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四川省成都市2021-2022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有答案)

 中小学阅读写作 2021-11-22

四川省成都市2021-2022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本事大”往往是“英雄”的第一概念,最直接的表现是“武功或者法术高强”。但是英雄并不是一个技能概念,而是一个行为概念——学会七十二变之后的孙悟空并不能立即成为英雄,直到他用七十二变的能力降妖除魔后才成为了英雄。1982年,24岁的大学生张华,为了救一位69岁坠入粪池的工人献出生命后引发全国大讨论。那个年代,大学生有多金贵众人皆知,于是“金子换石头,值不值”的论题就显得扎眼。“值不值得”的论调是一个逻辑偷换:把行为偷换为技能。因为在这场交换中,他们把“人”视作了可以估价交换的商品,在这场交换中,“人”的价值只表现为自身的技能,而完全罔视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值不值得”论调者往往认为只有东方的集体主义文化才强调“英雄”,而西方强调个人利益至上,“保护好自己才是最重要的”,这样的功利主义认知是“真正先进的文明”,因此对每一次个人的牺牲都持怀疑态度。一段时间以来,舆论对历史上很多舍己为人英雄行为的“质疑”,都有这个套路的影子。且不说功利主义思想出现后,西方学术界就一直没有停止过对其在社会学意义上的批评,我们来看两个更贴近生活的例子:一是原汁原味的美国网络游戏《魔兽世界》中,有一个援助平民村落的任务。完成任务后,玩家会得到这样的评价:“真正的英雄不在于对战斗技能的熟稔,而是尽力去满足他人的意愿。今天,你证明了自己的英雄之心。”这和中国传统文化中“先天下之忧而忧”的英雄精神何其相似!第二个例子更为实际:震惊世界的美国佛罗里达枪击案中,出了一个少年英雄——15岁的美籍华人王孟杰。他在可以逃走的情况下为了给同学争取逃离时间留下来抵住了大门,多处中弹而牺牲。未成年人面对险境没有选择“保护好自己”,这似乎与部分人口中的“西方价值观”有背离,但美国人却给予了在他的棺木上覆盖星条旗的最高英雄待遇。这说明,在“英雄”的定义和价值上,东西方文明并没有评价上的矛盾,舍己为人是全人类社会所推崇的美德,几千年来从未变过。“英雄”不是待价而沽的商品,而是超越物质存在的精神黏合剂。所有的英雄,都具有强烈的利他主义色彩,都代表着主流价值观,用个人主义、功利主义来衡量英雄的成色是可笑而鄙猥的。现代商业社会越来越发达,由此带来的个人主义思绪越来越浓重,人与人之间越来越成为“陌生人”,这是客观的社会现象。但也正是在这样的社会现象下,对社会的责任、对他人的关怀显得越来越重要,因为这是把日益被物质生活割裂的人格重新黏合起来的最好办法,而英雄行为和英雄精神,正是对社会的责任、对他人的关怀的高级表现形式。无论历史和现代,对英雄的共同纪念和推崇都是民族和国家认同的基础之一,每个有意维持稳定和发展的国家,都将这种行为和精神视为珍宝。当然,我们也需要强调,对英雄精神的学习并不能完全等同于对英雄行为的机械学习。在能力达不到英雄级别的情况下,要量力而行。这也是我们近几年屡屡强调要“见义勇为”,更要“见义智为”的原因。但见义智为不是见义勇为的反面,不是见义不为,不能混淆或者有意偷换。并不是每个人都必须是英雄,但是每个人都应该以英雄精神来培养自己对社会的责任感,这不光是个人修养的提升,更是因为普遍的利他主义取向最终会让社会中的自己受益。

(摘编自李军《以英雄精神培养对社会的责任感》)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衡量英雄的标准可能并不唯一,但武功或者法术高强肯定不是一个重要标准。

B.张华救人所引发的讨论,实质是部分人把人的自身价值简单地理解为自身的技能。

C.舆论对历史上很多英雄行为的质疑导致现实中一些人对英雄出现了认知偏差。

D.未成年人面对险境没有选择保护好自己的做法其实与西方的价值观念并不违背。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通过正反对比,文章论述了在英雄的定义和价值上,东西方文明的评价相同。

B.文章在论述学习英雄精神时通过概念辨析提出了正确的英雄学习观,富有辩证性。

C.文章先从英雄的概念入手展开论述,接着阐述现实生活中英雄存在的价值和意义。

D.文章在论证上注重例证的使用,使文章彰显出了材料丰富、内容充实的鲜明特点。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值不值得论调者的错误主要体现在逻辑认知层面,而非体现在价值观念层面。

