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让作文语言简洁的技巧

 tnj660630 2021-11-23

   “ 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孔子

一段精美的文字,如一杯香醇可口的咖啡,像一幅美不胜收的画卷,令你唇齿留香,余味无穷。它们有的风趣幽默,有的细腻优美,有的真实感人,有的犀利深刻;透过鲜活的语言,我们往往可以触摸到作者的思想情感与人格魅力。对中学生来说,能够把个性鲜明的语言倾注于笔端,写出来的文章自然与众不同。但同学们在写景状物时,语言的运用除了准确外,最根本的是要简洁。那么,怎样才能做到作文语言的简洁呢?大家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尽量少用或不用虚词

  就是在说话或写作文时,那些可用可不用的虚词要尽量少用或不用。例如:

  ①因为心里有点烦,所以出去走走。

  ②这是我第二次来北京,三年前曾经来过一次。

  例①中的“因为……所以”这一对关联词读起来感觉很别扭,不如去掉。去掉后因果关系仍然很明显。例②中的时间副词“曾经”可以去掉,因为“三年前”就已经包含了“曾经”之意。从以上两个例子看,去掉多余的虚词,句子就简洁多了。

  二、不要用表意相同的词语

  所谓表意相同的词语,是指两个词语所表示的意义在处所、范围、程度等方面相同。例如:

  ③他年龄不大,头上却早早谢顶了。

  ④李明玉头顶上戴着一顶新帽子,上身穿着一件新棉袄。

  例③中的“谢顶”就是指头上无头发,因而“头上”一词纯属多余,应去掉。例④中帽子本来就是戴在头上,棉袄原本就是穿在上身的,因而“头顶上”和“上身”纯属多余,去掉后句子就显得简洁多了。

  三、尽量用指代词语

  ⑤王强同学是上海人,但王强的作文不是《上海的黄昏》而是《故乡的黄昏》,这是为什么?“故乡”对于王强来说是熟悉的,但许多黄昏的景物却是王强新见到的。

  例⑤中出现了4个“王强”,读起来感觉别扭、刺耳,应将第2个和第4个“王强”改用“他”。用指代词语替代后,语句就显得简洁了。

  四、适当地变换人物称谓

  记叙文中的主要人物经常出现,如果都用同一个称谓,就会显得重复、呆板。这就需要适当变换称谓。

  ⑥我孩子时候,在斜对门的豆腐店里确乎终日坐着一个杨二嫂,人都叫伊“豆腐西施”……然而圆规很不平,显出鄙夷的神色……(《故乡》)

  这一段是介绍杨二嫂其人。简短的话语中对杨二嫂的称呼就变换了三次:杨二嫂、豆腐西施、圆规。多次变换称谓,固然是塑造人物形象的需要,但也能使行文简洁。如果通篇都用“杨二嫂”来称呼,就会显得重复、�嗦。

  五、要尽量避免重复用词

  ⑦读书人家的子弟熟悉笔墨,木匠的孩子会玩斧凿,兵家的儿子早识刀枪。

  例⑦中的“子弟”“孩子”“儿子”和“熟悉”“会玩”“早识”是两组同义词。这样使用就避免了重复,使行文显得十分简洁。

  六、要坚决避免出现歧义

  表意不明,容易给人造成多种理解,自然会影响到语言的简洁。

  ⑧打假办对检举人称围观者坐视不管表示愤慨。

  对例⑧有两种理解:一是对检举人检举这件事感到愤慨;二是对坐视不管的围观者感到愤慨。语言表达出现歧义,会令人费解甚至引起误解。

  七、不要老是用“说”这类词

  写记叙文常常需要引用人物对话。有的同学引出人物对话的词语总是那么几个:“说”“说道”“回答说”等,显得既单调又不简洁。其实,引入对话的方法有很多。如:

  ⑨她用小手在面前画一个圆圈,最后按到我的手上:“我们大家也都好了!”(《小橘灯》)

  ⑩“先生,我买不起,我的钱不够……”我的话低得连自己都听不见了……(《一面》)

  例⑨是用说话人的动作引入对话,例⑩是以说话人的语调、语气(放在后面的)引出。

  让作文语言简洁的方法当然还有很多,但总的要求是,力求用语用词不仅简洁明了、典雅生动,与整个环境氛围、人物形象在情调、韵味上保持一致,还要根据自己使用词句的喜好,逐渐形成风格,力争“言为心声”“文如其人”,这样才能凸显个性化的语言色彩。

,不仅意境深远,而且语言精妙、富有文采,令人百读不厌,而有的文章,虽然有好的立意和构思,但由于语言平淡、枯燥,总让人觉得干巴巴的,缺少文采。怎样才能使文章的语言生动、活泼,达到妙笔生花之境呢?

