,后面有专门文章解说他)。

曾孙张翊,在祖父和父亲的培养下,军功赫赫,升都指挥佥事,后来改任左参将,分守西路。

2)仇廉,仇理,仇钺,(仇昌),仇鸾一门五代四人。

太曾祖父仇廉,钱塘江宁人氏,戍边任宁夏前卫指挥使,负文武才。后任宁夏副总兵,在景泰年间一次对虏寇战斗中战死;

祖父仇理,自幼跟随仇理于军营,后得推荐升都指挥佥事,分守东路兴武营,膝下无子嗣,过继仇钺为子!

儿子仇钺,在前面文章《宁夏人文:明朝那点事之20,正德五年,救银川于水火的那只老狐狸》有详细介绍,这里就不多说了;

孙子仇昌有疾,曾孙子仇鸾世袭咸宁侯,他的故事在文章《宁夏人文:明朝那点事之27,爷英雄孙捣蛋,可惜银川咸宁侯的威名》也有介绍。

3)何文,和琳父子。

父亲何文,在宁夏左屯卫指挥使任上致士(退休),天顺初年,虏寇骑兵进犯大坝,何文携儿子何琳指挥破之;

儿子何琳,从父大坝有功,升都指挥佥事,授协同分守东路兴武营。

4)王泰,王通父子。

父亲王泰,这个人介绍过好几次了,前面文章有介绍。如今的银川永宁县王太村(以前是王太堡)),就是以他的名字命名,可惜的是,王泰变成了王太,这位大明戍边英雄要是泉下有知他被改名,不知道会不会吐血?

儿子王通,在父亲战死河东后,被升任都指挥。

......

此外还有很多兄弟兵,父子兵,要是全部列出来,真是一匹布那么长,在整个明朝时期,就是这些世代戍边的将士,他们撑起了大明江山的万里长城!这片土地的人们是应该要记得他们!不要让他们躺在冷冰冰的志书或者史书中,威记想做的就是,把他们都展现出来!期待更多的人看到!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