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以独特的视角理解中国文化 | 《水:中国文化的地理密码》出版

 WQ_AI_LYS_999 2021-11-23
图片

书    名:水:中国文化的地理密码

作    者:[英]菲利普·鲍尔(Philip Ball)著    张慧哲 译

出版社:重庆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1年10月

作者简介

菲利普·鲍尔(Philip Ball),英国著名科学与科普作家,英国皇家化学学会会士。拥有牛津大学化学专业学士学位和布里斯托大学物理学博士学位。曾在世界科学期刊《自然》杂志担任编辑超过20年,目前仍是《自然》的顾问编辑。已出版十余部脍炙人口的科普读物,2005年获得世界著名科普图书奖项“安万特科学图书奖”。代表作有《预知社会:群体行为的内在法则》《明亮的泥土:颜料发明史》《分子》《好奇心:科学何以执念万物》等。曾在中国高校做过访问学者,多次来中国进行学术交流,对中国的历史和文化十分着迷。

译者简介

张慧哲,资深译者,译有《螺旋楼梯》《两万五千英里的爱情》等多部作品。

内容简介

对典型的大河文明来说,水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从黄河到长江,水孕育了中华文明,塑造了中华文化,主宰了帝王命运,决定了国民习俗和政治生活模式。

在中国,水渗透在从日常生活到哲学思想、从战争到艺术的方方面面,但正如谚语所言“鱼儿看不到水”,我们虽身在其中,却未必感受至深。英国著名科学与科普作家菲利普·鲍尔从地理、神话、哲学、政治、经济、管理、战争、艺术等多个角度,探索了水在中国历史文化中所扮演的关键角色:黄河和长江孕育了中华文明,关乎国家安宁与国家身份建构;洪水神话诠释了统治者的合法性;水多变的特质使其成为中国哲学思想和艺术表达的源头和隐喻;水资源管理塑造了国家的治理方式,而水利工程则影响王朝的兴衰;许多战争的起因与争夺水道有关,且发生在水上……

《水:中国文化的地理密码》的作者将“水”这一地理因素作为叙事核心,纵横古今,信手拈来,系统翔实地爬梳了水与中国文化之间的关系,试图找到梳理和理解中国历史文化的一条全新脉络。他对中国文化的热情,以及他对中国历史文化的广泛涉猎,让读者从他的叙述中获得了令人着迷的洞见。

图片

编辑推荐

这是一本有趣、有深度的书。

如何理解中国的历史与文化,有各种各样的解读,像《水:中国文化的地理密码》作者菲利普·鲍尔这样,用“水”这一地理要素串起中国文化的方方面面,无疑是新颖而独到的。

早在100多年前,著名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就敏锐地指出水对于中国的重要影响,他说河流是整个亚洲和中东政治权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水的问题决定了官僚体制的存在”。

韦伯只谈了水与中国关系的一个方面,即国家权力的水利和水文基础,菲利普·鲍尔的解读却广泛而深入。他把视角扩展到哲学、神话、历史、经济、艺术、军事等领域,纵横古今,信手拈来,系统翔实地爬梳了水与中国文化之间的关系。其知识之渊博、见解之深刻,令人赞佩。

菲利普·鲍尔的系统论述也产生了一种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广度,让生活在“水之国度”的中国人深感震撼:原来我们中国人的生活和文化被水影响得如此之深!

《水:中国文化的地理密码》所展示的是一段贯穿中国过去与现在的宏大旅程,它揭示水在决定中国过去的命运时发挥了决定性作用,也提示中国未来的发展不能忽视“水”这一经济增长的潜在障碍:“在孟加拉国和中东等地区,极端洪水的风险一直存在,而中东地区一直存在水资源短缺的问题,但中国必须同时解决这两个问题。”

作为英国著名的科普作家,菲利普·鲍尔与中国渊源颇深,他从十几岁起就对中国文化产生了兴趣,在中国做过访问学者,又收养了一个中国孩子,每年都带着女儿来中国寻根,所以他对中国有着深切的关注与热爱。他对中国文化别出心裁的解读,对中国未来所面临的水之问题的善意提醒与建议,都非常值得身处“水之国度”的我们好好体味。