B.只有维持稳定和不断发展的民族与国家才会真正把英雄行为和英雄精神视为珍宝。

C见义勇为还只是对英雄行为的机械学习,由此,我们更要强调见义智为

D.正确认识英雄的定义和价值,崇敬英雄,弘扬英雄精神,对个人也大有裨益。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脊髓灰质炎通过受污染的水传播,这种会致人瘫痪,有时还会致人死亡的疾病,在上世纪30年代中期让人们惊恐不已。每年夏天,脊髓灰质炎发病人数都会激增,所以母亲都不让孩子去公共游泳池。就连最有特权的人也不能保障自身的安全。病毒学家科普罗夫斯基决心要首先发明脊髓灰质炎活疫苗。活疫苗含有经过减毒的野生病毒,它会在接种者体内造成轻度感染,进而产生抗体,但不会让接种者患病。相反,灭活疫苗中用于引起免疫应答的病毒经过化学或物理过程已经被杀死了。然而,生于纽约的索尔克,他将胜过科普罗夫斯基,贏得率先发明脊髓灰质炎疫苗的荣誉。索尔克的疫苗中含有野生的、被甲醛杀死的脊髓灰质炎病毒。注射到人体内的疫苗,会像活病毒那样诱使免疫系统识别并作出反应,在血液中产生抗体。但是,科普罗夫斯基等许多其他病毒学家从一开始就坚信,脊髓灰质炎减毒活疫苗比灭活疫苗更优越。索尔克的疫苗需要多次注射,后面还需要加强注射,即使这样,似乎也不能阻止免疫力随时间推移而减弱。此外,索尔克的疫苗是肌内注射的,不能在咽喉或消化道壁——脊髓灰质炎病毒进入人体的主要入口——产生足够强的抗体。野生脊髓灰质炎病毒借由受到污染的水或食物,通过口进入人体,随后在消化道内增殖,又通过粪便排出体外。在没有疫苗的时代,这种感染在大多数人身上的表现都很温和,许多人感染了都不知道。只有在脊髓灰质炎病毒从消化道侵入血液,移动到脊髓和脑时,感染者才会瘫痪,甚至死亡。许多病毒学家相信,用饮料或糖丸接种的活疫苗可以模仿人感染的自然路径,在消化道壁和血液里产生足够强的抗体,从而带来终身免疫。口服疫苗还更便宜。同时,也更容易接种,它不需要请受过专业训练的医护人员来注射。而且,它还会存在于已接种者的粪便里,可以在卫生条件较差、水质不洁净的环境中传递给未接种者,在其中一些人体内也激起保护性的免疫应答,这就是所谓的被动免疫。相应的危险在于,粪便中的活疫苗病毒可能会随时间推移而突变,重新变成感染性病毒,从而传播脊髓灰质炎,而非保护人们。制备活疫苗要实现微妙的平衡。科学家需要充分弱化病毒,阻止其致病,但是又不能过于弱化,让它无法造成轻微的感染来激起保护性免疫应答。科普罗夫斯基不遗余力地要赢得这场竞赛,率先研发出最好的活疫苗。他从一位患脊髓灰质炎的29岁男性身上提取了血清和脑脊髓液,直接注射到小鼠脑中。在一只小鼠患上脊髓灰质炎后,他将它的脑和脊髓磨碎,注射给另外一组小鼠,以此类推注射了数组小鼠。接着,他从这些小鼠身上提取出病毒,依序注射到几组棉鼠脑中——同样是将受感染的脑和脊髓注射给每组新的棉鼠。以几代啮齿动物对病毒进行继代移种法培养,这种做法背后的观念是,随着病毒在不同物种间致病且适应,它在人体内致病的能力就会减弱,对于研制活疫苗而言,这个减毒过程至关重要。1948年的一个冬夜,科普罗夫斯基吞服下自己研制的实验性脊髓灰质炎疫苗——一种含有脂肪的、黏稠的灰色糊状物,用他在组织捣碎机中粉碎的棉鼠的脑和脊髓制成。这种疫苗里含有野生的,但是已经减毒的脊髓灰质炎病毒。

(摘编自梅雷迪丝·瓦德曼《疫苗竞赛》,罗爽译)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索尔克的疫苗含有被杀死的病毒,它们产生抗体的原理与减活病毒疫苗进入人体产生抗体的原理不同。

B.索尔克的灭活疫苗通过肌内注射进入人体,而活疫苗则可以模仿人感染的自然路径进入人体,更加安全。

C.脊髓灰质炎病毒经受污染的水传播,这为减毒活疫苗经污水传给未接种者,实现被动免疫创造了可能。

D.科学家既要保证接种者产生抗体,又不能让接种者患病,因此他们选用小鼠进行病毒继代移种法培养。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在介绍疫苗研发知识时讲述了两位病毒学家竞争研发疫苗的故事,这使文章通俗易懂,增强吸引力。

