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纪念国医大师程莘农百年诞辰,他让针灸走向世界

 齐烟九点0531 2021-11-23

程莘农是中国中医科学院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第六、七、八届全国政协委员,首届国医大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中医针灸”代表性传承人。在程莘农院士诞辰100周年之际,纪念这位著名针灸学家,回忆他一生为中医针灸事业奋斗的事迹。

推动针灸国际传播的实践者

1921年8月24日,程莘农出生于江苏淮阴的一个书香世家。他10岁时开始习读《黄帝内经》《难经》等中医经典。这一时期正是中医发展的低谷,“废止中医案”极大地挫伤了民众对中医的情感。然而,程莘农就在此时走上了中医之路。

1939年,一块写着“慕韩陆夫子授——程莘农先生医馆”的牌匾挂在了江苏淮阴的一家医馆中。陆慕韩是程莘农的老师,程莘农跟师3年就独立行医了,而且一举而名。程莘农根据陆慕韩《验舌辨证歌括》手稿整理出《养春草堂方案偶存》一书,并凭借此书在当地获称“小程先生”。

1955年,程莘农参加江苏省中医进修学校(南京中医药大学前身)举办的第一期中医进修班。由于成绩优异,半年后他就转为教员,并担任针灸教研组组长,负责南京及各区县100余名针灸医师的培训工作。当年的江苏省中医进修学校培养了一批新中国中医药事业的开拓者。

1956年冬天,程莘农携带针灸教研组研制的《经络循行与病候关系示意图》等成果,跟随领导向卫生部及首都中医界汇报,这次汇报对推动当时的中医工作起到了一定作用。

1957年,程莘农奉调北京中医学院(现北京中医药大学),担任针灸教研组组长兼北京中医学院东直门医院针灸科组长,负责组织教材、教具及各项制度建设,同时还参与《北京中医学院学报》(现为《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北京中医学院科学研究委员会等工作。这一时期,他在《中医杂志》发表了《难经概述》等文章,领衔编著了《简明针灸学》,主审《针灸学讲义》等。《中国针灸学概要》是程莘农参与编写的经典针灸读本,后来被翻译成英语。从1957年到1964年,这是程莘农事业发展的第一个黄金期。

接下来的一段艰苦岁月里,程莘农利用一切机会为普通百姓看病解难。“奇经八脉辨证”一直是程莘农临床诊病的特色之一。在学术上,程莘农把自己归为灵素派,发微于《难经》。他临证讲异病同治和同病异治,讲穴贵合宜,法当应变;他强调理、法、方、穴、术的统一。他常说的“以证为凭,以精为准,以适为度,以效为信”一直是我们临证克难的法宝;他对穴位功能的总结拓展了我们的临证思维。我们梳理他提出的治疗中风病的“通调四关法”等经验,每一次都有新的感悟。程莘农在长达70余年的临证生涯中,提出或主张的许多学术思想、观点、经验都丰富和发展了传统的针灸理论和技法。

“大医精诚”是唐代药王孙思邈留给后人的宝贵精神遗产,很多中医人都在用行动书写它,程莘农也践行了一生。每天早上6点就能看见程莘农给患者诊治疾病,寒来暑往,雨雪风霜,恪守不辍多年。1992年冬天,程莘农被一辆自行车撞断了股骨,手术后,医生要求他静养3个月。可是不到20天,他就拄着双拐开始上班了。直到有一天,他突然感到臀侧部有些发凉疼痛,仔细一看,发现固定股骨的钢条断了,一端穿破了皮肤,裸露在外面。是什么力量让程莘农带着如此的病痛坚持工作?我们能感受到的是他对中医的热爱和执着。

“针灸泰斗、传播环球”,是国医大师路志正2012年写给程莘农的。这八个字把我们又带到另一段故事中。20世纪70年代,随着中美关系的解冻,1971年美国记者詹姆斯·罗斯顿在《纽约时报》讲述他接受针灸治疗的故事,激发了外国民众对针灸的好奇心,促进了针灸的国际化发展。1976年,程莘农调入中国中医研究院(现中国中医科学院)针灸研究所从事针灸经络的研究工作,历任针灸研究所经络临床研究室主任、针灸教学研究室主任、针灸研究所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北京国际针灸培训中心副主任等职。

