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义县奉国寺辽代艺术“三绝”之木构篇

 安东老王 2021-11-23

  上篇游记《到义县大佛寺去看一看吧》的结尾,福成提到说,“奉国寺值得一看。奉国寺有艺术“三绝”,我们当世代守望。”

  1930年代,建筑学家梁思成和林徽因两位先生考察五台山佛光寺,发现中国古老的唐代建筑。梁先生评价其东大殿道:“除殿本身为唐代木构外,殿内尚有唐塑佛菩萨像数十尊,梁下有唐代题名墨迹,栱眼壁有唐代壁画。此四者一已称绝,而四艺集于一殿,诚我国第一国宝也。

  佛光寺东大殿绝无仅有地集唐代木结构建筑、佛像雕塑、题记、壁画于一殿,故称唐代“艺术四绝”。

  沿用梁思成先生评佛光寺东大殿之说,来看辽宁锦州之义县奉国寺,称其有辽代艺术“三绝”,是恰当的。这三绝是:辽代大木构(建筑)、辽代雕塑(佛造像)、辽代彩绘及历代壁画。下面是奉国寺大雄殿的外观形象:

  奉国寺大雄殿木构建筑,千年仍平直挺健,是我国建筑史一项极为光辉的成就(文物专家杜仙州语)。大殿九间是佛教建筑顶了天的极限,奉国寺七佛殿九间,全国古刹千百座,奉国寺大雄殿是穷极伟丽的(古建筑史学家曹汛语)主持过奉国寺维修工程的国家文物局古建筑专家杨烈评价奉国寺大雄殿为“中国古代辽(宋)以前保存至今最为宏大和最为完整的单檐四阿顶木构建筑,建筑规模是中国第一大雄宝殿。”

  这一我国古代佛教寺院最大的大雄宝殿,面阔九间(通长五十五米),进深五间(通宽三十三米),高二十四米,是中国古代木构建筑遗存最大者。它较五台山佛光寺东大殿的规模还要大,只是建筑年代晚了三百多年。应该说,奉国寺大雄殿是辽代佛教建筑的最高成就,代表了十一世纪中国建筑的最高水平。

  上图为五台佛光寺东大殿,面阔七间,进深四间,单檐庑殿顶。公元857年即唐代大中十一年建。

  辽、宋都是唐代木构艺术的承继者。奉国寺大雄殿继承了唐代的建筑艺术,与佛光寺东大殿一样,同为单檐庑殿顶。

  现在的奉国寺东大殿的屋顶,是经过历代维修过的,它的鸱吻是当代所施仿唐构件。虽无资料说明,但福成推测,它的庑殿顶式并无改变。

  承继盛唐建筑的证据,我们可以看一下它的斗拱。大雄殿的斗拱虽稍逊于佛光寺东大殿,但较后世的木作,也堪称雄大,出檐深远。

  上图为佛光寺东大殿一角斗拱及出檐。其七铺作斗拱纵横恣肆,威压四方。下图系奉国寺大雄殿的斗拱及出檐。其补间仅施承重铺作一项。采用的是皇家的格局,七铺作,双昂。

大雄殿的内部斗拱,可清楚看见辽代木构艺术之精彩华章。


  奉国寺大雄殿没有设天花板。它的梁架结构却极繁复。与佛光寺东大殿一样,大殿构架由屋深柱网、铺作层和屋顶梁架三部分叠加而成。大雄殿的梁架默默无语,却让福成望之感动不已。

  在暗淡的光线下,李建春大哥体察我的手机拍图受限,专门用他的单反拍了不少梁架照片,这些图片作为资料,可资欣赏:

  

  大雄殿内部的构架极复杂,看得福成目惊口呆。上图是东侧庑殿推山,多达十几条檩子的推山,是按怎样的计算公式推导出来的呢?设想一下,稍有差异,大殿别说立之千年,建时即倾了。

以上是我拍的。以下为建春大哥拍的:

中国的木构建筑,有五千年以上的传承。这在河姆渡文化遗址和良渚文化遗址中都有例证。历史上的木构主要特征是榫卯结构。那时候没有铁钉,木构件之间的连接全靠榫卯。这种五千年传承之木构建筑艺术,从另一侧面展示与表现了中华文明的博大与绚灿。

元至正二十七年(1290),武平(今宁城)发生强烈地震,地震波及奉国寺,周边房屋均坍塌,而奉国寺殿宇仍巍然屹立。千年不倒的奉国寺大雄殿,正是由它的榫卯结构支撑起的历史之辉煌。

柱乃承重之构件,高大的原木,雄壮得令人起敬。

圆柱旁后世加上了方柱,以助承重之需

柱础。石柱础所雕图案为牡丹、莲花等。

这是紧临佛坛的一排木柱下接地面,上撑大梁

圆柱松木的纹理

  王贵祥先生在《奉国寺大殿与辽、宋、金时期殿阁用材分析》一文的结语中说,创建千年的辽宁义县奉国寺大殿,以其九开间的高等级殿堂规格,辽、宋时期之一等材材分规格,且具有七铺作双杪双下昂的高规格做法和极为规整的平面、立面与剖面设计,从而毫无疑问地被视作中古时期高等级木构殿阁最重要的经典实例。

  哦,奉国寺大雄殿,辽代建筑艺术之一绝,其令我辈仰目。

  (本篇部分图片为李建春、李建凌两位兄长摄影)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