B.为帮助读者清晰地了解减毒疫苗弊大于利的特点,文章详细介绍了科普罗夫斯基研制活疫苗的减毒过程。

C.文章使用作比较的方法,说明疫苗的原理与区别,其中活疫苗含有活的病毒,只有实现微妙平衡才会有效。

D.文章讲述科普罗夫斯基吞服实验性脊髓灰质炎疫苗的细节,意在让读者了解科学家献身科学的可贵精神。

6.为什么科普罗夫斯基等许多其他病毒学家从一开始就坚信,脊髓灰质炎减毒活疫苗比灭活疫苗更优越?请根据材料简要说明。

三、文学类阅读-单文本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午餐

[英]毛姆

我是在剧场看戏时见到她的。如果不是有人提及她的名字,我想我都认不出她了。“哦,好多年没见了。你还记得咱们第一次见面吗?你请我吃了一顿午餐。”我怎么能不记得!那是二十年前了,我在巴黎,收入刚够维持生计。她读了一本我写的书,来信谈论这本书。我回信表示感谢。不久我又收到她的信,说她路经巴黎,想同我谈谈,问我是否愿意中午请她在福约特餐厅随便吃点什么。福约特是法国议员光顾的地方,它远远超出我的经济能力,我从来不敢问津。但她的恭维话让我无法对一位女士说“不”。我还有八十个法郎可以维持到月底。一顿便餐不会超过十五个法郎,如果后半月不喝咖啡的话,我没准可以对付过去。她没有我想象的那样年轻、迷人。实际上,她是一个四十岁的女人,她那一口为数众多、超过了实际需要的牙齿,又白又大又平整,给我印象颇深。她很健谈,好像很愿意谈论关于我的事情,我洗耳恭听。菜单来的时候,我吓了一跳,价钱比我预料的要贵得多。但她说的话叫我放了心。“我午餐从来不吃什么东西。”她说。“嗨,别那么说!”我慷慨地答道。“我向来只吃一道菜。我或许可以吃点鱼,不知他们有没有鲑鱼。”吃鲑鱼的季节还略嫌早了一点,但我还是问了侍者。有的,刚刚进了鲑鱼,这是今年的头一条。侍者问她还要不要吃点什么。“不,我向来只吃一道菜。”她答道,“除非你有点鱼子酱,我是从不介意的。”我的心微微一沉。我知道我吃不起鱼子酱的,但我又不能直说。我告诉侍者一定要拿鱼子酱来,我为自己点了最便宜的菜——羊排。“我认为你吃肉是很欠考虑的,”她说,“你吃了这种油腻的东西后怎么工作?”接下来是饮料。“我午餐从来不喝什么东西。”她说。“我也不喝。”我马上也说。“除非有白葡萄酒,”她接着说,就像我没说话似的。“法国白葡萄酒非常清淡,极有利于消化。”“你想要点什么?”我问道,口气很客气,但不十分热情。她对我友好地粲然一笑,露出她雪白的牙齿。“我的医生只让我喝香槟。”我想我有点面色苍白了。我要了半瓶香槟酒,并漫不经心地提到我的医生绝对禁止我喝香槟。“那你喝什么呢?”“水。”她边吃边愉快地谈论着文学艺术。而我心里却盘算着这顿饭得花多少钱。当我的羊排上来后,她很严肃地批评起我来。“我看,你已经成了习惯,午餐爱吃油腻的东西。这绝对是一个错误。你为什么不学我的样子只吃一道菜呢?我敢肯定那样你会舒服得多。”侍者又拿着菜单走过来,我便说:“我是打算只吃一道菜。”她轻轻一个手势,让侍者站在一边。“不,不,我午餐从不吃什么东西,只吃一丁点,决不多吃,我吃那点东西也不是为了别的,只是借此谈谈话。我恐怕吃不下任何东西了,除非他们有那种大芦笋。吃不到芦笋就离开巴黎我会很遗憾的。”我的心一沉。我知道价格贵得吓人。我使劲盼着侍者说“没有”。愉快的笑容展现在他脸上,“我们有这种罕见的珍品!”“我一点都不饿,”我的客人叹道,“但如果你坚持的话,我不介意吃点。”我点了芦笋。“你不吃点吗?”“不,我从不吃芦笋。”“我知道有人不爱芦笋。事实上,你吃肉太多影响了食欲。”我陷入恐慌,现在不是能剩下多少生活费,而是够不够付账。如果我还差十法郎,不得不向她借,那将十分难堪。我不能让自己陷入那种境地。如果账单超过了这个数目,我打定主意把手伸到口袋里,然后戏剧性地大叫一声,说钱包被偷了。当然,如果她的钱也不够付账就更难堪了。惟一能做的事就是把我的表留下来并说好我以后回来付账。芦笋上来了,我一面看着这可恶的女人贪婪地吞咽着芦笋,一面彬彬有礼地谈论着戏剧。她终于吃完了。到现在我已无所顾忌了,所以我给自己叫了咖啡,给她叫了冰淇淋和咖啡。她边吃冰淇淋边说:“我是从不吃午餐的,顶多吃一道菜!”“哦,我明白了。”接着发生了一件可怕的事情。那个侍者,又提着一只装满了硕大桃子的大篮子走来,这些桃子红得像纯真少女的脸蛋,不过,桃子真是还没到上市的季节啊,天知道它们值多少钱!我的客人,边说着话边心不在焉地拿起一个来。“你看,你吃了那么多肉把肚子撑饱了。”(我那一块小得可怜的羊排!)“你再也吃不下东西了。而我只是随便吃了一点,我还可以再品尝一只桃子。”账单来了,付完账后我的钱还不够付像样的小费。她的目光在我留给侍者的三法郎上停了一小会儿,我知道她是觉得我很吝啬。可我已是囊空如洗了。“学我的样子,”当我们握手道别时她说,“午餐顶多吃一道菜。”“今后我会做得比那更好,”我回敬道,“我今天晚餐什么都不吃了。”……但我终于报了仇,我并不是爱报复的人,但当上帝插手这件事,我情愿心满意足地看着这个结局。现在她的体重已达三百磅。

(有删改)

7.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在情节安排上打破常规,作者用插叙的方式讲述故事,帮助读者了解故事的来龙去脉。

