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学画三十多年的感悟

 天马行空_一画 2021-11-22

1、工具要好。好纸好笔好墨才能画出好画。这一点早在学画时,我的老师曾晓浒先生就曾嘱咐过。《论语》里子贡问仁时,孔子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工匠要想做好一件事,就一定要让工具锋利。说明做任何事用好的工具非常重要。齐白石早年做木匠,他用的刨子如果不快,怎么加工木材?他懂这个道理,所以他作画必定选择好的纸笔和墨来使用。石涛一代天才,也感叹笔墨纸张不称意就画不出好画,更何况普通人。

文章图片1

齐白石作品

现在许多人舍不得花钱或预算有限,不敢用好宣纸作画,一直用书画纸。用稻草做的书画纸和用檀皮做的宣纸有天壤之别,画出来的画怎么可能一样呢?因投机者肆意炒作宣纸,使宣纸的价格奇高。不但价格高,而且质量越来越差,连某些大品牌的宣纸质量也不容乐观。但对于书画家来说,即使贵,这个投资也是必须的。事实上,画画在古代,本就是王公贵族闲暇时用来消遣的事,是需要相当物质条件的。

2、必须立骨。骨从何来,来自用笔。笔立骨,墨生韵。气韵生动,全从笔墨中来。中国画是线条的艺术,最讲用笔。画家魏紫熙画泼墨山水,先用较干的笔墨勾出骨架,除非有意破墨,否则要等干后才加泼墨,这样骨力和韵味就都有了。张大千是先泼墨泼色,用碟子调好直接泼上去,有时要反复泼几次。等墨色干后再加勾勒,分出阴阳向背的不同。两种方法殊途同归,但无论怎样,都必须墨中有骨。

文章图片2

魏紫熙作品

3、保笔保墨。笔者最早从何海霞先生处得知。生宣纸有遇水即洇的特点,如果勾了线马上加墨或加染会使墨色渗开,线条就保不住了,画也失去了墨彩。为了保笔保墨,不要老在同一个地方加墨,画了前面的,换一个地方再画,或休息一下,等它干。否则不但原先好的笔墨保不住,还会使画糊掉,越是好纸越容易糊。等它干透再画,是为了让墨的颗粒充分吃进宣纸的纤维里。这个笔者原先吃过亏,眼看前面笔墨效果不错,结果趁湿一加墨色全跑了。笔者原来看曾晓浒老师在宾馆作画,边画边看电视,画完一点就停下来抽烟,看电视,不是一个劲地画个不停。所以一幅画常常画好多天,不像有的画家,一张画一下子就画好了,有的地方是要等它干后再画的。也有的画家用电熨斗使画面快速变干,也是个不错的办法。

文章图片3

张大千作品

黄宾虹先生作画,在房中牵几根铁丝,上面挂满了画。他应该是几幅画交替进行,并不是把某幅画一口气画完了事。他那样的积墨山水,层层叠叠反复加,必须等干。否则一加就糊了,哪来那么厚重的效果?

4、上色有法。笔者原先只听老师说上色自然有上色之位。有的地方用色,有的地方不用色。因不明其中道理,常常上色即脏。后来看了北京画院陶一清先生的画论,才知是怎么回事。他说一幅画应提前考虑一下是画水墨还是设色,如果画水墨,就大胆上墨,画充分。如果设色,墨稿就要适可而止,不要画得太充分,画个八成就行,应留出上色的空间。如果墨稿画得太足,一上色,墨和色打架,画面必定脏乱不堪,达不到“色不碍墨,墨不碍色”的效果。

青绿山水上色一定要先上底色,以赭石或花青打底,不能直接加。有时为了避免上的颜色掩盖墨骨,还可以从画的反面上色。为了不使石青、石绿颜色太跳,还可以调入赭石或花青,也可以调入淡墨。不过要掌握这些技法不是一朝一夕之功。

文章图片4

黄宾虹作品

5、文化内涵。画山水画的人很多,但真正出名成家的很少。个中原因:一是各人天赋、悟性高低不同,这不能强求;二是有的人缺乏文化意识。满足于笔墨肤浅,一知半解。能画几笔就沾沾自喜了,却不知画国画是一项文化活动。一幅画要让人觉得有内涵,就应该有构思,有意境,要通过点景来增加内涵和意蕴。王维《山水诀》“回抱处僧舍可安,水陆边人家可置”,“村庄著数树以成林”,“山崖合一水而瀑泻”。山随路转,水绕山流,要达到“可行、可望、可游、可居”的效果。这是基本的要求,进一步要知晓山水画的更高要求,就是以有限表现无限,使观者回归心灵的宁静,舒缓现代人心灵的紧张。只有内涵丰富,气韵生动,格高品逸,才能成为好画。

文章图片5

何海霞作品

6、高度意识。最近看了一个上海画家的画集后,对这方面感触尤深。本来一个画院画家,应该画什么都是一流的。可是很遗憾,树(古人说看画先看树)画得很随意,几棵松树都没有画好,山没有皴法,只有空洞的泼墨。勾勒的线条也不扎实,舟船、房屋用笔漂浮,题款书法更是惨不忍睹,画题也看不出什么文化。一个画家哪方面的修养缺乏,哪方面就没有高度。画的高度是整体而言的,而整体又是由多方面修养组成的。

李可染先生强调画画要有攻关精神。他说,画家有什么画不好很正常,只要肯攻关,总可以攻下来的。譬如点景人物画不好,花几个月练习,最终肯定可以画好。至于树,通过临摹、写生完全可以提高技艺。但为什么有的人不肯下功夫,却让自己长期乱画?陆俨少先生说,自己常常有意在某个地方画上几棵有难度的树,好让观者感受到画家的用心和功力。

有的人一味放任自己,认为这个差一点没关系,那个差一点也无妨,结果一生过去,什么都没有过关,画一直停留在较低的层次。

文章图片6

陆俨少作品

其实改变的方法很简单。黄宾虹先生九十岁,还制订了一个“画学日课”的计划。我们也可以像黄宾虹先生一样,强制自己在某一段时间内攻克某一个难题。树没有画好,就用几个月去临摹古人或今人画得好的树,同时安排时间去附近写生,直到把树画好为止。书法蹩脚,就每天固定时间来练习书法,雷打不动。题款不行,就规定在一段时间内阅读古人诗集。时间一长,修养提高,就可以用古人的诗或自己的诗来题画了。

人的潜力是很大的。有些事情看起来很难,一旦动手去做,就会有进步。然后回头一看,就会觉得这个事其实也并没有想象的那么难。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