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这个地方,盛产“最强大脑”

 颐源书屋 2021-11-22
图片

11月18日,2021年两院院士增选结果正式揭晓,中国科学院增选院士65人,中国工程院增选院士84人,共有149人当选。

在人们为勇攀科学高峰的院士而喝彩时,也有一个现象值得人们的注意,那就是有些地方院士辈出,可谓名副其实的“院士之乡”。而在这背后,又是怎样的原因造就的呢?

图片

中国科学院院士:俞飚  

图片

仓廪实与文化兴

回答这个问题好像并不困难。早在两千多年前,《史记》中的一句“仓廪实而知礼节”,似乎就已向人们点出,只有经济繁荣、温饱已足,文化才能繁盛。

实际上无论家庭还是区域,也确实只有生活富足,才能有更多的资源投向教育与文化。而院士头衔作为对学者成就与贡献的肯定,不仅仅代表着科学技术上的造诣与水平,背后也反映着对于知识与文化的重视。可以说,每一名院士的出现,除了学者个人的努力,也离不开教育体系的成就与培养。

但是,这就能够解释为什么“院士之乡”了吗?在这条解释的因果链上有着太多的缺失。毕竟富贵而挥霍,贫贱而好学的个人、家庭乃至区域,从古到今也都不少见。

因此,还是有必要从具体的角度再来探讨一下这个问题。在此次两院院士的评选中,湖州籍的科学家俞飚当选中国科学院化学部院士。截至目前,湖州共有院士42位。那么以湖州为例,或许能够给这个问题带来不一样的答案。

首先,我们不能否认,湖州自古便是富庶之地。早在宋时即有民谚“苏湖熟,天下足”,由此可见其在农业种植时代,稻产之丰饶。随着中国经济中心的南移,自唐宋之后,湖州也逐渐成为丝绸的重要生产基地。

图片

湖州丝绸 

而到了近代,湖州的丝绸则更是走向了全盛时期。1878年、1879湖州的生丝产量分别占到同年浙江全省产量的54%和55%。即便与全国做比较,也占据了全国总量的20%之多。民国经济学家刘大钧研究认为:“大约自公元1870年左右而后,至1920年前后止,为时50年,丝业贸易兴畅,蚕桑区农民繁荣,乃造湖州蚕桑事业之全盛时期。”而张骞在《南浔刘公墓志铭》中也曾说,南浔丝商“累巨万之家以十数计,巨万百计,万者不可胜数”。

同时,湖州也一直有着深远的文化积淀。这种积淀是与千百年来,生活在这里、到过这里的人们是分不开的。陆羽定居湖州,撰写了《茶经》三卷;张志和一句“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让西塞山名流古今。苏轼登道场山,感叹“我从山水窟中来,尚爱此山看不足”;袁枚过湖州逢雨,写下“人家门户多临水,儿女生涯总是桑”的水乡风情。生于湖州的孟郊,从这里进京应试,而后“一日看尽长安花”。米芾、王蒙摹写此间山水的《苕溪诗帖》、《青卞隐居图》称行书、山水画之绝。颜真卿、杜牧曾在这里任刺史,归有光、吴承恩在这里共治一县。董其昌曾多年在湖州山水间流连忘返,期间留下了《升山泊舟图》、《苕溪春晓图》、《青弁图》等佳作。

图片

南浔古镇 双桥春韵

图片

构建文化的坐标

或许有人会说,这些古代文人墨客与现代的自然科学并不搭界,他们与院士的集中出现能有什么关联呢?此言差矣!

文化最深厚也是最不易觉察的力量,就在于它潜在的影响,让人们能够在物质之外,形成一种对精神世界的亲近与追求。如果说物产和生活的丰饶只是物质基础,这种潜在的影响才是最终让这片土地以及生活在此的人们尊重文化与知识的根本原因。

院士的集中出现,是文化反哺自然科学的一个侧面体现。仅就百年以来,湖州还走出过书画家吴昌硕、语言文字学家钱玄同,文学家茅盾,“龙潭三杰”之称的革命烈士钱壮飞……而这种优秀人物的集中出现,可能就不能用偶然与个人性的因素来解释了,更能够体现文化沁润对这个区域潜移默化的力量。

