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人性的漏洞(深度好文)庄子在《知北游》中...

 大蚂蚁2011 2021-11-21
人性的漏洞(深度好文)庄子在《知北游》中说:“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过隙,忽然而已。”

天地万古长存;而人生转瞬即逝。相比于天地的恒久,人生何其短暂。

所以,在仅有的时间里,我们总是贪求更多:更多的话语权,更亲密的关系,更丰盛的物质。

殊不知,这恰恰是人性的漏洞,拥有的越多,漏洞就越大,最终,让自己千疮百孔。
1
言不知止,多则为祸

《道德经·第五章》中讲:“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总是喋喋不休,只会给自己带来灾祸,适可而止,才是高明人的做法。

刘邦做了皇帝之后,相亲们来投奔他。刘邦很是高兴,设宴款待。

席间,酒过三巡,聊到了以前的趣事。

有一个人,指着刘邦大笑道:“你还记得咱们偷邻居鸡的事吗?”

刘邦听了脸色大变,但是不好发作,此人还意犹未尽的说。

这时,另一个乡人,站起来说:“感谢陛下的救命之恩,当时多亏您足智多谋,才让我们不被饿死。”

短短的几句话,就让刘邦有了面子。

事后,结果可想而知,第一个人被处死,而第二个人被封为护卫。

智者洞悉人性,能看清局势,出言有度,说话有方,从而保全自身。

而愚者自以为是,不分场合,只图一时之乐,却不知灾难已经到来。

思想家培根说过:“含蓄和得体,比口若悬河更可贵。”

人生之事,难以说清道明。

语言是思想的钥匙,是认知的体现。

说的越多,思想越混乱;漏洞就越大。

真正厉害的人,总是能参透事物的本质,一语击中要害。

思路清晰,言语有度,才是一个人最高级的智慧。
2行不知界,密则生疏

《道德经·第九章》中讲:“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

水满则溢,月满则亏。为人要懂得保持距离,做事要明白留有余地。

适可而止,才能让一段关系走得长久。

在一座道观里,有两个道童,他们从小一起长大,亲如兄弟。

有一天,师父让他们去山上找一件最有用的东西。

小师弟很快找到了一株药材,大师兄看后说:“你这个不够坚硬,没什么作用。”

过了一会儿,小师弟又找到了一根藤条,大师又摇摇头说:“这个也没什么用,也不值什么钱。”

最后,师弟抱走了一只受伤的兔子,没等师兄说话,就回去了。

大师兄很不解,师父笑笑说:“你看山里的花,开得这样好,是因为它们懂得保持距离。”

人也是一样,一花一天地,一人一世界。

人生在世,修行不同,功德就不同。

修好自己,尊重他人,各自绽放生命的精彩,才是自然本真的样子。

叔本华说:“人就像寒冬里的刺猬,互相靠得太近,会觉得刺痛;彼此离得太远,又会感觉寒冷。”

亲疏有间,行有所止,才是最舒服的关系;理解差异,行不越界,才是最深的修养。
3物不知足,过则成灾

《道德经·第四十四章》中讲:“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

意思是:过于贪求物质,就会迷失自己;过于追求外物,就会困于其中。

一个人若是过度在乎物质,不知满足,就会被外相所累,最终丢掉本心,忘记自己的初衷。

古时候,有一个年轻人,母亲生病了,他进山寻找救命的药材。

误入了一个山洞,遇到了山神。

山神答应满足他三个愿望,他想着有三次机会。

于是,第一个愿望是有一座房子,有了房子之后,他想拥有很多钱财,看着满屋子里的金子,他又觉得空虚寂寞,发愿能有个妻子陪伴。而给母亲找药的事情早就忘了。

等他再想起来的时候,机会已经用完了。而财富带来的快乐很快就消失了,自此,他终日活在悔恨之中。

杨绛先生说:“保持知足常乐的心态才是淬炼心智、净化心灵的最佳途径。“

人生百年,不过一场修行,修炼的是知足的心态,和知止的境界。

心态若好,天地之间都是归处;境界若高,世界万物皆可使用。

物有所尽,过则为奢;物质简单,精神丰盛,才是人生最好的状态。



《庄子》有言:“人莫鉴于流水,而鉴于止水,唯止能止众止。”

做人应如止水,止于行,静于心。

内心平静,则万物清明,大道显现,则万事不惑,从而活得圆满通透。

知止,才是人生的大智慧。

言有所止,便能避祸;行有所界,才会舒心;物有所度,方能自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