B.小说对人物外貌的描写妙趣横生而又富有暗示意味,对女人牙齿的描写就体现了这一特征。

C今后我会做得比那更好一语双关:表面接受批评,实则暗示要吸取教训。

D.小说采用对照映衬的手法刻画出鲜明的人物形象,寓冷嘲热讽于字里行间,而又不露声色。

8.小说为何三番五次写表明自己午餐不吃东西,即使吃也吃得很少?请简要分析。

9.小说以现在她的体重已达三百磅结尾,这样处理有怎样的艺术效果?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四、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彭思永,字季长,庐陵人。第进士,知南海、分宁县,通判睦州。台州大水败城,人多溺,往摄治焉。尽葬死者,作文祭之;民贫不能葺居,为伐木以助之,数月,公私之舍皆具,城筑高于前,而坚亦如之。知潮州、常州。入为侍御史,论内降授官赏之弊,谓斜封非盛世所当有,仁宗深然之。皇祐祀明堂前一日,有传百官皆进秩者。思永言不宜滥恩,以益侥幸。时张尧佐已贵而犹觊执政,王守忠已受宠而求旄节。思永率同列言之,或曰:“俟命出,未晚也。”思永曰:“先事而言,第得罪尔;命一出,不可止矣。”遂独抗疏曰:“陛下覃此谬恩,岂为天下孤寒哉。不过为尧佐、守忠取悦众人耳。外戚秉政,宦侍用权,非社稷之福也。”帝怒,中丞郭劝、谏官吴奎为之请,乃以泛恩转司封员外郎而解台职,为湖北转运使。下溪蛮彭仕羲作乱,先移书激骂辰州守。守将讨之,思永按部适至,仕羲惧,遣使迎谢,寝其谋。加直史馆,为益州路转运使。成都府吏盗公钱,付狱已三岁,出入自如。思永摄府事甫一日,即具狱。民以楮券为市,藏衣带中,盗置刃于爪,捷取之,鲜败者。思永得一人诘之,悉黥其党隶兵间。中使岁祠峨眉率留成都掊珍玩价直数百万钱悉出于民思永朘其三之一使怒去而不能有所中伤也寻为户部副使,擢天章阁待制、河北都转运使、知瀛州。北俗以桑麻为产籍,民惧赋不敢艺,日益贫,思永始奏更之。徒知江宁府。治平中,召为御史中丞。出知黄州,改太平州。熙宁三年,以户部侍郎致仕,卒,年七十一。思永仁厚廉恕。为儿时,旦起就学,得金钗于门外,默坐其处。须臾亡钗者来物色,审之良是,即付之。其人欲谢以钱,思永笑曰:“使我欲之,则匿金矣。”始就举,持数钏为资。同举者过之,出而玩,或坠其一于袖间,众相为求索。思永曰:“数止此耳。”客去,举手揖,钏坠于地,众皆服其量。居母丧,窭甚,乡人馈之,无所受。

(节选自《宋史·彭思永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中使岁祠峨眉/率留成都掊珍玩价直/数百万钱/悉出于民/思永朘其三之一/使怒去/而不能有所中伤也/

B.中使岁祠峨眉/率留成都掊珍玩/价直数百万钱/悉出于民/思永朘其三之一/使怒去/而不能有所中伤也/

C.中使岁祠峨眉/率留成都掊珍玩/价直数百万钱/悉出于民/思永朘其三之一/使怒/去而不能有所中伤也/

D.中使岁祠峨眉/率留成都掊珍玩价直/数百万钱/悉出于民/思永朘其三之一/使怒/去而不能有所中伤也/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明堂,泛指天子议政之地,如天子坐明堂,也指宣扬政教、举行大典之地。

B.旄节,在古代是天子之权的象征,多指做外交使臣,也可指做重要的地方长官。

C.台职,文中指御史台的官职,台是古代中央官署名,如尚书省又被称为尚书台。

D.路,在文中是古代地方行政区域名称;宋元皆设路,宋代其级别在州、府之下。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彭思永关心百姓,为民兴办实事。台州发生洪灾,淹死很多人,他前往治理时,帮助埋葬死者,作文加以祭奠,对于无力修建房子的,伐木助其修建。

B.彭思永正直敢言,坚守御史职责。他指出当时不按规矩进行授官的弊端,得到皇上认可;皇上宠信外戚、宦官,他联合同僚抗疏而言此非社稷之福。

C.彭思永雷厉风行,果断处理罪犯。有官员偷盗公财,付狱后仍出入自如,他到任一天就结案;盗贼盗民楮币,他抓住一人审讯,对其同党加以惩罚。

D.彭思永不恋钱财,待人仁慈厚道。还金钗给失主,拒绝人家以金钱相谢;同举者偷藏其钏,他为其掩饰;为母守丧,尽管家穷,但不接受乡人的馈赠。

13.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守将讨之,思永按部适至,仕羲惧,遣使迎谢,寝其谋。

2)须臾亡钗者来物色,审之良是,即付之。

五、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鹧鸪天·座中有眉山隐客史应之和前韵即席答之

黄庭坚

黄菊枝头生晓寒,人生莫放酒杯干。风前横笛斜吹雨,醉里簪花倒著冠。

身健在,且加餐。舞裙歌板尽清欢。黄花白发相牵挽,付与时人冷眼看。

(注)黄庭坚于宋哲宗绍圣二年(1095)被贬涪州,后移戎州(四川宜宾)安置,流徙蜀地五年余。《古诗十九首》中有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之句。

14.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词开篇以黄菊”“晓寒点出季节、时间,同时交代了下句诗人饮酒的环境特点。

B风前横笛斜吹雨中的风雨与苏轼《定风波》也无风雨也无晴中的风雨意蕴相似。

C.本词为宴席唱和应答之作,作者用簪花”“倒著冠等动作描写生动刻画了词人形象。

D身健在,且加餐化用古人诗句,词人只愿多加餐,身体康健,不愿再关心家国之事。

15.词人多次写到菊花,菊花与词人有何关联?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六、情景默写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苏轼在《赤壁赋》中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示在愿望难于实现的情况下,只好把无可奈何的心情寄托于曲调之中,在悲凉的秋风中吹奏出来。

2)《蜀道难》中,李白融比拟和比喻于声音的描写之中,又巧妙地借这声音写出蜀道之险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曹刿论战》中,当齐军已败,鲁庄公欲逐时,曹刿先“_______________”,再“_______________”,以此判断齐军确实败退,并无伏兵,才让军队追击。

七、选择题组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既需要内容上的        ,更需要形式上的花样翻新。传统文化的“酒香”        ,但如何使“酒香”飘得更远、更迷人,却是信息时代不得不面对的问题。“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在这个        的时代,没有好的表达方式,优秀的文化也有湮没无闻的危险。从本质上说,文化无优劣,但表达方式有高下,文化产品有好坏。这些年来,人们一直因传统文化受到西方文化的冲击而        ,甚至有些人对传统文化本身的生命力产生了怀疑。事实上,(   )。求新求异是人们追求文化享受的普遍心理,因此,今天文化工作者更需注重表达方式的创新和传播渠道的更新。创新过程中可能出现错误,甚至会有偏差,所以文艺工作者不能因噎废食,故步自封。只有具备包容的心态,才能不断激发创新能力;只有不断创新,传统文化的底蕴才能焕发出与时代相呼应的魅力。

