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这样“玩”很赞

 一棵树2021 2021-11-22

  

 女儿所在的学校开始以“年轮”为主题的研习活动。听到这样的消息,女儿一脸的兴奋,我却不以为然。
         

当前,学校的发展具有一定的自主权,比如课程的设置和开发,即在完成规定动作,各校可以有一定的自选动作。这些自选动作体现各校的办学特色、课程特色和育人目标。但这些自选动作即校本课程能否顺利实施,能否达到预期目标,取决于课程研发团队、课程实施团队的协同合作程度,尤其是家长的支持力度,将直接关系课程实施的广度和深度。
   

主题研习,主题明确,注重学科知识综合,主张鼓励孩子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进行互动体验研究。这是非常好的课程学习方式,是真正落实以生为本的学习方式。这种课程实施方式可以衍生拓展课程实施的时空,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积极性,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可以焕发孩子对生活的信心和勇气。
        

但基于目前的教育体制和学校的办学模式来看,要真正把主题研习式课程落实,实在有很多的壁垒。比如,课内学科学习和主题研习课程之间的协调,家长对主题研习课程的认可理解度,学业评价方式(注重甄别和选拔)和主题研习涵养性功能之间的矛盾,主题研习和课外学科辅导之间的冲突……正因为上述种种原因,才会造成很多课程价值较大的主题研习无法落实到位,只是走马观花,仅仅成为学校的办学噱头,或者唬人的招生宣传口号。

陶行知先生曾提出并倡导“六大解放”——解放儿童的脑,解放儿童的眼,解放儿童的手,解放儿童的嘴巴,解放儿童的时间和空间。陶行知先生在当时即已提出着眼于儿童多元素养发展的观点,确实让人钦佩。
  

教育明明是为孩子的发展服务,必须遵循生命发展的一般规律。这个道理校长、教师、家长似乎都懂得。可是,反观教育现实,教育成为承受功利的载体,分分必争。在我看来,确无这个必要。

窗外春色几许,应趁东风放纸鸢。多彩的自然、多味的生活,得让孩子们摸,闻,尝啊!别把双休日、节假日当成“星期六”、“星期七”,钢琴培训,小提琴培训,跆拳道,象棋,围棋,名目繁多,花样丰富,总有一款适合“我的孩子”。在名目繁多的培训科目面前,我们问过孩子:孩子,你感兴趣吗?

我愿意陪着孩子多阅读,多游戏,多旅行,更注重孩子富有活力的持续发展!

作为家长,我们应尽最大力量创造“软硬”环境,为孩子的终生发展奠基。这非常有必要。“三代才能培养出贵族”,培养孩子确乎不能竭泽而渔、一叶障目不见泰山。

当我赶到孩子做木器的地方,孩子没有察觉到我的到来,前所未有的专注。我一扫之前的不以为然。当一个孩子沉浸在眼前的世界中——属于她的世界——这真的很美好!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