一、总体原则

1、化抽象交代为形象描写

请比较下面两个句子:①繁忙的工作过后,女孩也开始有些想家了。②繁忙的工作过后,女孩喜欢一个人爬上顶楼,面对家的方向,去读雁阵、夕阳。(颜文静《寻人启事》)

这两句话虽然都是表达“女孩想家了”,但句①只是交代,“想家”是抽象的、模糊的,而句②是通过女孩“一个人爬上顶楼,面对家的方向,去读雁阵、夕阳”的具体形象来表现“想家”,这样的“想家”就具体可感。尤其是“雁阵、夕阳”的意象,蕴蓄了思念萦怀、感伤别离的孤独感、凄凉感,很容易使人想起“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断送一生憔悴,只消几个黄昏”等等诗句,所以给人的印象特别深刻。

2、化概括的叙述为生动的描写

记叙文形象化的表现方法,其中最主要的就是描写。描写内容可分为:人物描写、景物描写、场面描写,其中人物描写最多,又可分为语言描写、行动描写、神态描写、肖像描写等等;按手法,可分为:白描描写、细节描写;按角度,又可分为:正面描写、侧面描写。掌握并运用这些生动细致的描写手法,能使语言形象生动、丰满、人物性格鲜明,有力地表现主题。

请看下面两句:

①有一天,我去外婆家做客。当车开到茶亭站时,上来一位约摸六七十岁的农村老奶奶。看样子比较贫穷,我站起来给她让座,她连忙感谢。

②有一天,我去外婆家做客。当车开到茶亭站时,上来一位老奶奶,面目黝黑,满脸皱纹,身穿一件黑色的大襟褂子,大约六七十岁。她驼着背,拄着拐杖,颤巍巍的,手里提着半篮子鸡蛋,好像要去农贸市场出售。我赶紧站起来,对她说:“奶奶请坐!”老奶奶激动地对我说:“小大姐,你心眼真好!赶明儿准能考个状元!”

评析:介绍人物时要化平面叙述为立体描写。①中概括性的介绍较多,没有描写。②中老奶奶的形象就“站立”起来了。她的农村特征,通过面目黝黑、大襟褂子的肖像描写完成,通过“小大姐”朴实的语言描写完成;她的贫穷通过手里提着的半篮子鸡蛋体现;她的感激之情通过“你心眼真好!赶明儿准能考个状元!”的语言描写表达出来。

二、具体方法

(一)用词精当、生动,力求传神

1、准确用词

法国小说家福楼拜说:“我们不论描写什么事物,要表现它,唯有一个名词;要赋予它运动,唯有一个动词;要得到它的性质,唯有一个形容词。” 写作中,我们只有找到这“唯有”的“一个”词,才算精当,才能传神。

如:鲁迅的短篇小说《药》中,当华老栓夫妇准备买人血馒头时,作者写道:“华大妈在枕头底下,掏了半天,掏出一包洋钱,交给老栓……”。“掏”字用得好,它写出了华大妈对这一包洋钱的珍惜。这辛勤的血汗钱来之不易,一定放得比较严实,那是非“掏”不可的。如果把“掏”换成“拿”或“摸”,那意味就相去甚远了。

2、精心锤炼色彩词

色彩词能增强语言的意境美、绘画美。如朱自清的《春》描绘春景:“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作者抓住色彩的连锁关系,写景物色彩层次清晰、意趣盎然,洋溢着春之生命舞动的美感,烘托出了一个生机勃勃的春之世界,如诗如画,意境优美。

3、精心锤炼叠音词

用叠音词,增强语言的音乐美,同时使词语描述更形象,表情更细腻浓烈,增强语言的意境美。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中,对月光的描写:“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如果说,仅仅把月光比作流水不算稀奇,那么一个“泻”字配上(静静地)这一叠音词,就准确生动地写出了月光既像流水一般地倾泻,又无声响,引起读者无限的遐思。

4、精心锤炼成语及其他四字短语

成语及其他四字短语能形成一种整体和谐美。成语的主要特点是形式简洁,意义丰蕴,可以达到言简意赅的效果,成语的连用有时还可以有增强情势的效果。

5、避免用词的重复、单调

例:这段描写节日礼花的句子:“刹那间,广场上空百花齐放,有的如鸿雁飞舞,有的像钢花四溅,有的似麦穗荡漾。这光彩夺目的景象,宛如一千只孔雀开屏。”

