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90年代流行歌坛:一股清新的风

 胡之杨 2021-11-22

归根到底,

内心深处,

人们真心喜欢的东西,

还是纯真,

还是自然,

还是安静

还是安宁,

还是安祥。

在九十年代的大街小巷里,

刮起了一股清新的风,

引无数人为之沉醉,

为之吟唱,

它就是彼时的流行歌曲。

人生的追求有三重境界,物质、精神、灵魂,其最高境界是灵魂;90年代的流行歌曲在一定程度上触及了灵魂。

人生有三种境界,一是欲望满足,包括物欲和肉欲满足,一是精神满足,包括文化和心理满足,一是灵魂。

其中第三种最难理解,也是最玄的理解,所以也因此背了很多善意的学术黑锅。

有人分析民国大师、中华文化骄傲的李叔同出家的原因,提出种种观点并进行多方论证,但每种论证都有明显瑕疵,实在是找不出无法驳回的理由了,于是他的学生丰子恺解释说与灵魂有关,说是李叔同追求灵魂的永恒与不死,追求更高层次的文化,言外之意他已经将世间文化他喜欢的文化研究透彻,再研究无兴趣无味道,已经登峰造极了,他看到的就是最好的风景。大家觉得很惊异,很敬佩,很新鲜,也无法驳回,谁见过灵魂?是无色无味的还是可以飞翔的有棱有角的?无人可知。但是有一点可以证明的是,凡是触及灵魂的东西,要么是高贵的不得了,要么是低级的受不了。

凡是超越了第一和第二种的,也一定是超越了欲望和索求的了。

九十年代的流行歌曲超越了个人的狭隘和人间争斗,将自然和纯情搬上人生舞台。

《外婆的澎湖湾》《同桌的你》《睡在上铺的兄弟》《同心圆》《是否我该安静的走开》等等许多的歌曲,即便是现在听来也是沉醉其中。为什么?从歌词的内容来看,有亲情荡漾,有爱情飞翔,有真情激荡,没有虚伪和假设。从歌手来说,是认真的唱,真正的投入,不虚情假意,不矫揉造作。从歌手的素质来看,他们大都是学而优而唱歌,喜而爱而唱,有深厚的文化功底和较高天赋。他们中的不少人不但能唱还能写能谱曲,自唱自导自写的东西自然理解就到位,容易唱出歌词的真正内涵和韵味。从职业选择来看,歌手们大都以唱歌为职业和事业,是一生的选择和追求。在那个年代香港的流行歌曲是领先于大陆的,大陆上面的歌手一方面是当时歌手文化水平相对较低,嗓子好而唱,对唱歌是临时性选择或者迫于生计的需要,片面追求短期功名,没把唱歌当成事业来追求。有的唱红一首歌后,再无产出,每逢演出就唱这首歌,反复唱,一生唱,再无创新和追求。

现在的歌曲总体创作很好,但侧重于动感喧闹和宣泄了,对于灵魂的触及少。

如果单纯从好听的角度来看,现在歌曲进步了,且进步很多;如果从歌词创作的角度也不差,很多歌词写的华丽绽放、朗朗上口,听起来动感十足。但是矫揉造作的多了,俏皮可爱的多了,打动心灵的、触及安静本质的、弘扬人间真情的少了。你像邓丽君的歌曲,现在仍然是个高度,可以说至今没人敢公开说可以超过邓丽君。为什么?歌词朴实自然,对内心描摹惟妙惟肖,十分具有生活质感,嗓音表达细致入微,直抵灵魂。也就是说她唱歌的最大特点就是“真”。现在我们太缺少真了。

真情的东西还是最具力量的,唱歌有真情,歌词有真情,节奏有真情,做到这些便可以摄人心魄。

世界上的事最怕“认真”二字。时间证明凡是认真对待的东西往往就能让人记忆深刻和永不磨灭。像西游记主题曲《云宫迅音》,像里面的每一首电视剧插曲都和西游记一样载入史册和人们心中。为什么?一是因为伟大导演杨洁有一双慧眼并严格筛选创作者和演唱者,一是因为她的精益求精、百般揣摩、精雕细琢及追求完美的工匠精神。据《云宫迅音》作者许镜清介绍说,为创造出片头曲,他走路都在琢磨,做梦都在思考,梦里有什么灵感和想法时,立刻起床及时记下来。他整个曲子的创作一段是受了工人师傅敲击饭盒的启发,一段在睡梦中找到了女声哼唱的灵感。

其实,无论是哪个年代,社会发展哪种程度,清新的、朴实的、自然的、贴近心灵的作品,都符合大众胃口,就像是白菜和玉米粥人们永远不厌,人们永远喜欢。

声明图片系转载网络,如涉侵权请及时联系删除。文章仅表个人思想。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