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入殓师》:逝去并不是终结,而是走向下一程

 大山里的蜻蜓 2021-11-22
图片

小林大悟做着音乐梦,却不料迎来了乐团解散的消息和高昂的音乐器材费用。迫不得已之下,他接受了入殓师的工作。

入殓师这份工作很难得到大多数人的认同,毕竟与死人打交道,实在是显得有些晦气。

然而就在一次又一次的嫌弃与畏惧当中,小林大悟重新认识了人生当中离别的含义。

图片

离别,是每个人在人生当中,都不可避免的一堂课。

也许某个曾与你笑谈生活的亲友,突然在某个午后便躺在那里,让你猝不及防地误会只是暂时的“再见”。

而当这个人的身体马上就要送入焚化炉的时候,你才会突然意识到,原来再也没有办法和这个人一起谈笑风生了,自己再也没有办法见到他了。

偏偏这人人都无法避免的境地,却被多数人所厌弃和逃避。

小林所做的工作,就是让这个离开这个世界的人,能带着最后的尊严,而亲友们也能记住他最好的样子。

这样的面庞终究会以一个记忆的方式,长存在亲友的脑海里,直至亲友也逐渐离世

关于死亡的另一部电影,是皮克斯工作室的《寻梦环游记》。

图片

这部电影将死亡标记成两次。第一次是身体的死亡,第二次是被活着的人逐渐遗忘。

第一次死亡,只是生活层面的,不再生活在一起,但是大家依然能够在不同的世界相互怀念、相互鼓励;

第二次死亡,是生命层面的,当这世上再无人惦记,好似他从未来过这个世界一样。

如同一片落叶,被风土掩埋在树根下,渐渐化成养分,再无踪迹。

《入殓师》则很好地诠释了身体死亡后,人们对于亲友怀念的意义。

图片

化妆后,死者温润的面庞,如同生前一般,好似随时会醒来,这让身边活着的人有一个机会好好地告别,至少,不会那么快地遗忘……

孔子认为:未知生,焉知死?活着的事情尚未了解,怎么有精力再去管死后的事情?

庄子认为:生也死之徒,死也生之始,孰知其纪?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若死生为徒,吾又何患!

生死都不过是互为一个过程罢了。人的生灭都是气息聚散的结果,是一种生命现象。

我们为死人哭泣,可我们却从不为秋去冬来而哭泣。同是自然现象,为什么我们要抱以不同的情绪呢?

佛教认为:业不重不生娑婆,爱不断不生净土。

我们在世间的种种美好与障碍,都是业力的推动。

我们有珍惜的时光,也有遗憾的事情,而这一切的善恶所得,其实都是来源于我们对自我的“爱”。

我们喜好舒适的人生,厌恶苦难的分离,于是我们针对现象而做出的回应,就种下了未来自己的因。

可见,生命,从来都是自己一个人的游戏。

图片

回到《入殓师》,讲了梦想的追逐,讲过以往的遗憾,讲过亲人的误解,直到最后,身死灯灭,留下的是小林对父亲的原谅。

生命终有一日会走到尽头,我们努力向前,给那些走完人生的死者,一个体面而有尊严的告别仪式。

因为我们也会走到这一天。这是自然会发生的事,我们无需不舍,只要在当下能够正视离别,珍惜自己仍未失去的未来,活着对得起自己的当下,也负担得起未来的轮回,那就是死者传达给生者的意义。

入殓师这份工作的意义像儒家一样,隐藏了死后的落寞,强调了生者的美好。

同时如道家一样用生命的美好告诉生者,生死离别都是自然而然的,千万不要沉浸在死亡中无法自拔。只要记住生活中曾有过的一份美好,就可以了。

而《入殓师》中有一句台词,则是真正贯穿全剧的精神:

“死亡并不是终结,而是一扇门,象征着另一段旅程的开始。”

这段符合佛教基本观念的台词,大概也是入殓师这份工作给每个失去亲人后,给予生者的告慰和启示。

图片

文:师父曰原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