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推陈出新     不容置疑     瞬息万变     惶惶不安

B.推陈出新     毋庸置疑     瞬息万变     忧心忡忡

C.革故鼎新     毋庸置疑     变幻莫测     惶惶不安

D.革故鼎新     不容置疑     变幻莫测     忧心忡忡

18.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真正的危机不仅是文化内核的衰落,更是文化表达及传播的落后。

B.文化表达及传播的落后才是真正的危机,文化内核的衰落并非危机。

C.真正的危机并非是文化内核的衰落,而是文化表达及传播的落后。

D.文化内核的衰落虽是危机,文化表达及传播的落后更是真正的危机。

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创新过程中可能会有偏差,甚至出现错误,所以文艺工作者不能因噎废食,故步自封。

B.创造过程中可能出现错误,甚至会有偏差,所以文艺工作者不能因噎废食,故步自封。

C.创新过程中可能会有偏差,甚至出现错误,然而文艺工作者不能因噎废食,故步自封。

D.创造过程中可能出现错误,甚至会有偏差,只是文艺工作者不能因噎废食,故步自封。

八、语言表达

20.学校将举办诗歌朗诵比赛,以下是校团委向语文老师发出的邀请函正文初稿,其中有五处表述不当,请找出并作修改。

本届诗歌朗诵比赛将于本周五14:00在多功能厅举行。参赛选手将围绕“激扬青春,点燃梦想”为主题,带来精彩的朗诵表演。我们谨代表主办方,邀请您光顾现场,担任评委。届时,我们将惠赠礼物一份。希望您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拨冗出席,我们对此敬谢不敏。

21.请把下面长短不一、结构不同的划线句改写成一组整句,在不改变原意的基础上,可适当增删词语。

在成长的路上,每当遭遇坎坷时,我们不妨停一停:把纷乱的思绪加以整理,直到疑虑被驱散后再重新上路;抚平心中的伤口,在重新上路之前先把眼泪擦干;明确应该朝着哪个方向前进,先汲取力量再重新上路。九、材料作文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孟子认为道德源自本心之善,“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因此立仁义礼智之德,不用外求,遵循本心自可生出道德。荀子认为道德是改变天性的产物,“化性而起伪,伪起而生礼义,礼义生而制法度”,道德需要学习,需要用礼义约束,用法度规范,立德也是一个漫长的习得过程。当今中国教育强调“立德树人”,上述材料能给致力于立德的当代青年怎样的启示?请结合你的思考写一篇文章。要求:①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自拟标题;②文体不限,诗歌除外;③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答案以及解析

1C

2A

3D

【解析】

1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C.“导致错误,现实中一些人对英雄出现了认知偏差的原因并不是舆论对历史上很多英雄行为的'质疑’”,原文只是说舆论对历史上很多舍己为人英雄行为的'质疑’”有这“'值不值得的论调的影子。

故选C

2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A.“通过正反对比错误,由原文'英雄的定义和价值上,东西方文明并没有评价上的矛盾可知,文章在论述东西方文明对英雄的定义和价值时并没有进行正反对比。

故选A

3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A.“非体现在价值观念层面错误,从“'值不值得论调者往往认为只有东方的集体主义文化才强调'英雄,而西方强调个人利益至上,'保护好自己才是最重要的,这样的功利主义认知是真正先进的文明,因此对每一次个人的牺牲都持怀疑态度。一段时间以来,舆论对历史上很多舍己为人英雄行为的'质疑,都有这个套路的影子可知,值不值得的讨论,在逻辑上和价值观上,都是站不住脚的,背离了英雄精神。

B.原文只能表明把英雄行为和英雄精神视为珍宝是一个民族和国家维持稳定和发展的需要,无法推出只有维持稳定和不断发展的民族与国家才会真正把英雄行为和英雄精神视为珍宝这样的结论,原文是说'英雄的定义和价值上,东西方文明并没有评价上的矛盾,舍己为人是全人类社会所推崇的美德,几千年来从未变过

C.“'见义勇为还只是对英雄行为的机械学习理解错误。从文章倒数第二段当然,我们也需要强调,对英雄精神的学习并不能完全等同于对英雄行为的机械学习可知,我们可以分析出见义勇为并不能与英雄行为的机械学习等同。前提错误,结论自然错误。

故选D

4C

5B

6脊髓灰质炎减毒活疫苗能产生足够强的抗体,从而带来终身免疫;脊髓灰质炎减毒活疫苗更便宜;脊髓灰质炎减毒活疫苗更容易接种;脊髓灰质炎减毒活疫苗可以传递给未接种者,实现被动免疫。

【解析】

4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A.“它们产生抗体的原理与减活病毒疫苗进入人体产生抗体的原理不同理解错误,根据原文,索尔克的疫苗注射到人体内会像活病毒那样诱使免疫系统识别并做出反应,在血液中产生抗体,表明原理相同。

B.“活疫苗则可以模仿人感染的自然路径进入人体,更加安全分析错误,原文并没有直接比较两种疫苗使用时谁更安全,后面还指出减毒活疫苗在使用过程中其实存在间接危险。

D.强加因果,他们选用小鼠进行病毒继代移种法培养的原因是活疫苗研发中减毒过程的需要。

故选C

5

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能力。

B.“弊大于利曲解原文,原文并未体现弊大于利,而是为了说明科普罗夫斯基不遗余力地要赢得这场竞赛,率先研发出最好的活疫苗,从而详细介绍了其研制活疫苗的减毒过程。

故选B

6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信息的整合和对内容的理解、概括能力。

本题答题语境主要在第五段。

结合第五段用饮料或糖丸接种的活疫苗可以模仿人感染的自然路径,在消化道壁和血液里产生足够强的抗体,从而带来终身免疫可知,脊髓灰质炎减毒活疫苗能产生足够强的抗体,从而带来终身免疫;

