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唐宋文史-臭名昭著的宋之问

 新用户10734tIE 2021-11-21
武则天是个很有政治才华和野心的女人,而且她的文学才华也很出色。她当年在感业寺写《如意娘》送给唐高宗。

看朱成碧思纷纷,憔悴支离为忆君。
不信比来长下泪,开箱验取石榴裙。

令唐高宗对她念念不忘,令李白怅然若失,自愧不如。

转眼几十年过去,当年的武才人成了大唐主人,赋诗助兴这样的雅事自然是不会少的。

这天武则天和群臣们游龙门,命随从即兴赋诗记当日盛事,谁第一个作就,谁就能获取一件锦袍作为奖品。这当然是一个绝好的展示才华的机会,随从的官员都拿出十二分的努力,苦思冥想起来。

不一会儿,一个叫东方虬的官员第一个写好了,武则天看了看觉得很满意,就把锦袍给了东方虬。

很快又一个官员宋之问写好了,这首名为《龙门应制》的七言诗洋洋洒洒写了一大篇,即写了洛阳桃红柳绿,亭台楼阁的春日胜景,还写了对武氏政权的大肆赞美,文辞十分优美,武则天看了赞不绝口。居然拿走了东方虬手中的锦袍转赐给了这个才华横溢的宋之问。

宋之问是唐崇文馆的学士(老师),崇文馆是一所皇亲国戚达官显贵子弟学校和大型皇家图书馆为一体的综合机构。

宋之问能在这里教书,身份也是十分荣耀的,当然,对于追求功名利禄的宋之问是不会满足的。

宋之问的诗靡丽精巧,用词十分华丽,多为粉饰太平,歌功颂德的应制诗。武则天是十分喜欢的,巡幸之处都要带上他,令宋之问倍感荣耀,“宋氏”诗风一度流行开来,众人竞相效仿。

但是无奈,据说是因为宋之问有口臭,他想谋得成为武则天私人智囊团的理想一直没有实现。

于是,宋之问转而走了一条不同寻常的路。武则天有两个男宠,张易之和张昌宗兄弟权倾一时,为了讨好张氏兄弟,替张氏赋诗,倾心附媚。

作为一个文人,谄媚的同时内心也是会有挣扎,伤感,怅惘的。他写有《明河篇》《陆浑山庄》等,就比华丽的应制诗更有深度和思想。

武则天退位后,张氏兄弟倒台。当初攀附张氏兄弟的官员被清算,宋之问被贬到了泷州,宋之问哪吃得了荒蛮之地的苦,他就逃回来了,回家途中写下来著名的《渡汉江》

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逃回洛阳后,他躲在了好友张仲之家。

武三思是武则天的侄子,曾是妄想武氏皇位继承人的人,这个时候,武则天虽然去世了,但武三思家族势力依然很大,他还在网罗亲信,迫害异己,张仲之和驸马王同皎等痛恨武三思,密谋杀之。

王同皎在张家进进出出,引起了宋之问的怀疑,通过打探他终于知道了密谋,于是密谋安排家人向武三思告发了。

张仲之和王同皎等人被全部杀害,宋之问因为告发有功,不但免去了私自逃回的罪,还重新当上了京官。

卖友求荣一事,宋之问名声彻底坏了。甚至有人将二十多年前的一件命案联系起来。

宋之问有个外甥刘希夷非常有才,他与舅舅宋之问年龄相仿,经常在一起探讨诗歌,刘希夷拿来一首诗《白头吟》写的十分的好,尤其是“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宋之问看了拍案叫绝,爱不释手。

当知道他是第一个读者的时候,居然把刘希夷杀了,把这首诗占位己有。当然这个故事是经不起推敲的,当时宋之问仕途顺利,名气比刘希夷大,怎么可能为了一首诗把外甥杀了。只是人们愿意相信而已。

唐中宗李显是一个非常无能的人,朝廷大权落在了韦皇后手中,除了武三思,太子李重俊自然不甘居后,还有韦后之女安乐公主,武则天之女太平公主,一众人野心勃勃,表面上风平浪静,实际上风涌云动,争权夺利。

局势复杂,令见风使舵的宋之文无所适从,他先是以告密攀附上了武三思,后又跑去攀附太平公主,见韦后与安乐公主有可能是未来的女皇,又与安乐公主亲近。他的巴结自然是靠手中的一支笔,毕竟出游或设宴时有个吟诗作赋,溜须拍马的人也是很不错的。

之后李重俊先是杀了武三思,又欲杀韦皇后与安乐公主时,失败被杀。韦皇后就陷害太平公主与李重俊同谋,太平公主与韦后安乐公主敌成了不共戴天之仇。宋之文于是被太平公主嫌弃。

曾经为武三思歌功颂德的宋之问被贬到越州(今浙江绍兴)当长史。写诗《江南曲》

妾住越城南,离居不自堪。
采花惊曙鸟,摘叶喂春蚕。
懒结茱萸带,愁安玳瑁簪。
侍臣消瘦尽,日暮碧江潭。
中宗李显死后,武则天之孙李隆基(武则天四子李旦之子)与太平公主合谋诛杀了韦后与安乐公主,拥立李旦为帝。

这下宋之问彻底失败了,之后被贬到更远更南的岭南。宋之问不禁悲从中来,他在流放途中写下了不少充满真挚情感的优秀之作。在创作实践中使格律诗的法则更趋细密,使五言律诗的体制更臻完善,并创造了七言律诗的新体。他也是律诗的奠基人之一。

712年李隆基登基后果断的赐死宋之问,这位才华横溢但声名狼藉的诗人,就这样走完了一生。


上篇:唐宋文史-少年神童王勃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