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介书生萧振瀛,为什么成了二十九军的灵魂人物?

 铁血老枪 2021-11-23

在长城抗战中,创造了“喜峰口大捷”的大刀队,不仅在当时是争相报道的民族英雄,即使过了八十多年,至今仍为人们津津乐道,而这支英勇的部队就来自二十九军。

史料上一般简单记载道,二十九军脱胎于西北军,是由宋哲元发起,云集了张自忠、赵登禹等诸多名将的部队,但这支部队的实际缔造者,却始终笼罩在一团迷雾中,直到抗战胜利后才终于揭秘,此人就是萧振瀛。

文章图片1

萧振瀛

一、西北军中的“萧大哥”

民国诸侯中,冯玉祥培养的人才无论数量还是质量绝对是名列前茅的,在老西北军里将星如云,既有宋哲元、鹿钟麟等“五虎上将”,又有韩复榘、石友三、孙连仲和孙良诚(合称“韩石二孙”)在内的“十三太保”,每一位都是近代中国响当当的人物。

文章图片2

冯玉祥

冯玉祥治军严格,但对高级将领们却沿袭了旧式帮派的做法,即互相拜把子称兄弟,所以西北军带有浓浓的江湖气息。武人们性格凶悍,很少能相互服膺,可军中另有一位文职官员萧振瀛,却能在诸位猛将中间左右逢源,以至于大家都管他叫“大哥”。

萧振瀛其实并非西北人,他出生于吉林扶余,在张作霖时代曾担任过吉林省的局长,负责整规土地,属于实干派人才,由于能力突出,很快升至参议员,开始接触到上层人物。

本乡本土,又是东北急缺的政务型人才,看起来是要平步青云了,然而萧振瀛的仕途却很快来到了拐点,因为他跟顶头上司政见不合。彼时的吉林省省长是王树翰,他同时还是张作霖的财神爷,直接掌管东北的经济大权,极得老帅信任,萧振瀛绝无可能拧过他,那只有自炒鱿鱼了。

离开了东北,萧振瀛托自己的政界好友李鸣钟,搭上了冯玉祥这条线。李鸣钟是冯玉祥“五虎上将”之一,跟宋哲元齐名,有他担保,老冯很快接纳了萧振瀛,让他从县长做起,一步步升到了西安市长,之后直接升至军法处长,进入了西北军的核心管理层。

萧振瀛出身法政大学,又谙熟历史掌故,绝对是个知识分子,但这位萧先生一点也不像书呆子,反倒很会来事,他热衷于跟各位将领倾心相交,以至于宋哲元、张自忠、韩复榘、赵登禹等人都对其心悦诚服,以兄弟相称,慢慢西北军高层中,“萧大哥”的名号六传开了。

一来二去,连冯玉祥都感受到了威胁,自己亲手带出来的部下,怎么一个个都投到了萧振瀛这个外来户的门下呢,两人就此埋下不和的祸根。

文章图片3

冯玉祥将军照

二、重生,缔造二十九军!

第二次北伐后,冯玉祥实力达到顶峰,拥兵四十万虎踞甘、陕、冀、鲁、豫,但随后的中原大战中,凭借张学良率东北军入关,蒋介石笑到了最后,西北军则分崩离析。五虎之中,张之江早早因中风退出军界,李鸣钟反对内战自己离开,刘郁芬转投马步芳,鹿钟麟引咎辞职;十三太保里,“韩石二孙”等纷纷降了蒋介石,只有佟麟阁、刘汝明和过之纲留了下来,依旧跟宋哲元绑定在一起;而其他重要将领如张自忠、冯治安等,均被打散,失去了基本盘。

大战之后,蒋介石志得意满,将精力收回来对付中央苏区的红军了,善后事宜则委托张学良处理,换句话说,华北这一块,小张说了算。摆在西北军残部面前的形势大抵如下:冯玉祥下野隐居、地盘被东北军瓜分,只剩下十来个将领、一两万败兵,需要有个人来拢一拢军心,可惜这个人并不是宋哲元。

