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你怎么这么笨呀?”贬低孩子的话说多了,孩子就真的变笨了

 妖精妈妈育儿经 2021-11-22

孩子上学以后,辅导作业成了父母最大的难题,正是应了那句话——不写作业时,母慈子孝;一写作业,鸡飞狗跳。如果说写作业是小打小闹的话,那么考试结束后,绝对是一次大的爆发。

孩子的考试成绩不理性,父母说得最多的话是:“你怎么这么笨呀,每次考试都不及格。”

成绩好的孩子就能幸免吗?当然不是。

只要孩子的分数不是一百分,哪怕是99分,父母也不会满足。

父母这时候就会说:“你怎么总是这么马虎,会做的题都能做错。”

在功利心比较轻的父母眼中,看到的只有孩子的缺点,看不到孩子的优点。在对孩子的评价时,父母常常喜欢用“总是”、“每次”等绝对性的用词,以偏概全否定了孩子的努力。长此以往,屡次被质疑的孩子会陷入习得性无助的怪圈。

什么是习得性无助呢?

1967年,美国心理学家赛力格曼用一条狗做了一个经典的实验,然后提出了习得性无助的结论。一开始,他把狗关进一个笼子里,笼子里有一个蜂鸣器,下面铺上电击器。只要蜂鸣器一响,笼子里的狗就会受到难以忍受的电击。由于笼门被锁死,狗狗多次尝试打开笼门,都没有成功,只能躺在地上痛苦地挣扎。

几次试验之后,他改变了实验方法,这次只有蜂鸣器,没有电击,也没有锁门。当蜂鸣器按响以后,狗并没有想法逃出去,而是直接躺地上呻吟和颤抖,这就是习得性无助。

大多数家庭中的习得性无助的实验

在很多家庭中,父母都扮演了实验组织者的角色,孩子就像笼子里的狗狗。当我们不停地和孩子说“你怎么这么笨”、“这么粗心”的时候,就是不断地在按响家中的蜂鸣器,一次次暗示孩子你真的很笨,很粗心。

那么结果可想而知,孩子就会像实验中的狗狗一样,明明有一扇成功的门摆在那里,孩子们也不愿去尝试。

父母的“暗示”带来的恶性循环

父母无意识地、频繁地指责、暗示孩子很笨、很粗心时,事实上就是在不断地否定孩子的能力,否定孩子的努力。孩子每一次的努力换来的不是父母的肯定和鼓励,而是变本加厉地指责和谩骂,挫败感油然而生,自己也开始觉得“我真的很笨”“我真的不行”,内心非常痛苦。

最终,孩子进入习得性无助的怪圈。孩子认为反正我怎么做也不会成功,父母也不会满意,于是就会变得不求上进,放任自我。

如何让家庭教育进入良性循环

家庭教育是良性循环,还是恶性循环,关键就是教育的起点——教育机会的把握。

很多家长错误地认为“孩子做错事时”是教育孩子的最好时机,事实上最佳的教育时机是“孩子做对的事情”的时候。

当孩子做了正确的事情时,父母要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当孩子觉得自己的能力和行为得到认可,内心产生的就是成就感而不是挫败感。经常被父母肯定和鼓励的孩子,成就感就会不断增加,做事也会更有信心,因此他们无论学习还是生活都是快乐的。

还记得女儿上一年级的时候,老师为了让孩子养成爱阅读的好习惯,要求孩子们周一到周五都要读书半小时。

周末的时候,我忙完工作看到女儿正在读书,就问她:“今天是周末,你怎么也在读书呀。”

女儿说:“老师说阅读是好习惯,好习惯应该天天坚持。”

我激动地说:“丫丫说得真好,好习惯就是要坚持,妈妈为你感到自豪。”

从那之后,女儿真的爱上了阅读,从不间断,而且读书的时间也越来越长。

最后,我想告诉家长朋友们,每一个孩子出生时都是一个天使。为什么有的孩子长大后还是天使,而有的孩子成了“恶魔”呢?问题就出在了家庭教育的起点上。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请父母少一些指责和谩骂,多一些认可和鼓励。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