媒体/名人评论

鲍尔将“水”这一因素巧妙地置于中国故事的中心,非常值得一读。

——《经济学人》(The Economist)

这真是一个好主意:通过中国与水的关系来书写中国历史。当你开始阅读这本引人入胜的书时,你会发现你再也不会以同样的方式看待中国了。

——马丁·雅克  《当中国统治世界》作者

图片

目  录

序  言  颐和园的雨

第一章  大河:长江与黄河—— 中国地理的两道主轴

第二章  在水之外:古代中国的神话与起源

第三章  寻“道”:作为道家和儒家思想之源头与隐喻的水

第四章  权力的渠道:水道如何塑造了中国的政治景观

第五章  郑和下西洋:中国如何探索世界

第六章  水利国家的兴衰:官僚治水

第七章  水上战争:作为冲突场地及工具的河流与湖泊

第八章  流畅的表达艺术:水对中国绘画及文学的影响

第九章  水与中国的未来:威胁与承诺

参考文献

图片

序言:颐和园的雨

1992年第一次访问中国时,我在北京通过别人介绍认识了张博士。遗憾的是,我一直没有记下他的全名,而现在也不可能查到了:这就好比在伦敦找一位史密斯博士,或者在慕尼黑找一位施密特博士。当然,我知道张博士曾经在北京电子显微镜实验室工作,而且他的英语很好,这让我当初跟他见面时松了一口气,因为我那会儿的中文水平仅限于一句用途颇广的“你好”。

那个时候,在中国做科研要面对各种现实的困难。就在张博士带我参观他的实验室时,突然停电了,研究生们只能既气恼又无奈地鱼贯走出大楼。“这不会损坏显微镜吗?”我问。“哦,会的。”张博士若无其事地回答。

他问我,我在北京还见到了什么。我坦白地说,直到当时为止,我还基本哪儿都没去游览过。拜访、职责,还有与我的学术东道主们共进令人生畏的丰盛晚餐,塞满了我的每一天。“那我们一定得去颐和园。”张博士强调说。我们跳上一辆拥挤不堪的公交车,缓缓地从一支支自行车车队旁边经过——当时北京公路上唯一的小汽车是国有出租车——向市郊驶去。

幸运的是,天下着小雨,因此颐和园相对宁静。但我之所以喜欢这场雨,其实还有其他原因。从雕龙画凤的长廊上滴下的雨滴,恰恰象征着我对中国浪漫的憧憬。而自从我来到中国,这一憧憬已经备受打击。小男孩们喊“Hello”,想卖给我几根烤玉米。“他们只会说这么几个英语单词,”张博士说,“这个,还有'one yuan’。每个老太太都会说这两个词。”

能有一位向导带我参观颐和园,这让我非常高兴,否则我会错过很多。他告诉我,颐和园是清朝皇帝为他那位专横的母后重新修建的,但这笔钱本来其实是海军的军费。颐和园是一座符号的迷宫,中国人一看便知,西方人却视而不见。各种塔都是八角形的。张博士解释说,这是因为“八”在中国是一个特殊的数字,代表着好运和“老钱” 。一个能够得体地应对各色人等的人,被形容为“八面玲珑”(我怀疑张博士就是其中之一)。塔的底座是方形的,象征着大地,而塔顶则是圆形的,或者绘有圆形的图案,代表着天空。

我们沿着一道木长廊漫步,一侧的山上有一座佛塔,另一侧是一座湖。湖光山色,风景怡人。但除了怡人之外,这风景还意味着更多。山代表着(如果现在我的日记还值得相信的话)繁荣,水代表着长寿。二者——山和湖——同时出现,则代表着和谐。当时我不知道的是,在汉语里,“山水”这个词,其实正是二者的简单组合:山和水。