北京国际针灸培训中心是程莘农倾注感情最深、工作时间最长的地方。北京国际针灸培训中心的前身是“外国医生针灸学习班”。1974年,世界卫生组织西太区便向我国卫生部提出在北京、上海、南京开展针灸国际培训的计划。于是1975年4月第一期“外国医生针灸学习班”在中国中医研究院针灸研究所举办。此举开启了有组织有计划的针灸国际教育培训工作。1976年,程莘农调任该学习班副主任,主抓教学教务,当时最大的挑战是如何克服文化障碍和翻译困难,让外国人听明白。编制一部适合国际教学的针灸学教材成了当务之急。于是北京、上海、南京共同成立了编委会,由程莘农担任主编,其他教学排期和教务等也统一行动,每年由卫生部(后来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领导和协调召开一次联席会议。

关于最终出版的《中国针灸学》教材,据程莘农回忆,为了让这本书经得起推敲,当时要求大家把手稿钉在墙上让所有人挑毛病。后来《中国针灸学》中文版再版5次,英文版再版4次。除英文版外,该书还被翻译成德语、意大利语、法语、西班牙语、葡萄牙语等多种语言版本,还曾作为多个国家针灸考试的蓝本,为针灸的国际传播和提升全球针灸从业人员水平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每一期国际针灸培训班结业典礼上,程莘农都会给学员送“针灸传扬”书法作品,这个环节持续了29年!如今“针灸传扬”这四个娟秀的大字已经飘扬到了全球100多个国家。在推动针灸国际传播与发展的征途上,程莘农孜孜不倦,无怨无悔。

程莘农一生为了中医的发展而奔走。作为第六、七、八届全国政协委员,他为中医发展呼吁,其提案对促进中医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我们需秉承程莘农院士甘为孺子牛、默默耕耘、不畏困难、开辟新天地的精神,为传承创新发展好中医药不断努力奋斗。

延伸阅读:国医大师程莘农的养生之道——豁达生活、认真吃饭

程莘农教授的养生之道,总结起来就“八个字”,即豁达生活、认真吃饭。在生活上,也很简单,一床一桌一电视、两椅两窗两字画、三面书墙三把针,这就是全部了。

《素问·藏气法时论》中有“毒药攻邪,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

平素饮食不要过于单一,不要过于偏好,要五谷、五果、五畜、五菜,多种食物,混而食之,这样才能营养均衡,补精益气,为脾胃提供充足的能量来源。在日常饮食中,程莘农教授没有特别嗜好或忌吃的食物,日常餐桌上的蔬菜、肉食,程莘农教授都悉数接纳,这正符合中医饮食调养中“合五味”的原则,即食不可偏,杂合而食。

“合五味”并不是简单的五味杂食。《素问·五脏生成篇》中有“故心欲苦,肺欲辛,肝欲酸,脾欲甘,肾欲咸,此五味之所合也”,意思是说,五脏之中,心需要苦味食物来滋养,肺需要辛味食物来滋养,肝需要酸味食物来滋养,脾需要甘味食物来滋养,肾需要咸味食物来滋养,这是由于苦、辛、酸、甘、咸五味分别与心、肺、肝、脾、肾五脏彼此相宜的缘故。而要想做到五味与五脏相宜,还需要考虑五脏的虚实、五行生克补泻以及时令节气的变化等诸多因素。清,对应着油腻;淡,对应着咸和重,过食油腻或口味过咸过重,都会损伤脾胃。

程莘农教授的口味素为清淡,老年后更不喜欢肥甘厚味之品,日常以粗茶淡饭为主。此外,程莘农教授非常注重情志的“清淡”。中医重视七情致病这类内因,在情志上,清与淡分别代表着清心寡欲和淡泊名利,换句话说就是欲望不要太多,挫折不要看得过重,正所谓“心清水现月,意定天无云”,养心为重。

