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丰富的水能资源:黄河水能资源蕴藏量在我国河流中居第三位。 (1)落差大:经过我国地势的三大阶梯,特别在阶梯交界处,落差大。 (2)分布:阶梯的交界附近。主要集中在黄河的上游和中游地区。 (3)主要的水电站:上游的青海龙羊峡、李家峡、甘肃的刘家峡、宁夏青铜峡;中游的河南三门峡、小浪底。 2. 塑造了平原:宁夏平原、河套平原和华北平原。 3. 提供丰富的灌溉水源:塞外江南—宁夏平原、河套平原和华北平原重要的引用水源。 1. 黄河的洪水:有历史记载的2千多年中,黄河下游发生决口泛滥1500多次,重要改道26次。有文字记载的黄河下游河道,大体经河北,由今子牙河道至天津附近入海,称为“禹河故道”。公元前602年黄河第一次大改道起至公元1855年改走现行河道,其间1128年前,河走现行河道以北,由天津、利津等地入海;以后走现行河道以南,夺淮入海,灾害波及海河、淮河和长江下游约25万平方千米的地区。每次决口泛滥都造成惨重损失。1933年下游决口54处,受灾面积1.1万多平方千米,受灾人口达360多万人。1938年国民党政府扒开郑州以北花园口黄河大堤,淹死89万人,造成著名的黄泛区。 (1)原因 ①气候:大量流经温带季风气候区,降水的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大。 ②植被和地上河:黄土高原地区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加剧,河流含沙量剧增,造成下游平原地区河床抬高,加上人工筑堤,形成典型的“地上河”。 ③人类大量占用滩地、分洪区、泄洪区,造成汛期黄河干流水位高。 ④人为破坏黄河大堤,造成的人为溃堤。(南宋为抵御金兵南下,东京守将杜充在滑州人为决开黄河堤防,造成黄河夺淮入黄河)。 (2)措施 ①上游:合理放牧,恢复林草植被,改善生态环境;修建水库,调蓄洪水。 ②中游:开展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植树种草,退耕还林还草,打坝淤地,保持水土。修建水库,调节洪水和调水冲沙。 调水调沙就是借助自然的力量,依靠大型水库的人工调节,由小浪底水库“制造”一个含沙量小于20千克每立方米、流量约在2600立方米每秒的洪峰(每年的汛前,选择在6月19日至7月初进行调水冲沙,降低库容可为防汛做准备),持续10天以上通过花园口水文站,创造一种能够冲刷下游河床泥沙的“人造洪峰”,输沙入海。 ③下游:加固加高黄河大堤,疏浚河道;建立蓄洪区和分洪区;历史上束水治沙。 【注意】黄河下游开挖入海新河道不可取。 a:如果开挖新的入海河道,河泥沙含量很大,过一些年又会出现一条新的地上河。 b:原地上河沿岸有大量的人口和城市,如果重新挖新河道,会造成该地区的经济受到很大的影响。 2. 黄河下游断流 (1)概况:断流始于1972年,在1972~1996年的25年间,有19年出现河干断流,平均4年3次断流。1987年后几乎连年出现断流,其断流时间不断提前,断流范围不断扩大,断流频次、历时不断增加。1995年,地处河口段的利津水文站,断流历时长达122天,断流河长上延至河南开封市以下的陈桥村附近,长度达683km,占黄河下游(花园口以下)河道长度的80%以上。1996年,地处济南市郊的泺口水文站于2月14日就开始断流;利津水文站该年先后断流7次,历时达136天。1997年,断流达226天,为历时最长的断流。从2000年开始,随着小浪底枢纽一期工程竣工开始发挥调蓄工作,黄河断流现象停止。 (2)影响
(3)原因 ①大量流经干旱、半干旱区域,降水少,蒸发量大。如兰州段至河口段,流量呈减少趋势。原因如下:
②降水季节分配不均匀,年际变化大。 ③下游地区为地上河,几乎无河流和地下水补给。 ④植被破坏,涵养水源能力弱,枯水期干流水量小。 ⑤黄河中上游地区人口和城市众多,工农业用水量大。 ⑥水资源利用不合理,浪费和污染严重。 【注】①②③为自然原因,④⑤⑥为人为原因。 (4)治理措施
3. 黄河凌汛 (1)概念:凌汛也成为冰排,是冰凌阻水而形成的河流涨水。冰凌有时候聚集成冰塞或冰坝,造成水位太高,最终漫滩或决堤,成为凌洪。谭老师地理工作室综合整理 (2)时间:秋末冬初的封河期和冬末春初的开河期。 (3)条件
(4)分布:主要集中在黄河上游的宁夏段和河套段;黄河下游的山东段。 (5)治理措施
