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是我国文学史上一颗让人无法忽视的璀璨明珠,它的由来你可曾知道呢? 词本是一种配合乐谱组织文字的歌诗,所以在早期被称为“曲子词”,简称“曲”、“曲子”。因为是“应歌”之作,故有“倚声填词”之称。 词萌芽于隋代及唐初,唐末五代逐渐盛行,到了宋代便进入成熟、繁荣期。 唐、五代至北宋前期,词的字句不多,多称为令词(小令)。直至北宋后期,出现了篇幅较长,字句较繁的词,称为慢词(长调)。 在经历了衍生与发展后,宋词真正进入繁荣发展的新时代。 你能感受临江独立时,高歌的“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或在明月深处,朗吟“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或在酒醒梦破时,轻诉“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热爱诗词的你,有多了解我们的“词文化”呢? 快来看看小编说的这些知识都在不在你的“储备库”~ 词牌名 规定词的格式 我们都知道,词人填词都是根据词牌的格式来填。 词牌有很多,风景、人物、行为都可以作为词牌。 但是你知道吗,这些耳熟能详的词牌名背后,大多都藏着一段唯美的故事…… 浣溪沙 传说西施在溪边浣纱之时,倒影透过绿水照到河底,把鱼儿都看痴了,忘记了游水,这就是“浣溪沙”的名字的由来。 纳兰性德以“浣溪沙”为题作词,她说:雨歇梧桐泪乍收,遣怀翻自忆从头。 在任何时候,雨带给我们的都是愁思。忆曾经,桃花还在,人却不是旧识,苍藓留足迹,月如钩。生老病死,是每个人都会经历的,人与人不管相聚多久,结果依旧是别离。人生便是如此。 念奴娇 念奴善歌唱,玄宗为其填词作曲,念奴唱出,声音婉转,龙颜大悦,御赐曲名“念奴娇”。 诗人填写的“念奴娇”有许多,但最出名的,还是苏轼的那首: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江水东流,淘尽千古人物。英雄即使逝去,但他们的故事却不老,击打岩石卷起的浪花,不正是英雄的咆哮吗?本色英雄,名士风流。即使繁华落尽,但精神永存,铁甲还在。 雨霖铃 史书上说,玄宗在赐死爱妃杨玉环后,有一次雨夜出行,雨声伴着马铃声传进玄宗的耳朵,他感到非常凄惨,想起了爱妃,唐玄宗脱口而出“雨淋铃”三字,后让人取谐音,作曲“雨霖铃”。 说起“雨霖铃”,就不得不提柳永: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生活原本就是这样,孤独,才是一个人最终的归宿。孤独和爱是相互依靠的,表面上看他们相互对立,但实际上他们有着很大的联系。孤独是爱寻求接受而不可得,而爱是对他人孤独的发现和抚慰。 词韵律 早在黄帝时代,人们狩猎时的歌谣就已可见韵律的雏形。 “断竹续竹,飞土逐肉”——《吴越春秋》 收尾的“竹”字与“肉”字都属于入声字,是押韵的。可见,在“格律”还没有形成的五千年前,初民们已经开始自觉不自觉地押韵和运用节奏了。 这种节奏可以把涣散的声音组成一个整体,使人读前一句时预想到后一句;读后一句时回味到前一句,造成一种回环往复的审美效果,也加强了诗歌的感染力和表达效果。 古代诗词对于用韵的要求是相当严格的。在严格的韵律要求下,诗句自然就形成了和谐的节奏。 词情感 文字的魅力就在于,它组合后是具有感情色彩的,由字调的刚柔、长短、轻重引起思想感情的起伏变化。这一点在古典韵文中被表现得淋漓尽致。 白居易曾写下三首《忆江南》,这三首词中的情感表达就完全彰显了文字魅力。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能不忆江南? 江南忆,最忆是杭州。 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 何日更重游! 江南忆,其次忆吴宫。 吴酒一杯春竹叶,吴娃双舞醉芙蓉。 早晚复相逢! 这三首词的妙,不在于前边把江南、把杭州、把苏州描绘得多么美,而在于每一首结尾层层递进的感叹—— 江南好,所以,忍不住回忆;江南忆,所以,期盼重游;越是期盼,越是忍不住回忆,所以,下定决心要复相逢。 这三首词,从今时忆往日,从洛阳忆苏杭。今、昔、南、北、时间、空间的跨度都很大。 细细读来,让人不禁也如诗人一样“身在洛阳,神驰江南”,对江南产生了无限美好遐想。 我国诗词文化的历史和魅力,是三天三夜也说不完的! 不过,听了上述小编对词的简短介绍,你是不是已经忍不住想过一把“诗词瘾”了呢? 现在就有一个机会,可以让你更近距离感受诗词的魅力,并且还可以体验填词的乐趣哦! 热爱诗词、热爱创作的你,千万不要错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