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大雾不过三,过三十八天,十八不下一冬干,老祖宗:看雾能识天气

 新用户0475CvQl 2021-11-21

#三农高质量创作大赛第二季#

在我国数千年的农耕历史中,农民种地都是靠天吃饭,因此,人们对气候的变化是非常关注的。近几日,随着月初突发寒潮给北方多地区带来大降温的势头过后,北方区域随之又返转性的出现了十月节小阳春的气象景观,已经连续多日风和日丽,秋日的暖阳让人倍感愝意。

大雾不过三,过三十八天,十八不下一冬干,老祖宗:看雾能识天气

不过,也就在今天,当太阳光照进我国中东部,在我国南方多地阴雨云系进一步增多的同时,我国北方地区也笼罩白色的浓雾当中了。据中央气象台的检测显示,今晨我国北方多个地区出现了能见度不足一公里的大雾,局地能见度不足200米。那看雾能识天气吗?冬季处现能见度这么低的大雾有什么说法吗?

今天虽然我们这里的清晨也是被一片大雾笼罩,但气温确是不低,半上午大雾消散后,村里上了岁数的老人们又三五成群的坐在在村小广场上悠闲地拉呱聊着家常。

大雾不过三,过三十八天,十八不下一冬干,老祖宗:看雾能识天气

近九十岁的吕大爷一边挠着几乎虚了顶的头皮,一边说:看今早这个雾露天,雨雪又好就成了,不信恁们看吧,不出三天准有雨雪天。老辈不是留有俗语老话说:大雾不过三,过三十八天,十八不下一冬干吗。不过,照今年来看,不会过了三,三天之内准就成了有雨雪天气。那么,老辈留有的俗语老话有没有道理呢?我们就一起来分析一下,老祖宗看雾能识天气的说法有没有道理。

大雾不过三,过三十八天,十八不下一冬干,老祖宗:看雾能识天气

我们知道,“雾”是由靠近地面空气中的水蒸气发生凝结而成的,凝结,它至少需要两个条件,首先,需要地面中水蒸气的含量要丰富,其次,是地面的气温要低,所以,通常情况下,深秋及冬春时节很容易出现大雾气象。

雾的类型有很多,如:锋面雾 蒸汽雾 辐射雾及平流雾,但无论是那种的形成,至少要包含水蒸气与低温两者起码的条件。用实际话说,它反映的也就是环境中气温与水分的关系。因而用来预测天气是有着科学道理的。

大雾不过三,过三十八天,十八不下一冬干,老祖宗:看雾能识天气

农谚俗语的形成是我国古农耕时代中没有天气预报的情况下,我们的祖先依照观察大自然的变化规律而总结出来的一套用于用于农也生产的经验。至于说,为什么说“大雾不过三,过三十八天”,这是因为农民们在日常生活中发现,一般大雾之后就会出现晴天,而倘若雾消散之后没有晴天气象出现,那么一般就会出现特殊天气,面临降水或旱情灾害出现。于是,也就有了“大雾不过三,过三十八天,十八不下一冬干的农语老话。

那今日覆盖北方大范围区域的浓雾气象的出现,会给北方区域再次带来雨雪天气吗?我翻看了一下手机,天气预报预计,19日—22日,将有一股较强冷空气自新疆开始东移,预计这一股冷空气的影响范围将会与月初立冬节那次的寒潮一样广,依然会给北方大部分区域带来一场雨雪天气。

大雾不过三,过三十八天,十八不下一冬干,老祖宗:看雾能识天气

总的来说,农俗老话能预测天气变化,在古时靠天吃饭的年代,对于农民来说有着较高的指导作用。虽然现如今随着气象科学的进步,这些宝贵的经验总结越来越失去意义,但作为一项优良传统文化还是值得我们后人借鉴学习的。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