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义 肝素诱导的血小板减少症( HIT)是使用普通肝素及低分子肝素过程中出现的一种药物免疫介导并发症,其特点是血小板计数下降,出血风险较低反而体内高凝,易形成血栓。 病理生理机制 与 HIT 抗体( PF4-HIgG)的生成有关。血小板第四因子(PF4)由巨核细胞产生并储存在血小板 α 颗粒中,是一种带有正电荷的四聚体分子,当血小板受到刺激而激活时,大量的PF4会释放到外周血中,与带负电荷的肝素结合,导致PF4的构型发生变化,引发免疫反应,形成血小板第四因子-肝素复合物(PF4-H),PF4-H 激活B细胞,产生大量IgG抗体及少量 IgM、IgA 抗体,与 PH4-H 结合为 PF4-H-IgG。 主要表现 血小板计数减少是 HIT 最主要的临床表现,通常在使用肝素后 5 ~ 10 天血小板计数下降超过 50% ,绝对值低于100 × 10^9 / L,最低值一般≥20 × 10^9 / L。血栓形成是HIT最严重的并发症,是导致患者残疾及死亡的危险因素。 诊断 4Ts 评分提示中高危及HIT 抗体ELISA 检测阳性,即可诊断。 治疗 ①停止使用肝素类药物。 ②替代抗凝药物:阿加曲班、达那肝素、磺达肝素。 ③新型口服抗凝药物包括利伐沙班、达比加群。④紧急情况下可以使用免疫球蛋白、血浆置换。 参考文献 肝素诱导的血小板减少症诊断 及治疗研究进展. 山东医药 2020 年第 60 卷第 33 期 肝素诱导的血小板减少症中国专家共识解读. 中国循环杂志,2018,33(S2):117-120 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 东院消化内科 ▲ |
|
来自: 将臣gfl0l09u7e > 《待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