文章图片4

宋哲元

“五虎”“十三太保”,那是按跟随冯玉祥的先后顺序来排的,并不单纯是能力定位,比如说张自忠1916年才入伙,无缘进入榜单,彼时宋哲元都当到团长了,然而战场上比的就是真本事,这方面张自忠天赋异禀,并不输给任何人。既然诸将彼此不服,那只好找一个能服众的大哥来当话事人,于是萧振瀛闪亮登场。

对萧振瀛来说,要重组西北军,那是不现实了,但把眼前这几万人拉成一支队伍,倒是可以实现的,具体来说,还有三道难关:1.调和诸将2.说服老蒋3.争取地盘。

此时算上没有投蒋的、未曾下野的,还有这么几位将领:宋哲元、张自忠、冯治安、赵登禹、佟麟阁、刘汝明、何基沣、张克侠、李文田等,其中冯治安是真正的光杆司令,还是张自忠强行拉了他一把,两人算是一个小团体,共有五千多人;宋哲元、刘汝明、佟麟阁属于“榜单派”,宋哲元资历最老,但只剩下一千来人;剩下几个属于中间派。

那么问题来了,张自忠兵马多,宋哲元资历老,你选谁?诸将内部投票中,张自忠占了上风,但萧振瀛力排众议,推举了宋哲元,理由是“义高能得士”,以他为首可以竖起大旗,吸引剩下的残兵回来,老萧亲自说服了张自忠和刘汝明等人,最终把宋哲元扶上了马。

文章图片5

张自忠

内部理顺了,接下来的任务更艰巨,即在蒋介石那里申请牌照。这事听起来就很不靠谱,毕竟中原大战中,冯玉祥旗帜鲜明地反蒋,宋哲元等人都是出了力的,现在不杀你们就算仁慈了,还想重新建军?

萧振瀛就是有这个本事,论起民国里所有的政客,他大概是最有战国遗风的,纵横捭阖那是无师自通。说服一个人,就是要找准痛点,老蒋的痛点就是整合地方诸侯,此时冯玉祥阎锡山李宗仁都被斗败,最大的一股势力就是张学良了,如何“抑张”,这是个问题。

此时的张学良,正处于人生巅峰,1930-1931年,在中原大战之后、“九一八”之前,他坐拥东北+华北,地盘之大不输乃父。战后老蒋的中央军元气大伤,不可能直接火并,而且他就是靠东北军才打赢的,直接削藩,哪有这么大脸?

不能削,就只能制,简单来说就是将东北军阻止在山西境外,萧振瀛的方案就是如此。他拿着借来的款子打通了国民党元老于右任的门路,见到了蒋介石,在短短三分钟的会面时间里,提出了让对方无法拒绝的建议:让我重建,我帮你看住东北军!最终,在萧振瀛的串联下,晋军将领集体抵制东北军,张学良没能接收阎锡山的地盘。

搞定老蒋,依然不够,还剩最后一道门槛,张学良本人。你没看错,萧振瀛刚刚替老蒋摆平了张学良,现在又要去求张学良,给自己一块地盘了,因为华北这一块,名义上都归少帅管。少帅不是傻子,但此时的他也有烦心事,那就是山西进不去,阎锡山很可能卷土重来,到时候免不了算旧账。

文章图片6

张学良

萧振瀛心头一乐,其实搅乱三晋的人就是本人!不过他还是装模作样地为少帅线上一计,目前宋哲元等西北军残部还在山西南部,既然东北军进不去,何不授权宋哲元,让他们帮你慢慢分化晋军呢?

