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民国初年,书坛有“南沈北于”之名的沈尹默,楷书直逼赵孟頫!

 丘山三也君 2021-11-22

图片

民国初年,书坛有“南沈北于”之名,“于”是于右任,“沈”是沈尹默;又过了30年,书坛又有“南沈北吴”之称,“吴”是吴玉如,“沈”是沈尹默。这么看来,在上世纪20至40年代,沈尹默的书坛地位很高。

另一方面,“南沈北于”,对书法的宣传普及有巨大贡献,于右任先生力推标准草书,而沈尹默在楷书和行书方面,也力图创造一种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字体,让广大国民认好字,写好字。

图片

▲当代_沈尹默_书法扇面轴

台湾大学教授傅申先生在《民初帖学书家沈尹默》一文中谈到:“楷书中我认为适合他(沈尹默)书写的,还是细笔的楮楷,真是清隽秀朗,风度翩翩,在赵孟頫后,难得一睹。”

沈尹默以“二王”体系为本体,又具有当代性创新的妍美流畅的经典书风。他强调“妍美”使得筋和骨都内擫在他流畅的用笔当中,不是有意的把字写得粗发乱服筋骨外露一览无余,而是蕴藏在行笔的风神爽朗之中,深蕴中国文化的“绵中藏针”书卷气审美精神,让人玩味再三。

当代学者,诗人,书法家,教育家

图片

沈尹默

沈尹默(1883年~1971年6月1日),字中、秋明,号君墨,别号鬼谷子。他以书法闻名,民国初年,书坛就有“南沈北于”之称。早年留学日本,后任北京大学教授、北平大学校长、辅仁大学教授,《新青年》杂志编委。

郭绍虞教授评价沈尹默书法时说:“运硬毫无棱角,用细毫有筋骨,得心应手,刚柔成宜。用笔粗处不蠹,细处不弱,骨肉停匀,恰到好处。”

图片

▲当代_沈尹默_书法对联(八言联)

沈尹默在笔法、笔势、笔意等书学理论上同样有精深的造诣,写出了不少书论著作,撰写了一系列的书法论稿,他从微观的角度对书法艺术及其技法进行探索,建立了独特的沈尹默书法体系,不断推出新的著述。其化古开今,在传承中创新,在阐释中发展,把笔法问题讲解清楚通透,对现代教育体制中的书法研究、书法教育、书法普及做出了重大贡献。

图片

▲当代_沈尹默_书东坡赤壁怀古词

抗战结束后,沈尹默自重庆回上海,写下这套可称为代表作的楷书册页《孙蕉轩九十大寿册页》。他的楷书多从褚遂良而来,但他将褚的自由无羁稍加收束,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标准楷书”。

图片

▲当代_沈尹默_孙蕉轩九十大寿册页

此书字帖结字方整谨严,气势开张,神情气爽,深得褚遂良宽博伟岸之神韵。章法自然,不板不怪,典雅润逸,神理健畅,笔法遒劲秀丽,容夷婉畅,清劲婀娜,精美之至。此乃当代佳作!

《孙蕉轩九十大寿册页》放大版


图片图片图片图片图片图片图片图片

图片图片图片图片图片图片图片图片

图片图片图片图片图片图片图片图片

图片图片图片图片图片图片图片图片

图片图片图片图片图片图片图片图片

你还喜欢当代哪些书坛文家的作品呢?评论区告诉我吧!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热点新闻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