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都知道要学以致用,致用到什么程度你想过吗?

 长沙7喜 2021-11-23
图片

图片来源:

插画师:Artem Chebokha [俄]

我们曾经或多或少都立过这样的flag,比如要读多少本书?学多少课?或者掌握多少个知识点?

我曾经也有过。实际上,当实现了flag以后,对自己并没有产生什么特别的影响和帮助。

为什么会这样呢?

因为学习的本质就是“学以致用”,只是我们经常为了实现可视化的数据目标,而忘记了初心。

学以致用

Put this to use

初心不仅仅是知道自己要学习的领域内容,还要清晰自己学以致用的程度。 

有些知识要用的时候能找到就好,有些知识则需要实践运用,有些知识还需要和其它知识关联成为自己的知识体系。

所以,学习最重要的不是阅读量、记忆量,应该是“提取量”

提取也分很多种:

1.只需要知道在哪里,要用的时候能查找并引用;

2.存储在别人大脑里,需要的时候能找到这些人;

3.需要亲自掌握并在大脑中随时调用;

就像小时候我们老师经常和我们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实际上也是为了今后方便提取。

为什么觉得记忆不再那么重要了呢?因为现在已经到了web3.0时代了,换个时髦的词就是“元宇宙时代”。

信息的管理和查找已经非常方便了,不需要把所有知识都记忆,特别是特定时候才需要用到的知识。

真正需要掌握的知识也不是靠大脑去记忆,而是在真实体验中和自己产生连接。所以我们要先明确自己对某个知识的学习目标。

学习的6个层次

The 6 levels of learning

这就就涉及到学习的6个层次,

同样是学以致用,也是有不一样的致用程度,所以你要清晰自己的目标和程度是什么。

1.刷过

这些点就好比是文字、词汇,其实他们也都是数据。

在这个阶段,大脑就像刷进很多数据,不一定懂。

我们在看复杂的学术内容的时候,或者文言文之类的,就会发现字都懂,但意思不理解,这时的大脑就只是在这个阶段。

这还达不到能致用的程度。

2.读懂

在这个阶段,我们理解作者的意思了,也划线,摘抄笔记了。它不再是数据了,它已经是一个你能理解的信息了。

不过,意义不大,因为它还没有和你的大脑产生链接。很多人看完书很快就忘了,其实就是仅仅在这个阶段。用来发发朋友圈倒是挺有用。

德鲁克说过这样一句话:

书上没有知识,只有信息,知识是在特殊的工作和行动中运用信息的能力。

3.和经验链接

当这些信息开始与过去的一些信息产生链接的时候,这些信息才真正成为了知识。

如果你只是要在特定的场景上应用,那到这个程度就够了。也就是我前面提到的,你知道他存在哪里,要用的时候可以提取就好。

如果是要亲自付诸实践的话,是远远不够的

举个例子,小学课本我们都学过司马光砸缸。

还记得这个故事吗?

就是司马光和小伙伴在玩,有个小伙伴掉进了大水缸里,大家都慌了,司马光机智地拿石头砸破水缸,水流出来了,水缸里的小伙伴得救了。

问题来了,

其它小朋友难道不知道缸可以被石头砸破流出水来吗?

肯定都知道,对于小朋友们来讲,这里包含两个知识点:

1.石头可以砸破水缸

2.缸破了里面的水会流出来

他们虽然都知道,但没有把这两个信息关联起来,而司马光可以马上就关联起来,并且还运用在新的场景中。所以他成功地救了水缸里的小朋友。

这就引申到后面的层次

4.“哇,原来是这样”

第四层次,是从新的知识点,联想到旧的知识点,你突然会对这个知识点产生更深刻的理解。你也可以叙述出来,教给别人了。

和其它知识点关联,也是提升提取量的很重要的关键

这里再分享一个小故事,关于爱因斯坦和他的司机。

爱因斯坦经常去各个不同的地方演讲自己的知识,他的司机说,跟着他听了那么多遍,这些知识点他都听会了。

早年媒体不发达,大家也不知道爱因斯坦长什么样,于是,爱因斯坦就说:“那这次的分享你来代替我吧,反正我也懒得讲了。”

于是司机就上台演讲,果然非常成功。

这时候台下有人发问:“爱因斯坦先生,请教您一个问题……”

司机马上就懵了~还好他机智说:“这个问题我的司机都能回答,下面请我的司机上台来为大家解答”,于是请上了爱因斯坦……。

这位司机虽然都听懂了,但是无法运用到更多的场景中。这也是我们学习后经常会出现的情况,都理解了,也可以用自己的话来复述,在特定的场景中也可以运用,但是如果换个从没想到的场景,或者与其它概念关联,就不知道怎么使用了。

因为仅仅深刻知道几个知识点是不够的,如果你要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还需要更多知识和体验来将他们串联。

5.“感觉全部打通了!”

在这个阶段,你就已经可以把知识串联起来,运用在新的场景上,并且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了。

比如出一本书、开设一个自己的课程。就是已经有了自己的知识体系,并且也能灵活贯通地回答这个体系中的所有相关问题。

许多我们耳熟能详的大V就都已经在这个层次了。

6.就是这一件事!

图片

这个层面就是可以把知识链接万事万物,就一件事击穿了所有问题。

比如老子的道、佛陀的空性,他们的体系可以一个字就容纳了所有知识。

老子和佛陀是比较极端的例子,说近一点的。

比如我们熟悉的“微习惯”、“意志力”、“自驱力”等各类概念。其实就是动机心理学,就是一件事。

了解层次的意义

Why to understand

大多数人的学习一般都在第三个层次。可以应用就够了。但越来越多终身学习者们,已经不希望仅仅如此了

我最近也才慢慢发现自己正在进入第四个层次,写东西的时候,能连接的信息越来越多了。能感觉到自己的提取能力变强了。

如果你只是希望可以把你学习的知识分享给别人(一场演讲或一篇文章)或在特定的领域中熟练运用,进入这个层次就足够了。

如果是希望有自己的知识体系,将来可以出书、有自己的课程体系,或在任何场景中都可以自如使用。你应该进入第五个层次。

第六个是我目前想都不敢想的层次,这个层次我想所有的输出都会成为经典吧,虽然我不敢想,但你们不要被限制,依旧可以有这个目标。

记住知识不代表就能随时提取,方便提取的知识也不代表你就能记得住。实际上这是两种不同维度上的事情。

本来想在这篇文章后面继续写如何提升提取量,但又列了一长条的大纲,算了,还是下次专门写一篇吧~最近事情比较多,又2周没更新了,觉得还是要先发一点~谢谢大家看完。

看见

END

创造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