咱也不知道小张咋想的,或许那会他正急着享受生活,不愿意掺和这些破事,既然有人愿意帮忙,那就让他干吧!于是,一支崭新的部队诞生了,全称是国民革命军二十九军,军长宋哲元,副军长佟麟阁,下辖2师4旅,冯治安和张自忠分任37师和38师师长。

萧振瀛这一趟着实不容易,调顺了内部矛盾,说服了蒋、张两大军阀,终于达成了任务,可以说他就是二十九军的实际缔造者,成军之后,萧振瀛官拜中将总参议,实际上就是军师。

三、光荣,喜峰口大捷!

对于刚刚成立的二十九军来说,困难很明显,地盘是借来的,饷银是不够的,装备是很差的,实际上处在东北军不管、晋军往外赶的状态。萧振瀛身为参议,不光要帮宋哲元和张自忠襄赞军务,还兼职拉赞助,他找到财政部长孔祥熙的门路,总算搞到了一点军费,将士们得以坚持在晋东大练兵。由于弹药不够,只能多多演习大刀(因为便宜耐用),他们把传统刀法浓缩成简单的战场招式,即用刀背一磕,顺势往下一劈,这一招很快就会派上用场。

恰在此时,“九一八事变”爆发了,东北全境沦陷,接着热河守将汤玉麟不战自溃,日寇顺势扑向长城,试图打开通往关内的要道,二十九军迎来了成军后的第一仗,长城抗战!宋哲元和萧振瀛赶去北平开军事会议,毕竟理论上,二十九军还属于张学良的部下。长城上最重要的隘口有三个,依次是古北口、喜峰口和冷口,宋哲元一时口快,得罪了张学良旗下大将何柱国,因此二十九军被安排到了最偏的冷口。

冷口离集结地最远,一旦开打,二十九军很难得到补给,萧振瀛玩了一招先斩后奏,只派出小股骑兵前往冷口,大队人马则直奔喜峰口驻防,并直接跟日军交上了火,然后以个人名义给统帅部发报,申请就地防守,生米煮成熟饭,张学良也无可奈何,只好打发晋军的商震换防冷口。二十九军最光荣的一刻即将到来!

文章图片7

长城抗战

在参加长城抗战的中央军、东北军、晋军中,很明显二十九军(属东北军序列)装备最差,拿着老式步枪和极少量的轻机枪,子弹也不充足,至于炮那更是奢谈,对上精锐的日军混成14旅团,第一天的伤亡比达到了惊人的14:1,很明显对耗不是长久之计。面对如此之高的伤亡数字,二十九军连几位师旅长都动摇了,作为杂牌军,他们深知一旦部队打完,老蒋是不会给你补充的。

还是萧振瀛耐心地剖析局势,在经历九一八事变和第一次淞沪会战后,全国人民对抗日的热情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此时几乎所有地方军阀都打出了抗日的旗号,死守淞沪的一十九军蒋光鼐、蔡廷锴成了绝对的民族英雄,所以只要坚定打下去,哪怕损失惨重,从长远来看,也是值得的。蔡廷锴出身粤军,但粤军并非中央军,实际上也是杂牌军,既然他们可以,那么二十九军同样能行!

接下来就是如何打的问题了,守在喜峰口第一线的是37师109旅,旅长赵登禹,既然装备不行,那就那咱们老祖宗的看家本事,大刀!萧振瀛给前线将士承诺,砍死一个鬼子,赏银元五十,活捉一个赏一百,只要做得到,他砸锅卖铁也会兑现!

重赏之下必有勇夫,1933年3月11日晚,109旅拿出一个营的兵力组成大刀队,这群猛士不仅提着刀,还在腰间系了一个布袋,用来装鬼子的人头。夜袭队从潘家口出发,连续袭击了十几个据点,与日军肉搏十余次,一夜之间斩杀了五百多个人头,什么,你说活捉奖金高,血灌瞳仁哪还管得了这个!

文章图片8

大刀队

喜峰口大捷后,夜袭成了常态,二十九军大刀队名震天下,14旅团的日本兵不得不发明了一个奇怪的铁靠,用来保护自己的脖子,也是奇事一桩了!而另一路驻守罗文峪的刘汝明部也越战越勇,不仅挡住了正面的日军,还多次发动突袭,把战线往前推进了十余里,在整条长城防线中,以二十九军取得的战绩最惊人!

