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学时候,晚自习干作业,干完事儿无聊,渴望一本杂志解放枯竭的灵魂,这会就去走读生抽屉寻觅,好家伙,散乱报纸,什么油渍、汤汁都漾在上面,一股馊味。那也顾不得,整饬一番,便读起来。若是找了扣篮、特刊一类的纸本,好像寻宝成功,急忙翻开慢慢看,运气差些,找到之前翻烂的,也重新摸一遍。那时候信息难寻,图像匮乏,视觉上都是黑白考题,且意识形态厚重,像是吃煮老无味的豆腐,嘴上忍耐,那是为高考、为大学忍,后边从囚笼出来,回味老豆腐觉得那是农药。 类似的情景,别人也发生了。一次过年,亲戚都来了,年龄大七八岁的表姨堂舅,谈起高考应试,有位就说了:高四一整年,同桌喜欢篮球,满抽屉的扣篮杂志、报纸,一年的晚自习就靠这些,科比的八十一分,麦迪三十五秒十三分,都在文章里反复被提起,“我觉得自己成了篮球专家”,她咯咯笑起来。 我联觉另一个场景,在筹划长篇时,我采访老爸,他描述八十年代看陈真、射雕的情景。偌大学校里,一台黑白电视机,看时放在窗台,几十号学生围着屏幕,迟来的拿了鸡笼垫脚看。不一会儿东倒西歪、鸡飞狗跳。 黑白语境里,即使仅有一点斑斓色彩,作为有着高度感知能力的人类会用力一网兜尽。 可是现在有些不同,因为世界的色彩早就丰富起来了。 早上在办公室,来人送了报纸、人民文学、扣篮杂志,翻了几页,索然无味。太寡淡了。世界杯前脚失利,记者们后脚就在公众号推送了文章,四五篇千字文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不同心理分析得透透彻彻,加之微博渲染,当事人推文,生动一至于斯。刚来的杂志还在罗列赛程,预测谁能出线,这时效性差哪里去了。 我置书叹气,纸版信息末日已到,为什么还死而不僵,感觉就像车子没油续力,仗着惯性一直向前,司机也惯性地让惯性继续,丝毫没有刹车的意思。 如果哪天,纸版真的不要了,也许我们该哭,因为习惯捧书喝茶熬日子的那一代人,老的老走的走,不剩人了。或以纪念人类曾经拥有的传播信息方式,保留那么一些纸本出版。不过不为商业盈利,仅是一些情怀支撑,又能坚持多久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