我们来到一座宏伟的建筑前,它被用作图书馆,藏书种类繁多,慈禧太后试图借此来展示皇室的教养。建筑物的正面有一行题字。

“这是……”张博士正要给我翻译,却又犹豫了,“呃,我不知道用英语该怎么说。”

我很吃惊,因为他的英语看上去已经够厉害了。他最终给出的答案,类似于“身处山、水、天之间,人将感受到极度的和谐”,但他显然对这个版本不太满意。

“这种感觉,”他说,“就像这些树被这样种在这里——唤起了一种氛围,或者说一种情感。”是的,尽管一群群中国游客在我们身后摆着姿势拍照,打出从西方学来的、无处不在的、却显然毫无意义的“V”字形手势,但在这轻柔的雨中,感觉的确是这样。

“中国画也是这样,”他继续说道,“它们画的是一种感觉,而不是现实。”我突然意识到,我的这位向导兼东道主,虽然整天都对着显微镜,一心只盼着不要停电,却有着高度发展的审美意识——而这种审美意识,是我的文化和语言所无法给予的。

任何来自中国以外的人,只要开始学习中文,并开始与这种丰富而微妙的文化做斗争,迟早都会意识到,破译汉字和声调只是这场斗争的一小部分。当然,任何两种文化的互相翻译都存在其局限性,但汉字不仅仅是语义符号,它们是中国思想的精华,饱含联想和歧义,随时准备揭示自己在不同上下文中的多层不同含义。这就是为什么在所有情况下都更应该称它们为字,而非词:它们的形式和内容是密不可分的。中国人喜欢引用的“四字成语”,对于外国学生来说,即使能够理解其中每一个字的含义,也会感到困惑。它是一种哲学上的提炼:思想、故事、传说,浓缩到无法逐字翻译。1992年时我不知道,但现在我知道了,为什么张博士难以找到合适的词语来翻译我们在颐和园看到的那句话。对那个湿润午后的回想提醒了我,一个外国人,如果试图解释像水这样的概念在中国文化中意味着什么,注定从一开始就会有各种各样的疏漏。很多细微的差异都会丢失,最为可悲的是,想象力也会丢失。

尽管如此,让我尝试这么做的却正是这样一个事实:我来自一个长期被中国人视为蛮夷之地的遥远地方。我用来支持自己的,是人类学家拉尔夫·林顿(Ralph Linton)说过的一句老掉牙的话:“鱼永远看不到水。”虽然这并不能恰当地描述中国人的处境,但正是因为他们比世界上其他任何国家的人都更关注水,并且关注得更为复杂,更有内涵,所以他们可能更难以认识到水是如何深远地影响并定义了中国。而这其实非常明显。

正如张博士在那个夏日雨天向我透露的那样,水,是中国思想最强大的载体之一。与此同时,也是出于同样的原因,水一直是中华文明的关键决定因素之一。它主宰了帝王的命运,塑造了中国哲学的轮廓,并且在中国语言中到处都留下了印记(完全是字面意思)。天通过水向地传达它的审判。水宣告着统治的合法性。出于这些原因,要向长城外的蛮夷传达中央王国是如何特别、伟大、壮美以及偶尔的可怕而疯狂,水是最好的媒介,而中央王国最终也是水之王国。

我希望中国读者能欣赏并享受“外国人”对中国文化这匆匆的一瞥;更希望张博士也能回想起那一天——如果他还在观察显微镜,并且视力还不错的话。对此我将深表感激。

打开中央王国之窗

下面这段话是外国人第一次对中国不同凡响的成就发出惊叹——《马可波罗行纪》(约1300年):