一朝成名天下知,这是萧振瀛的光荣,也是二十九军的光荣,更是全体中国人的光荣!

四、蛋糕做大,人心却散了

长城抗战虽然最终因双方实力的差距,以中国军队战败告终,但也勉强止住了日军继续南下的步伐,战后,张学良引咎辞职,何应钦代表国民政府先后与日本签订了《塘沽停战协定》和《何梅协定》,规定中央军和东北军退出冀东等地,战役中大放异彩的二十九军却得了重奖,整个平津地区都由他们驻守,成了唯一赢家。

战前,经张学良推荐,宋哲元已经受封察哈尔省主席,如今更进一步,成了华北地区实际上的最高军事统帅,由于中央军退出,二十九军先后兼并了察哈尔抗日同盟军和汤玉麟一部,并接受了大量火炮和轻重武器,人马扩充了好几倍。原先只有37、38两个半编师,加上刘汝明的暂编师(只有一个旅),如今已经发展到了四个师近十万人,张自忠、冯治安、刘汝明和赵登禹分任师长。

在军头们大力扩充人马的同时,萧振瀛肩上的担子却更重了,他必须代表二十九军跟日本人谈判,谈判对象大家不会陌生,土肥原贤二、板垣征四郎,都是狠角色。日本人想把华北做成第二个伪满洲国,因此多次诱降二十九军,南京政府听到一些传闻后,把宋哲元的察省主席之职也给免了,几乎促成全军投降,还好萧振瀛和秦德纯稳住了阵脚。

这时的萧振瀛,已经给蒋介石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而且都是非常伟岸的形象,概括来说,就是既懂军事又懂政治,还是个外交行家,这样的人岂能放在小小的二十九军里屈才呢?在罢免了宋哲元的察省主席后,他就力推萧振瀛上任,之后还转任天津市长兼经济委员会委员,可以说在当时的华北成了举足轻重的人物。

文章图片9

蒋介石

蛋糕做大了,可矛盾却激化了,原先大家抱团取暖,如今地盘越来越大,如何分配就成了大问题,不仅宋哲元、张自忠、冯治安、刘汝明等人因利益产生分歧,就连萧振瀛和秦德纯这正副军师也产生了纠纷。

萧振瀛如今是千头万绪,整整半年时间里,一方面要跟日本人谈判,一方面要应付南京政府的各种要求,一方面还要安抚暗流涌动的二十九军,真是心力交瘁,在费尽了口水之后,他终于累了,主动提交了辞呈,让人叹息的是,曾经的老弟兄没有一个挽留萧大哥。

临行前,他预料到二十九军将有阋墙之祸,提前为宋哲元做了安排,在察哈尔、北平和天津三个地区中,天津离日本驻屯军最近,应该让老成的张自忠主持,冯治安没有根基不会反,可以坐镇北平,刘汝明实力最差,打起来未必靠得住,干脆放在察省。这一片殷殷之情,连宋哲元也感动不已。

1936年6月,萧振瀛离开华北,在蒋介石的安排下出国考察,而宋哲元、张自忠和秦德纯均没有他维持均势的能力,被日本人各种渗透,仅仅一年之后,七七事变爆发,北平天津相继失守,佟麟阁、赵登禹战死、二十九军被迫从华北撤退,张自忠更是被骂成了汉奸。

1940年,抗日战争进入到白热化阶段,这一年4月,宋哲元在四川绵阳病逝,5月,张自忠战死于襄河前线;斯人已矣,已经年过半百的萧振瀛痛失旧友,心灰意懒,辞去了所有的职务,七年之后,突发脑溢血去世,尚存的前二十九军将领刘汝明、何基沣等人奉上挽联,一段传奇的历史就此终结!

文章图片10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