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当年我不识“知识”

 泠申 2021-11-23

他坐在旁边,问我的学业。彼时正读高二文科,一番反馈下,他满脸欣喜,说你这会子是最能吸收知识的时间点,要再接再厉,努力进取呀。尔后不禁回忆往事,眼前满是自己当年努力进学景象。

我知道这在勉励我,可是坐在位子上,行车颠簸,却又想起痛苦的应试日子,作为没什么自信力的中学生,除了背背背、考考考,何来知识,又何以吸收知识,老师课上所讲,除极少数外,都不曾细听认真记,拿来考试的,无非是晚自修土法炼钢的一点练习罢了。只道是考试机器,吸收知识?我真是惭愧。但看老师目光真诚,知所言不虚,进而觉得人天资分明,我实在比较愚钝。

即使后来上了大学,也属于应试通关,谈不上知识。再后来,社会上对无能大学生烂大街的诟病愈重,我也愈觉得自己正中毛病,不可挽救。大三有一回学院副书记上课,说我们毕业后,好歹是个知识分子,要有点知识分子的样子。座下听课的我登时脑子嗡嗡,惭愧不已。因为是文科专业,入世涉及文字工作,故努力学写文章,已经一年半,造句基本困难,又毫无起色,要说看书,也有,但只能算机械式翻书,对其文理一如濒死之病人,毫无汲取之能力。一时间心灰意冷,觉得这辈子和知识大概率无缘了。

转机发生在一八年。五年以来,在看闲书和写闲字双轨并进下,我忽然发现在知识方面,有了惊人的感验:第一,我知道下笔写什么,怎么写得流畅,读者怎样易懂;第二,我对文学性颇强、理论性中等强度的图书,有了渐入佳境的阅读过程,知道作者怎么讲、讲什么,哪里丰腴,哪里偏窄。读过的书看过的影像和听过的事儿,如过细筛,留下的是悟和知,碎片化阅读几乎不构成威胁,反倒有一日垒一砖之效。我满怀欣慰,也生出自喜之感。

如今再看老师当年一番话,也许他错了,错在把应试做题的本事当成了知识。也许他是对的,真是天资聪颖,只是经济限制,学业受限,停止了汲取,以致因为事务性教学,耽误了认知上更进一步。

于我,则相信、明确两点:每个人的智识启蒙阶段各异;知识方面,非一日一月一年三年五年十年之功,而是一辈子的事儿。求知无境,学海无涯,我终于明白,真正的知识分子不在于有多大知识,而是一种求学问的态度和习惯,经年累月,自有风度。

2020.8.17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