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关于对未来的一些思考和规划

 胶泥 2021-11-23

昨晚开始小雨下个不停,直到现在。半夜里醒来恍惚间听到雨滴落在水泥地面,和窗外的枝叶上,此起彼伏轻微的滴答声仿佛是一曲优美的安神曲,心中特别的安宁,后面又几次从梦中回过神来直到天亮和上午,贪恋这份感觉于是打开音响,静静的躺在床上听着。窗外湿润的绿意似乎穿透了玻璃弥漫着整间卧室,钻进了被窝。

住到这个距离成都一百多公里的小县城是从去年10月下旬开始的——猝不及防,2018已经是去年了,有点莫名的异样。70多平米的小套二,一次性交了一年的房租,停下来大量的读书学习。再然后,计划买一辆摩托,真正的旅居几年,具体时间不定,但至少应该不会低于两年。

国外生活了几年,当下却只喜欢在国内待着,也许过几年没准对国外重拾兴趣了还是会考虑出国走走。

为什么会打算选择摩旅呢?对我来说,一个人的长途旅行或许摩托最适合,至于是不是这样,我愿意去尝试。它和汽车相比更贴近自然,不会将自然风雨隔绝在车窗之外,不会让我只是行走于天地间的过客;而和自行车相比又解放了人力,稍稍利用一些机械的力量让身体更完美的贴合灵魂。再者对一个人来说,摩托的物品装载量已然足够,加上摩托各方面成本更低,通过性更强,实在是近乎完美。

明天和意外哪个先来临,是概率问题,也是哲学问题。我还做不到把每一天都当成生命的最后一天,但起码可以将每一年当成生命的最后一年。

对于心心念的民宿,在我心中始终没有预设明确的目标,依然看缘分,缘分到了那一刻,会有一个声音突然响在心中,就是这里了。然后张开怀抱,又或者终我一生都没有这样的缘分,随心就好。但说起来至少不会打无准备之仗,有几个深思熟虑后的假设:不会选择在城市中,而是不太远离城市的山水自然,要有山有水,最好有可以直接饮用的山泉,因为我还想自己酿酒磨豆腐呢;可以通过购买和改造老房子,也可以找一块山地新建。通过长时间的成长体验和几个月的了解学习,对于房子本身也已经有了一些构想。另外,需要与未来的老年生活结合,不仅仅是自己,还有一些志同道合的好朋友。

但在此之前,我想走遍祖国的山川江河,体会各个地方的风土人情,去融入。

我期待去那些地方,东南西北,体验零下几十度的严寒和冬捕的新奇,呼吸湛蓝无一丝云朵的天空下瓜果飘香,看着野象在树下慢悠悠的踱步,品尝出海捕鱼的五味杂陈。所有的这些都将不是一个游客匆匆而过,而更多的从一个生活在这里的人,去看待那些丰富的色彩。

似乎我的天性如此,也似乎这是整个人类的天性,我不喜欢长久的待在一个地方——说起来最早的人类就是过着逐水草而居游猎的生活。从初中住校开始,几年换一个城市。生活过那么多城市最后选择了成都买房结婚定居,又经历了很多很多事情,虽然成都依然是最喜欢的城市,我的家在这里,大多数最好的朋友也在这里,可成都却好像无法安放我始终躁动好奇的灵魂。我需要山川大海广阔的天空,自由自在的飞翔。

抗拒人类社会中很多教化规则的约束,并且敢于反叛。说起来,中国的儒道释三家,我最有好感最觉亲近的还是道家,并且持续的追求天人合一境界,那种可望不可及的。只是,对于读过大量书的知识分子,却绝不会皈依任何世俗意义上的宗教。高晓松说过一句话,宗教是平民的哲学,哲学是知识分子的宗教。

人活于世,从生下来我们便被赋予了各种各样的人设,主动的,被动的,无意识的。不可否认人设对于流量明星来说非常重要,积极向上的人设可以给明星们带来巨大的红利,但从另外的角度来看,维持人设是一件非常“艰难”的事。所谓艰难,不仅仅需要遵从固定的行为模式,并且往往很多时候是违背自己天性和人性的,维持人设意味着你的自由被极大束缚,这个不能做,那个必须做。艰难还在于,维持人设需要漫长的过程和极大的代价,而人设的崩塌却很可能一蹴而就,瞬间而废掉。

人设即标签。对我自己来说,不想给自己任何人设,不想贴任何标签。有时候是一个走在漫漫路上的行者,孤独的旅人,而有时候是一个不参与社交的隐居者,一个专心做学问的人,丰富多彩。如果硬要给自己一个标签,那或许用率性而为更符合一些。