1. (2016 · 天津)黄河入海量1951年大约为500亿立方米,2010年大约为140亿立方米,总体呈下降趋势。据材料回答下列小题。 (1)导致黄河入海水量变化的最主要原因是( ) A. 上游水电站增多 B. 中游水土流失加剧 C. 下游降水量减少 D. 流域内用水量增多 (2)黄河入海水量减少带来的主要影响是( ) A. 三角洲土壤盐渍化减轻 B. 三角洲扩展速度减慢 C. 入海口河水含沙量增加 D. 河口地区的气候变干 【答案】 1. D 2. B 【解析】 (1)根据材料,黄河入海水量1951年大约为500亿立方米,2010年大约为140亿立方米,总体呈下降趋势,说明随着时间推移,黄河中上游来水在减少,流域内用水量不断增多,是导致黄河入海水量呈下降趋势的最主要原因。故选D。 (2)黄河入海水量减少,带来的泥沙也减少,三角洲扩展速度减慢,海水倒灌严重,三角洲土壤盐渍化加重。故选B。 2. 下图为黄河源头年径流量月平均值统计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1972~2013年间,黄河源头两次汛期的主要补给类型依次是( ) A. 积雪融水、大气降水 B. 冰川融水、湖泊水 C. 大气降水、地下水 D. 积雪融水、冰川融水 (2)导致1972~2013年与1919~1971年黄河源头径流量差异的主要原因是( ) A. 降水增加 B. 冰川融水增多 C. 蒸发增强 D. 含沙量增大 (3)针对黄河源头径流量的变化趋势,应( ) A. 恢复源头植被 B. 增加人工降水 C. 减少灌溉农业面积 D. 修建水库 【答案】 1. D 2. C 3. A 【解析】 (1)据图分析,黄河源头第1个汛期出现在3月,此时是春季,去年的积雪在次年春季融化补给河流,因此第1个汛期应为积雪融水补给;第2个汛期出现在8~9月,此时是夏季,气温高,高山冰川融化补给河流水,因此第2个汛期应为冰川融水补给,D正确。黄河源头位于青藏高原,大气降水少,湖泊水补给比较稳定,季节变化小。ABC错误,故选D。 (2)整体而言,1972~2013年黄河源头净流量小于1919~1971年,降水增加和冰川融水增加均会造成净流量增加,与图示趋势不相符;含沙量不会影响河流径流量,ABD错误。1919~1971年和1972~2013年相比,全球气候有变暖趋势,气温升高导致水体蒸发增强,河流径流量减少,C正确。故选C。 (3)恢复源头植被可以涵养水源,A正确;增加人工降水不宜长期进行,B错误;黄河源头灌溉农业面积较少,对径流量影响不大, C错误;水库只能调节径流量的季节变化,不能影响年径流量,D错误。故选A。 ![]() (1)概括河龙区间的水沙特征。 (2)分析1956—2015年河龙区间输沙量变化的原因 (3)一年中河龙区间上游来沙沙粒直径以冬季最大,试推测其原因。 【答案】 (1)河龙区间产流量较小,产沙量大;上方来水量和来沙量、支流汇入量和支流泥沙汇入量、区段出水量和输出沙量均呈减少趋势;吴-龙区段的支流径流和泥沙汇入量大于头-吴区段。(其他答案合理可酌情给分) (2)受上方来水量减少、水库拦沙和植被改善等因素的影响,上方来沙量减少;随着河龙区间水土保持工作的实施,支流泥沙汇入量显著减少,从而导致河龙区间年输沙量呈减少趋势。(其他答案合理可酌情给分) (3)冬季时,河龙区间上游河段存在凌汛现象;凌汛发生时,河流和水库水位升高,为防止浮冰危及水库安全,水库放水冲冰,河流冲刷能力强,泥沙粒径较大。 【解析】 本题以河龙区间不同时期各区段径流情况和输沙量情况统计图为情景,考查河流的水文特征等知识。 (1)河龙区间“产流量不足全流域的14%,但产沙量却占到60%以上,水土流失严重,是黄河泥沙的主要来源区”可知,河龙区间产流量较小,产沙量大。由图乙、丙可得出上方来水量和来沙量、支流汇入量和支流泥沙汇入量、区段出水量和输出沙量均呈减少趋势,且吴-龙区段的支流径流和泥沙汇入量大于头-吴区段。 (2)输沙量的变化主要受气候和人类活动共同影响,气候对输沙量的影响,主要表现在降水,在一定时间尺度上,降水变化不大,主要受人类活动的影响输沙量的减少,人类活动表现有植被、梯田、淤地坝等水土保持工作的实施,支流泥沙汇入量显著减少,从而导致河龙区间年输沙量呈减少趋势。河龙区间减沙因素主要还有水库泥沙淤积以及饮水减沙,使得上方来沙量减少。 (3)河龙区间上游来沙沙粒直径冬季较大,说明河流的冲刷能力变强,由于上游地区在冬季会发生凌汛,导致河流、水库水位上涨,为保证水库安全,水库放水冲沙,河流冲刷能力强,粒径变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