图片

赵孟頫艺术馆

人类学家费孝通在晚年曾经提出“文化自觉”,指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来历,形成过程,所具的特色和它发展的趋向。也这只有如此,才能够找到找到个体、族群乃至国家在多元世界中的位置。

那么,具体到湖州这样一个城市,也不例外。当人们提起中国文化,一定会想到江南。但是进入到江南文化之中,长江南、太湖边的一众城市,各自绚丽又似乎美得不够分明。

这时,当本地的人们开始为家乡所走出的科学家、历史人物而自豪,不断宣传、追溯、纪念他们的时候,或许就是文化自觉的萌芽,因为人们开始对这个地方的过去有了反思,试图找到自身区别于其他人、其他地方的标记与属性。

除此之外,那些日复一日的生活方式与态度,其价值也终会在传承中被再度发现。当你看过杂乱的羊毛如何经过梳理而整齐笔直,成为一支湖笔,一根根丝线如何在千百次的纺织中成为丝绸,还有那些工厂、研究所中不断尝试,正在悄然发生的创新,就会惊讶于一种执着与专注。

图片

从院士之乡到科研热土

在当下的时代,高速而粗粝的增长或许已经有些接近尾声,人们也快要厌倦了千篇一律的城市与街道。此时此刻,从院士辈出谈到文化自觉,这些又能够给湖州这座城市带来什么呢?

图片

莫干山裸心堡

当然,首先最可见的是科技创新上的强势带动。截止2020年,湖州共建有市级院士专家工作站119家,省级站28家,共柔性引进院士163人次,特聘专家723人次,全市院士专家工作站共实现新增产值943.8亿元。

其次,是更鲜明的发展方向与城市形象。过去人们提起湖州可能更多地想到的是莫干山与太湖水,旅游与慢节奏的生活。但这也一度影响了湖州在发展中的城市形象。秀美的风景在古代能够留下灿烂的书画与文章,那么没有理由在当代不能够为城市发展增添新动力。

而这种风景与文化的结合,也让湖州在发展规划中更加别具一格,特色鲜明。在最新发布的《湖州“五谷丰登”规划》里,“五谷”中就至少有三个立足于山水与文化的结合,进而带来产业发展。

图片

湖州“五谷丰登”规划推出首批五座“创谷” 

“云起谷”位于太湖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内,以引进高端智创(科创和文创)、高端平台为牵引,打造“高端生态智创群落”。“画溪谷”位于唐代贡茶产地顾渚山下,以“文创 ”为主题,重点发展挖潜禅茶、工业设计、紫砂陶艺、农业文旅、动漫创作、书画艺术创作等业态。而“论剑谷”则地处避暑胜地莫干山,以会议、论坛为牵引,以创新研究为价值,融合好风景和新经济,打造“思想与智慧的高原高峰、科技与人才的基地高地”,成为“国际会客厅和创新高地”。

图片

西塞“科学谷”北片区效果图 

最后但也是最长久的带动,可能是对知识、人才与文化的尊重。这种尊重或许已经不仅限于人才、知识流入,对于产业与城市发展的影响,而是一种真心的接纳与欢迎。一方面,湖州交通的改善让人才流动更加方便。曾经,从湖州向东到上海,沿着水路要摇上三天三夜的橹。2020年沪苏湖高铁动工,湖州出发至苏州只要15分钟,到上海也不过30分钟。

图片

湖州高铁 

另一方面,在院士专家工作站的基础上,全力打造升级版的“院士之家”。在满足院士科研创新、日常生活所需的同时,充分考虑院士专家的个性化需求,做好服务与生活保障。而近年来,相继推出“人才新政4.0版”、“湖十条”等政策,引进力度自不必提,另外还有对于人才生活中诸多细节的关注。这座轨道上的城市随着高铁的建设运营,为五湖四海而来的人才做足了生活与安家的准备,是真正意义上的“扫榻相迎”。

从中也不难看出,这座城市就像过去一样,在真心地欢迎着四面八方的人。欢迎着他们,来到这里,定居于此,写作新时代的《茶经》,创造出下一个时代还在流传的文化与文明。



作者 | 唐沐雨

编辑 | 赖镇桃

排版 | Danielle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