结合第五段口服疫苗还更便宜可知,脊髓灰质炎减毒活疫苗更便宜;

结合第五段同时,也更容易接种,它不需要请受过专业训练的医护人员来注射可知,脊髓灰质炎减毒活疫苗更容易接种;

结合它还会存在于已接种者的粪便里,可以在卫生条件较差、水质不洁净的环境中传递给未接种者,在其中一些人体内也激起保护性的免疫应答,这就是所谓的被动免疫可知,脊髓灰质炎减毒活疫苗可以传递给未接种者,实现被动免疫。

7A

8推动情节发展。一次次强调什么都不吃,却一次次大饱口福,把吃得濒临破产。凸显人物形象。每一次简单情节的重复,都是在进一步刻画女人的丑陋形象,也进一步蓄积的焦虑心理。强化小说主旨。多次强化语言和行为的反差,讽刺人性中的贪婪虛伪的丑陋本性。

9首尾照应,揭示了开头几乎认不出她来的原因,突出人物变化之大。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故事结局出乎读者的预想;但女读者在一顿午餐中不停进食的行为又为结尾做了铺垫,让结局符合情理。在幽默中强化了小说的讽刺效果,暗示虚假和无耻换来的只是丑陋和肥胖。

【解析】

7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A.“插叙错,小说先从两人多年后在剧场偶遇写起,然后回忆起两人第一次午餐的情景,可见小说是采用倒叙的方式,而非插叙。

故选A

8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重要情节、语段的作用的能力。

小说这样描写,“'我午餐从来不吃什么东西。她说”“我向来只吃一道菜。我或许可以吃点鱼,不知他们有没有鲑鱼,结果点了今年的第一条鲑鱼;“'不,我向来只吃一道菜。她答道,'除非你有点鱼子酱,我是从不介意的。’”,结果点了根本消费不起的鱼子酱;“'我午餐从来不喝什么东西。她说”“除非有白葡萄酒”“我的医生只让我喝香槟,然后只能点了半瓶香槟;不,不,我午餐从不吃什么东西,只吃一丁点,决不多吃,我吃那点东西也不是为了别的,只是借此谈谈话。我恐怕吃不下任何东西了,除非他们有那种大芦笋。吃不到芦笋就离开巴黎我会很遗憾的”“'我一点都不饿,我的客人叹道,'但如果你坚持的话,我不介意吃点。’”,于是点了芦笋;你再也吃不下东西了。而我只是随便吃了一点,我还可以再品尝一只桃子,于是她又吃了本不该在这个季节上市的桃子。她不断的强调自己午餐只吃一道菜,但是又不断点餐,大饱口福,把吃得濒临破产这样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她点的东西都很昂贵,根本不顾忌的承受能力;她越是虚伪地说我向来只吃一道菜,越能够刻画其丑陋的形象;而则在她的点餐中越来越焦虑,我的心微微一沉。我知道我吃不起鱼子酱的,但我又不能直说”“我想我有点面色苍白了。我要了半瓶香槟酒”“我的心一沉。我知道价格贵得吓人”“我陷入恐慌,现在不是能剩下多少生活费,而是够不够付账”……。可见在她一次次表明自己午餐不吃东西,又一次次的点最贵的东西的过程中,她的丑陋和的焦虑都凸显出来,这样就刻画了人物形象。

她一次次强调她午餐只吃一道菜”“午餐从不吃什么东西,只吃一丁点,却一次次点最贵的东西,这样多次强化语言和行为的反差,讽刺人性中的贪婪虛伪的丑陋本性,凸显了小说的主旨。

9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结尾艺术效果的能力。

情节上,结尾说现在她的体重已达三百磅,呼应了小说开头我们再次见面时如果不是有人提及她的名字,我想我都认不出她了,突出人物变化之大。

本身的效果上,这样的结局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认识她,还请她吃过午餐,我们应该认识,结果再次见面却差点认不出她,这是意料之外;同时这个结局又在情理之中,因为上次请她吃午餐,她一次次点最贵的东西吃,吃了鲑鱼、鱼子酱、喝了香槟、吃了大芦笋、桃子,她在一顿午餐中不停进食,最终导致肥胖几乎是必然的,这样写又为结尾做了铺垫,让结局符合情理。

主题上,她最终吃成了一个三百磅的大胖子,外形更加丑陋,这样的形象有着漫画般的讽刺效果。同时通过这个结尾告诉我们,虚假和无耻换来的只是丑陋和肥胖,在幽默中强化了小说的讽刺效果。

10B

11D

12B

13.(1)守将前去征讨他,彭思永巡视按察区域正好来到(辰州),彭仕羲害怕了,派人前来迎接谢罪,停止了自己(作乱)的图谋。

2)过了一会儿丢失金钗的人来寻找,彭思永仔细考察他确实是失主,就还给了人家。

【解析】

10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内廷使者每年要到峨眉山祭祀,总是在成都停貿搜刮珍奇古玩,价值几百万元,都来自民间。思永缩减了其中的三分之一,内廷使者很不高兴地离开了,却不能有什么办法中伤他。

的宾语应是珍玩而非价直,故断在珍玩后;作下一句的主语,为谓语,数百万钱为宾语。排除AD

的状语,之间不可断开;是表转折的关联词语,引出下文,其前应当停顿。排除C

故选B

11

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

D.“宋代其级别在州、府之下错,宋代的级别高于”“

故选D

12

本题考查学生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

B.“联合同僚抗疏错误。文中彭思永只是率同列言之(彭思永带领同僚一起议论),但后来又独抗疏(独自上奏直言)。

故选B

13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

得分点:

