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薛蟠第一次看见林黛玉就酥倒了,为何没有后文?薛蟠:那是妹妹

 木槿读书 2021-11-22

薛蟠是红楼梦中一个非常有趣的存在,每次看时都觉得很有意思。因为早年丧父,他仅有一个妹妹薛宝钗,母亲薛姨妈把他宠溺得有些不像样。对于是非曲直,他缺少基本的判断,他的出场是伴随着人命官司同时出现的。

丫头英莲(后来的香菱),颇有姿色,长得貌似秦可卿,兼具薛宝钗和林黛玉二人之美。薛蟠贪恋英莲的美色,想据为己有,薛蟠出手打死了先到的买主冯渊,借着四大家族的势力,他逃脱了法网。香菱进入薛家是给薛姨妈当丫头的,但是薛蟠一直闹,薛姨妈无奈,就摆了酒席正式将香菱纳为了妾。

薛蟠在出门做生意的途中,遇见他后来的正室夏金桂,夏金桂“年方十七岁,生的亦颇有姿色,亦颇识得几个字,若论心中的丘壑经纬,颇步熙凤后尘”,对于能读书识字又出落得花朵一般的夏金桂,薛蟠又一见钟情,回家后唧唧咕咕让薛姨妈去求亲,直到把夏金桂娶到家才罢休。

不仅仅贪恋美女,薛蟠连清秀的男子也不放过。在贾府的家塾中读书 “为一个秦钟,闹得天翻地覆”(薛宝钗语)。优伶琪官也和他有瓜葛,更过分的是居然还打过游侠柳湘莲的主意,被揍了一顿后还向母亲诉苦,这是一个典型的纨绔子弟的模样。他的表现就是被宠坏了的孩子,想要什么就唧唧咕咕朝母亲要,而他的母亲也想方设法满足他。

在贾宝玉和王熙凤遭梦魇的时候,慌乱中薛蟠一眼瞥见了林黛玉,这应该是他第一次见到林黛玉,书中的这段描写非常传神:

薛蟠比诸人忙到十分去;又恐薛姨妈被人挤倒,又恐薛宝钗被人瞧见,又恐香菱被人臊皮——知道贾珍等是在女人身上做工夫的,因此忙得不堪,忽一眼瞥见了林黛玉风流婉转,已酥倒在那里。

林黛玉进贾府的时候,作者就已经用了大量的笔墨来描写林黛玉的美。众人眼中的林黛玉“举止言谈不俗,自有一种风流态度”,王熙凤眼中的林黛玉“天底下竟然有这样标致的人物”,贾宝玉眼中的林黛玉“娴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林黛玉无论气质还是容貌在贾府都是众人之上。但是这些描写,都不及薛蟠仅仅一眼瞥见林黛玉的反应给人印象深刻,想那薛蟠也是经常在美女群中流连之人,林黛玉到底有多美,只能凭读者来想象。

按照薛蟠的个性,遇见能让自己“酥倒”的林黛玉,怎么可能能够无动于衷,但是一直到文末,两个人一直是相安无事,没有任何交集,只能从文章中的细枝末节来推测,薛蟠也为林黛玉动过心思。文本分析如下:

薛宝钗和林黛玉开过的玩笑,林黛玉羡慕薛宝钗有母亲薛姨妈疼爱,欲认薛姨妈为干娘。薛宝钗说认不得干娘,因为

“我哥哥已经相准了,只等来家就下定了。也不必提出人来,我方才说你认不得娘,你细想去”

说着还向薛姨妈挤眉弄眼。薛宝钗平日里说话像拿尺子比量一样,非常得体,也很少看见她和任何人玩笑打闹,却和林黛玉开了这样的玩笑,来撮合林黛玉和薛蟠,当林黛玉笑着向薛姨妈求助时,薛宝钗又接着补了一句

“真个的,妈明儿和老太太求了她做媳妇,岂不比外头寻好?”......

如果不是薛蟠处处流露对林黛玉的好感,薛宝钗怎么会无端开这样的玩笑。

对于一个人的好感是始于颜值,何况薛蟠?林黛玉久居贾府,苏州老家已经没人,但是那毕竟是生养自己的故土,林黛玉内心对于家乡的眷恋从来没有停止过,在她临终之前特意交代紫鹃将她“送回老家去”。薛蟠本个是粗人,但是有的时候粗中有细,他有机会去江南做买卖,特意跑到林黛玉的家乡苏州去买了一堆土特产。

虽然并没有表明是给林黛玉的,但是以薛宝钗的聪明灵秀也能猜出哥哥的心思。因此在给礼物的时候,特意“只有林黛玉的与别人不同,且又加厚了一倍”,这里当然有她们的姐妹情分在里面,但是林黛玉和别人不同的那部分应该就是自己家乡的特产。

林黛玉的美,不仅美在颜值,更胜在气质,薛蟠知道自己几斤几两,薛姨妈相中了邢岫烟,也只是将姑娘说给自己的侄子薛蝌,觉得薛蟠配不上她。当初纳香菱为妾的时候,薛蟠也是磨了一年,薛姨妈才应允,怕的就是薛蟠糟蹋了人家姑娘。

薛宝钗和林黛玉是好姐妹,后来的林黛玉在薛蟠心中也是一个需要关照的妹妹式的存在,薛蟠虽然浑,但是当哥哥还算称职。林黛玉当初还嫉妒过薛宝钗“有亲哥哥弄霜,雪,花,朵来配药”,说明薛蟠对妹妹还是很在心的,文中也有贾宝玉想为林黛玉配药,但是没有配成。

同时薛蟠也在配这副药,他是为谁而配,应该是薛宝钗或者林黛玉。无论为谁配,他都是一个合格的大哥哥。薛蟠也算是一个性情中人,他和柳湘莲是不打不相识,后来柳湘莲出家的时候,薛蟠吃饭无味,派人四处寻找,还大哭了一场,也算是个重感情的性情中人。

所以林黛玉美则美矣,薛蟠虽然也心动,但是他不敢造次。就好像下人兴儿所说“见到林黛玉大气也不敢出,生怕出气大了,吹倒了林黛玉”因为林黛玉是女神,是属于只可仰望的存在。或者在薛蟠心中,林黛玉和薛宝钗一样,是自己的妹妹。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