脾胃容易被寒气、湿气所伤,因此,常吃暖食可温暖脾胃,增强其消化、吸收食物的能力。

所谓暖食,即热不灼唇、冷不冰齿。在日常饮食中,程莘农教授从不吃生冷食物(不仅包括大家所熟悉的冰淇淋、冰棍,还包括未煮熟的食物、凉拌的菜肴和寒凉食物)。此外,程莘农教授还喜欢喝热茶,甚至夏季消暑解渴,也是以“热”制“热”。养成饮食规律固然重要,但没有食欲时,勉强进食,或过分强食,会使脾胃受伤。

我们要分清楚到底是哪里饿,眼睛饿了看一看,舌头饿了舔一舔,肚子饿了,才是人最基本的需求。而现实生活中,吃饭这件再普通不过的事情却被赋予了越来越多的内容。仔细想一想,我们现在有哪一顿饭是真正为了肚子而去吃的呢?不是眼睛饿了就是舌头饿了,聚会、应酬、商务会谈、工作餐等接连不断。正确的做法是吃下一餐时,摸摸自己的肚子,问问它:你真的饿了吗?

在工作忙、用脑过度时,两餐之间有时会感觉到有些饿,这时可吃一两块豆腐干或小点心,垫一垫。注意了,不是大吃一顿,而是垫一垫,强调的还是以三餐为主餐,加餐只是垫餐,既然胃发出了要进食的信号,就吃一点,不能对此不闻不问,不能因为规矩、场合,甚至某些精神因素(比如减肥)的影响而拒绝回应身体的要求,这正符合中医饮食调节中的“食饮有节”的原则。

我们经常忽视自己吃饭时的心境,是专心于食物,还是忙乱于其他。用心去体会,简单的食物也会带给你美味、营养和享受,也许这正是食物要告诉你的,食物也有性格,需要你用心来倾听,也需要你用心来搭配。在用餐过程中需要注意“食不言”,即吃饭专心、心平气和,脾胃才能不受过怒、过喜、过思、过悲、过恐的负面情绪影响,而专心发挥它消化食物、运化精微、化生气血的作用。

有句俗语说的好,“欲得小儿安,需得三分饥与寒”,其实成人也是一样,太饱伤胃,太饥伤脾,吃饭以七分饱为宜,不仅为了体型的美,更为了健康。在进餐时虽然对各种食物都不挑剔,但每类食物都适量而止,绝不多吃,每餐只吃七分饱。如果一不小心吃多了,就按摩腹部,以促进运化。

腹部按摩能保健养生,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有记载。我国唐代名医百岁老人孙思邈也曾经写道:“腹宜常摩,可祛百病。”摩腹可使胃肠等脏器的分泌功能增强,从而加强对食物的消化、吸收和排泄,明显改善大(小)肠的蠕动功能,防止和消除便秘。睡觉前按揉腹部,有利于人体保持精神愉悦,有助于入睡,防止失眠。对于患有动脉硬化、高血压、脑血管疾病的患者,按揉腹部能平熄肝火,促进血脉流通。

除了吃什么、怎么吃、什么时候吃、吃到什么程度外,在饮食养生中还强调要注意节气的规律。在不同的节气,应注重不同的饮食养生原则和饮食搭配方法,如“春生”之时多甜少酸,以呵护肝气;“夏长”之时多进粥汤,以清凉解暑、呵护脾胃;“秋收”之时多食酸味果蔬,以收敛肺气、养阴润肺;“冬藏”之时少食生冷,以养藏阳气等。

像陀螺般的作息规律,程莘农教授几十年如一日地坚持着。所有长寿老人的生活习惯没有一样的,有人吃素,有人吃肉,最重要的就是不轻易改变这些已经形成的习惯。鉴于以上原则,程莘农教授的一日三餐很简单。早餐通常是一碗白薯粥、萝卜丝咸菜1碟,或是喝杯牛奶、豆浆,外加两块点心;午餐少不了炒青菜、鸡蛋羹,米饭1小碗,有时以芋头、山药作为主食;晚餐主要是稀饭或白菜汤饭,做法是用白菜做成菜汤,再加入米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