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心静神悦福自来——《素书》悟读之【45】

 新用户97560OBk 2021-11-23

心静则神悦,神悦则福生。

《本德宗道章第四》悟读【11】

【原典】

病莫病于无常。

【译文】

人世间最恶劣的病,莫过于内心的不平静,反复无常。

【悟读】

成大事者,必有静气。

天地万物从道生精,由精生气,由气生神,从无到有,从有到无,生生不息,之所以永恒,是因各有其规律。如果强行打破,则会受到规律的惩罚;人也是如此,无视规律,无常生活,身体自有回应。

君子本德宗道,病莫病于无常。无常本是佛教中的术语,指的是世间一切都不能持久,此处是指一个人内心的不平静,反复无常。

世上只有一样东西,可以经受住生活的冲击,那便是一颗有静气的心。心静气和,精神自通透,心胸当阔远。

老子说,“致虚极,守静笃”。浮躁的社会,需要我们的心安静下来,养养静气,长长贵气,增增福气。

“每临大事有静气,不信今时无古贤”,清代状元翁同龢的对联,道出了古今圣贤皆为有静气之人,静气是一种人生气度,更是一种人生智慧。

内心安静,方能回归身心的灵明与通透;心静气和,方可直指精神天地的蓬勃与葱茏。于内心修篱种菊,心灵通透,淡泊宁静,不失为人生别样的丰盛。

一个人真正的生命觉醒,往往体现在三个方面。其一,悟出身体之珍贵,从此不再以身体作为代价以博取其他;其二,陪伴父母,必须及时。父母本是在世佛,何必千里求灵山;其三,了悟“不争不显不露”之大智,追寻心中那份静,不为面子,失去里子。

人生之修行,不是一味的苛责他人,而是修自己那颗焦虑不安且善于七十二变的心,使自己静下来。

真正的静,不是耳边无声,而是心中无争。苏轼的一生起起伏伏坑坑洼洼,无论外在际遇如何变幻,他始终可以做到“如如不动,随缘自在”

静心出佛性。有智之人,往往具有如下两个鲜明的特征。其一,有才而性缓;其二,有智而气和。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