1按部,巡视按察区域(巡视部属);适至,正好来到(辰州);遣使,派使前来;迎谢,迎接谢罪;,停止。

2须臾,一会儿;物色,寻找;,仔细考察;确实;,这人(失主);,就;,交给、还给了。

参考译文:

彭思永,字季长,江西庐陵人。考取进士后,做过海南知县、分宁知县,睦州通判。台州发大水毁坏了城池,很多人淹死了,思永被派去台州治水。他把死者全部安葬,还写文章祭奠。老百姓因为贫穷不能修房子的,彭思永派人替他们伐木帮助他们,几个月之后,公府和私人的房屋都修造好了,修筑的城墙比以前高了,而且像以前一样坚固。主管潮州、常州。入京升为侍御史,议论由宫内直接下旨(指不经过中书省)授官赏赐的弊端,认为不经过朝廷而由宫中进行授官不是盛世应该有的现象。宋仁宗认为他说的很正确。皇祐年间明堂祭祀的前一天,有传言说文武百官都要进官升职,思永上奏说不应该没有节制地给予恩赏,以使侥幸的人得利。当时张尧佐已身为显贵之官却还觊觎执掌大政的宰相之位,王守忠已得到皇上恩宠而还要求获得旄节。彭思永带领同僚一起议论,有人说:等诏令发出,(再上奏加以阻止)也不晚啊。思永说:在事情发生之前劝阻,结果可能只是获罪而已;诏令一旦发布,就不可劝止了。于是他独自上奏直言:陛下广泛布施不当的恩泽,哪里是为了天下孤寒之士啊。这不过是为张尧佐、王守忠才取悦众人罢了。外戚秉持朝政,宦官擅用权威,这不是社稷的福分啊。仁宗发怒,中丞郭劝、谏官吴奎为他求情,才因皇上普遍赐予恩泽转任司封员外郎,解除了侍御史的职务,后来又做湖北转运使。下溪蛮彭仕羲阴谋作乱,先送信辱骂辰州守将。守将前去征讨他,彭思永巡视按察区域正好来到(辰州),彭仕羲害怕了,派人前来迎接谢罪,停止了自己(作乱)的图谋。加封直史馆,担任益州路转运使。成都府官员偷盗官府钱财,付狱已经三年了,却仍在官府中进出自如。思永管理府事刚一日,就把案件处理好了。老百姓用楮券(纸币)买东西,把楮券藏在衣带里,小偷把尖锐的器具套在手指上,割破衣带迅速将楮券取走,很少有败露的。思永抓住一个人审问,将其同党全部处以黥刑,并发配作士兵。内廷使者每年要到峨眉山祭祀,总是在成都停留搜刮珍奇古玩,价值几百万元,都来自民间。思永缩减了其中的三分之一,内廷使者很不高兴地离开了,却不能有什么办法中伤他。不久担任户部副使,升天章阁待制、河北都转运使、瀛州知州。北方的习俗以桑麻作为产业,百姓们害怕征收赋税而不敢种植,一天天更加贫困。思永(到任后)才上奏改变了征收桑麻税的做法。不久,又调任江宁知府。治平年间,被召回京任为御史中丞。出京任黄州知州,改任太平州。熙宁三年在户部侍郎的职位上退休,去世,享年七十一岁。思永廉洁仁厚。在小时候,早上起来去学堂,在门外拾到一个金钗,就静静地坐在原地。过了一会儿丢失金钗的人来寻找,彭思永仔细考察他确实是失主,就还给了人家。那人以钱财来表示感谢,彭思永笑着说:假使我想要钱财,就会把金钗藏起来了。他初去参加科举考试,拿了几个镯子作为路费。一同参加科举考试的人来拜访他,思永就拿出镯子给众人赏玩,有个人把其中一个镯子藏在袖中,众人都为思永在互相之间寻找。思永说:镯子数量只有这几个罢了。客人离开时,要举手作揖,镯子从那人袖中掉在地上,大家都佩服他的度量。为母亲守丧时,家里十分贫穷,同乡赠送东西给他,他都一无所受。

14D

15菊花的物象特征与词人的形象特征相似,是词人内在品格的物化。菊花与春夏绽放的百花不同,在秋季绽放,不同于俗;词人醉酒簪花,倒戴冠帽,歌舞清欢,举止狂放,足见其放浪不羁,不拘于俗。菊花不畏严寒,凌霜而开,傲然独立;词人于风雨中横笛斜吹,白发暮年依然身健加餐、冷眼看世,是不畏坎坷、老而弥坚、坚韧不屈的人格体现。

【解析】

14

本题考查学生综合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D.“不愿再关心家国之事错误。身健在,且加餐这是从反面立言,表面上只愿身体长健,眼前快乐,实际上用这种形式来宣泄心中郁结的愤懑与不平,白发暮年依然身健加餐,是诗人老而弥坚、坚韧不屈的人格体现。

故选D

15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诗歌形象、理解作者思想情感的能力。

黄菊枝头生晓寒为景物描写,作者着意描写菊花深秋的清晨,黄菊枝头显露出了阵阵寒意,点明时间与节令,为重阳节后,突出黄菊在秋季晓寒时节独自绽放,不畏严寒,凌寒盛开;

醉里簪花倒著冠,这是诗人形象描写,酒醉里倒戴帽子、摘下菊花簪在头上,这是一个自乐自娱、放浪形骸、侮世慢俗的狂士形象,表达词人不同流俗的人格品质;