人性在受到极大的压迫或者释放这样两种截然不同的情况下,都会呈现出相对纯粹的自我,或者说不愿意伪装的自我,这样的自我在两个不同的极端引导了不同的人之天性。而身处两种极端之间则会在群体范围内如万花筒般。顺道说句,这也是我诟病《流浪地球》影片最核心的地方,姑且不谈影片里那么多让人观影体验不舒服的bug。

每个人生下来都是一张白纸,所有的人生观价值观都是在所处的时代长期教化而形成,无论主动还是被动尤其很多时候是无意识的。都是对的,所以才会坚守。比如我无法做到像父辈及以上那样为了家人鞠躬尽瘁,唯独不为自己。可是我理解那样的观念、行为方式,和充分的尊重。

孤独是思想的流浪者。孤独尤其是享受孤独的人本身就是一座巨大的矿藏,孤独的人更加圆融。距离会产生孤独,但拥挤会让人与人之间丧失敬意。相比之下,作为一个内向人格的人,独处的时候让我更加觉得舒适,获得能量。远离江湖纷争又或者说进入了另一个江湖,一个平行的世界,两个世界彼此透明。孤独将作为一种常态,伴随着我的生活,也因此分外的珍惜友情,珍惜和朋友们相处的时光,

独处久了,孤独便成了生活或者生命的常态。对于本能、情感、审美、哲学四个方面,每个人究其一生所必须面对、经历,和要分配自己时间的几个维度,对于一个孤独者来说,本能、情感占据的比例会越来越低,而审美,尤其是哲学的比例相应越来越高。就公德私德而言,也会逐渐的由中国人传统和固有的重私德轻公德逐渐的向天平另一端改变。变得愈加理性,依然会冲动却离开了曾经的位置,依然会珍惜却在近与远的距离间更游刃有余。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是否会有一天,我们就这样的回归了。

当本能的需求所需花费的时间变得很少,情感的波浪线愈加平稳,对美的探索,对人和世界的本源,会更加的好奇和渴望。我想,这样的趋势在人类世界的演化中势不可挡,我们曾经在乎的很多事物将变得无足轻重,而另外一些我们忽略的存在却如翻转的冰山,一个庞然大物扑面而来,无论是作为个人还是集体,都渺小如蝼蚁。

而这种从内心深处发出的思潮会让我们以后的社会变得与当下截然不同。比如时下话题火爆的养老,集体养老相比家庭养老必将逐渐占了上风。任何一种价值观的固化沉淀至少需要三代人的成长,而我们,已经是第二甚至第三代了。

突然又觉得仿佛科学和艺术的关系,在人类历史中总是此消彼长。科学是人类由内而外的改变,改变着外在的世界,而艺术却是我们由外而内的提炼,反哺我们内心的成长。归根到底,无论身处何时,何方,我们与外在世界的联系如此紧密,以至于我们身不由己,无法停止。于是在某一刻,到达一个极点之后,我们呼唤灵魂回归,如此的渴望天边的灯塔,重新焕发生机。我不相信生命的轮回,却无法不坚信科学和艺术的轮回恒久弥新。

最简单的即是最智慧的。这点从道教和佛教里的哲学部分都可以得以一窥。道家思想中,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佛教教义中最终极的是虚无,所有具象的肉身和看得见看不见的一切,都是包裹在虚无之外的毫无所用的外衣。一个生命的消亡接着另一个生命的诞生,一次次无穷尽的轮回,直到虚无之外所有的外衣尽数剥离。而我们对于地球来说,都只是一个个接受了善意的过客,却非主人。

对我们人生的指导意义同样非凡。我们说,小时候快乐很简单;长大后简单很快乐。如果从佛教的观点来看,一次轮回是一个基本单位,那么每一个生命由看似无数的分秒构建,每一个分秒同样是一次轮回,接受因缘的桎梏。我们在这样的轮回中投入了全部生命力去绽放,犹如昙花,流星,却又一沙一世界,好像漫长辽阔的无以复加,让人心生绝望。

只是,人的成长和社会文明的演化都是不可逆的,唯一有可逆可能的只剩下人类的精神文明,和具象下的行为模式。

一切你所获得的,渴求的,无论是知识还是物质,归根究底只是对自己的误解,仿佛给自己的内视之眼带上了一层厚厚的有色眼镜,却不自知,以为这就是我们真实的模样,以为活在一个真实的世界里。可是,阻挡你发现真实自己的,看得见看不见的,始终存在。当你没意识到时,让人失望,而当你意识到了,又很可能会失望到绝望。

阻止我们实现梦想的,是我们自己的贪婪。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