凡关涉此城之事,悉具广大规模。大汗每年征收种种赋税之巨,笔难尽述。其中财富之广,而大汗获利之大,闻此说而未见此事者,必不信其有之。

正如马可·波罗所说,与中国有关的一切,都庞大得超出了外人的想象。如果这在13世纪是真的,也就是说,在这位威尼斯探险家有可能目睹或没有目睹(意见至今仍然存在分歧)元朝中央王国的蒙古皇帝忽必烈汗的宫廷时,这一切都是真的,那么,如今的情况就更是如此了。现在,我们不仅要试着理解这个国家版图的辽阔,人口、地貌和语言的多样,还有文化的古老,更要理解其对于全球经济和政治地位的视野和雄心。今天,有数不胜数的书籍试图揭示“中国是如何运行的”或者“中国的未来在哪里”,但任何熟悉这个国家的人都会承认,即便是中国人,其实也不了解这些。你能得到什么答案,取决于你问的是谁——在中国向来如此。

但《水:中国文化的地理密码》的目标与它们不同。通过探索中国历史文化的漩涡和激流中最为持久、最为重要,同时也最具启发性的主题之一——水的角色,《水:中国文化的地理密码》试图展示这个国家的哲学、历史、政治、管理、经济和艺术是如何与水紧密相连,达到了世界上其他任何地方都无法比拟的程度。出于这个原因,并不是说一旦认识到了水的角色,我们就可以轻易理解中国文化的所有这些方面。相反,我们必须得出这样的结论:只有理解了它们与水的联系,才不会觉得它们是那么怪异、含混而陌生。

《水:中国文化的地理密码》这段贯穿中国过去与现在的宏大旅程,就这样打开了一扇窗。通过它,人们可以开始了解这个国家及其人民潜在的极度复杂性和充沛的能量。水是打开中国历史和思想宝库的钥匙。人们在很大程度上可以通过水这一媒介来讲述这个国家的政治史和经济史。事实上,历史学家冀朝鼎 在他1936年出版的《中国历史上的基本经济区与水利事业的发展》一书中就是这样做的。这本书的名字说明了一切。冀朝鼎认为,在封建时代的中国,基本经济区的转移取决于国家出于农业和军事运输目的而对水道进行的开发,包括天然的和人工的。

当然,这种方法有其局限性和盲点。有人可能会说,政治权力、社会稳定和文化归属感更多植根于大地而非水:毕竟,水最终只是一种工具,它的用途是种植和运输中国长期以来赖以生存的农作物。但水对于农业、交通和社会稳定的重要性,使其成了政治权力的核心要素,并塑造了这个国家的治理方式。水在今天带来的许多挑战,与它给古代的汉族皇帝们带去的挑战如出一辙——事实上,政府现在发现,水是调用历史遗产的有效工具。水为维护和阐明政治合法性提供了一种在中国得到普遍理解的语言,自古以来一直以水利工程的形式进行表达,而这些工程的规模之大,是地球上其他任何国家都无法设想的。

所有这些都只介绍了中国与水的关系的一个方面,即国家权力的水利和水文基础。然而,虽然水是统治者的主要象征,但它对普通人来说也有着深远的意义。中国人与水之间普遍而矛盾的关系,使水成为哲学思想和艺术表达有力而多样的隐喻。而且它不仅仅是隐喻。因为人们的日常生活一直依赖于水,河流和运河调节着他们与国家的关系。水——过多或过少——都会刺激人们起来推翻他们的政府和皇帝。如今,经济的蓬勃发展给中国的水道和湖泊的完整性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压力,有时甚至威胁到它们的存在。毋庸置疑,中国的领导者不能忽视这一经济增长的潜在障碍。

要讲述这个故事,《水:中国文化的地理密码》必须提供一种不同于《马可波罗行纪》的旅程。《马可波罗行纪》把中国描述为一个大得令人困惑的陌生之地,这至今仍是许多西方文本的基调。而《水:中国文化的地理密码》中的向导则通常是中国的旅行者、探险家、诗人、画家、哲学家、官员,他们自己也在努力接受,生活在这样一个由水塑造、被水渗透的世界,究竟意味着什么。水在中国文化中非常重要,你不必相信我这句话,还是听他们说吧。

图片

信息来源

感谢重庆出版社提供相关资料!

历史|地理|研究|资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