黄花白发相牵挽,付与时人冷眼看头上黄花映衬着斑斑白发,兀傲的作者就要以这副疏狂模样展示在世人面前,任他们冷眼相看。这里说的白发人牵换着黄花,明显地表示自己要有御霜之志,决不同流合污,而且特意要表现给世俗之人看,表现了作者历经坎坷而依然故我的高姿与意志。

本诗中的菊花作为典型的物象,与词人形象之间高度契合,是词人形象的象征,彰显了词人对世俗的侮慢,体现了词人挣脱世俗约束的高旷理想。

16.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如骤、豗、砯、壑、辙等,要理解字义去记忆。

17B

18C

19C

【解析】

17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

第一空,推陈出新:去掉旧事物的糟粕,取其精华,并使它向新的方向发展(多指继承文化遗产)。革故鼎新:去掉旧的,建立新的,多指改朝换代或重大变革。文中是说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的问题,所以选推陈出新。排除CD

第二空,不容置疑:不容许有什么怀疑,指真实可信。毋庸置疑:事实明显或理由充分,根本就没有怀疑的余地。文中是说传统文化的魅力没有怀疑的余地,所以选毋庸置疑。排除A

第三空,变幻莫测:变化多端,难以揣测。瞬息万变:形容极短的时间内变化快而多。文中强调时代变化很快而且很多,所以选瞬息万变

第四空,忧心忡忡:形容忧愁不安的样子。惶惶不安:内心惊慌恐惧,十分不安。文中强调的是传统文化受到西方文化的冲击而让人非常地担心,所以选忧心忡忡

故选B

18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语句复位的能力。

前文说到人们因传统文化受到西方文化的冲击而忧心忡忡,甚至对传统文化本身的生命力产生了怀疑,这里面强调的是传统文化的危机。所以为了突出强调,要以真正的危机为陈述对象,排除BD

整个文段都在强调表达方式对传承传统文化的重要性,没有否定文化本身的衰落,应用关联词并非……而是……”。排除A

故选C

19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划线句子有两处语病:

一、语序不当,甚至是表示递进的连词,而错误偏差程度更深一些,所以应是可能会有偏差,甚至出现错误,排除BD

二、不合逻辑,文艺工作者不能因噎废食,故步自封和前文是转折关系,而不是因果关系,故排除A

故选C

20围绕改为,或改为

光顾改为光临

惠赠改为敬赠

抽出时间删去或拨冗删去;

敬谢不敏改为深表感激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修改病句和语言表达得体的能力。

围绕……为主题属于病句中的句式杂糅,可改为……为主题围绕……的主题

光顾多用作商店或服务性行业欢迎顾客上门时讲的客套话,放在此处对象运用不当,不合语境,应改为光临

惠赠用于称对方对自己的赠送,这里应表达的是赠送给别人东西,应改为敬赠

拨冗指(对方)于繁忙中抽出时间,与材料中的抽出时间表达重复,所以应删掉拨冗抽出时间

敬谢不敏为恭敬地表示自己能力不足,不能够接受做某事,多作推辞做某事的婉辞,此处是想表示感谢,不是推辞,应改为深表感激

21.示例:整理纷乱的思绪,先驱散疑虑再重新上路;抚平心中的伤口,先擦干眼泪再重新上路;明确前进的方向,先汲取力量再重新上路。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变换句式的能力。

本题属于句式变换中整句和散句的变换,该语段各分句叙述变化较大,显得凌乱,我们可以把每句话的第一个动词放到前面,前半句都写成该语段中抚平心中的伤口这样的结构,后半句按照该语段中先汲取力量再重新上路……再重新上路的结构来调整句子。

【点睛】

整句就是组成整句的一对或一组句子,结构相同或相似,形式整齐,音韵和谐,节奏协调,气势贯通,适合于加强语势、强调语义,表达丰富的感情,能给读者以深刻、鲜明的印象。对偶句、排比句、反复句都属于整句。

22.略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材料作文的写作能力。

审题:

材料由孟子和荀子的名言构成,这两则名言都是对道德源起的论述。孟子认为道德源于本心,是先天固有的良知;而荀子认为道德源于社会制度对人欲望的约束协调,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种规范。明显孟子与荀子的观点是对立的,前者认为道德不需要后天培养,因为先天就具备;后者认为道德需在不断的规范和改善中提升。

通过读材料,我们可以明确,材料包含的话题就是。首先必须把握好每个概念的内涵及外延。即道德,可细化为勤奋上进、自强不息、勇敢顽强、轻财重义、尊老爱幼、爱家卫国等传统美德,遵守公共秩序、爱护公共财物、讲究互谅互让等社会公德,以及各行各业所应遵守的职业道德。写作时,我们不妨从入手,分析何为德,德有何作用,如何才能做一个有德之人等。从材料中,我们可以获得启示,德需要学习,需要用礼义约束,用法度规范等。通过不断地学习、约束,才会不断地提升和发展,让自己成为一个有德的社会主义新人。

如果想要使写作更有深度,也可以把结合起来,分析二者的关系。任何一个民族或国家都把人的道德看成是第一位的,当然也希望多出现有才之人。所以我们的一般认识是:有才能会令人羡慕,有道德会让人尊敬,德才兼备则会使人崇拜。再者,应将二者关系认识得尽可能全面。德是做人的根本,才是立身的依托;德是成事的基础,才是成事的保证;德才兼备就是人才,有德无才尚为好人,有才无德便是小人,无德无才谓之庸人或无赖。

给致力于立德的当代青年怎样的启示可知,学生在写作时,仍然需要把青年结合起来,突出立意对青年的重要性。

立意:

1.修身立德,志存高远。

2.修身立德,文明之始。

3.立人先立德。

4.德是才之始。

5.德才兼备方能成就高素质人才。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