  “如”“像”“似”“宛如”,这几个动词在表意上没有什么区别,但作者在这里变幻使用,就使得文章用词富于变化,避免单调,从而增强了文章的生动性。

6、几个用词的小技巧。

(1)褒词贬用

例:仔细看时,才知那是一朵紫花中的最浅淡的部分,在和阳光互相挑逗。(宗璞的《紫藤萝瀑布》)

评析:“挑逗”用得活泼灵动,写出了紫藤萝花的生机和活力,令人遐想。

(2)旧词新用

例:小学时,桌上的'三八线'总是一厘米、一毫米量得丝毫不差,常常由于不慎侵入了同桌的'领土',爆发'自卫反击战'……'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到了初中,同桌就有了两种关系:一种是民族融合式,一种是和平演变式。

评析:旧词新用,格调清新,意蕴深厚。

(3)新潮词语点缀

如下面两句:① 母亲说我头发太乱,同学说我头发横七竖八,我却不以为然。现在不正流行这样吗?② 老妈说我满头“秀发”连一堆枯茅草也不如,同学说我的发型有点F4。对此,本人打心眼里不屑一顾。公元2001年,满大街最流行的不就是那种把头发一根根拉直再剪得参差不齐乱七八糟零零碎碎然后做得蓬蓬松松的“乱发”吗?这真是“天然去雕饰”,又省money又cool!你们花钱还做不成这么粗犷自然呢?

(二)扩充、锤炼句子,力求生动

1、附加成分,修饰限制

  句子的主干只是单纯的陈述与支配关系,而句子的附加成分(定语、状语、补语)能起到修饰、限制和补充的作用,要使语句扩展开,变得生动、具体,就要发挥附加成分的作用。如:

  原句:梅花开放。

改句:(当积雪压断枝头的时候)或(当冰凌高挂悬崖的时候)、(当百花纷谢凋零的时候),梅花(迎着风雪,带着微笑,悄悄地)开放了。

评析:补充附加成分可以说成“(什么样的)梅花[怎么样地]开放了”。这样突出了梅花的不畏严寒的品质。

2、描写渲染,填补空白

  有些句子只用补充附加成分的方法,不足以达到题干要求的生动、具体,这就要在简单修饰限制的基础上,通过想象,进行适当的描写和渲染。

  例句:琴声吸引了许多路人驻足倾听。

改句:优美的《梁山伯与祝英台》小提琴协奏曲,轻轻地飘出小白楼的窗户,穿过蒙蒙细雨,撒落在林间的小路上。许多行人情不自禁地停下了脚步,听得如醉如痴。

评析:补充附加成分我们只能写成“(什么样的)琴声[怎么样]吸引了许多[什么样的]路人[怎么样地]驻足倾听,听得<怎么样>”。这样写还不能写出具体和生动来,我们还需要对琴声怎么那么吸引人进行一番补充描写和渲染。

3、运用多用修辞手法,增强意蕴

修辞之于文章,正如白云之于蓝天、星光之于夜空,因其美好点缀而使文字焕发光彩,我们在写作时要有意识地学会把修辞巧妙地镶嵌在文章里。

(1)比喻、拟人

比喻、拟人不仅能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可感,而且能使诗文中的叙述或说理显得形象生动。

:她瘦得如秋天的田野上一颗孤零的高梁。\ “ 随手攥一把肥沃的月色,都会芳馨出孤独与哀愁……”

(2)、排比

排比形式整齐,语言凝炼,气势充沛。文中适当使用排比句,能有效地增强语言的美感和表现力。

例:和善,犹如一股春风,一场春雨,吹拂滋润着荒凉的大地;和善犹如一盆炭火,温暖着每个心灰意冷的生命;和善,是一剂良药,是阴云遮不住的晴空,是一朵馨香的花朵。待人和善,给自己快乐,也带给人们幸福。

评析:几个排比句环环相生,一气呵成,把和善这抽象的概念,形象地表达了出来,很有气势和感染力。

(3)、回环 反复

如:早晨起来,品香茗读散文不亦乐乎。中午,倚阳光读小说不亦乐乎。晚上,靠窗边读诗词不亦乐乎。

(4)、引用(化用)诗句、歌曲、 名言、俗语、谚语、歇后语等等

例:“1”是一个擎天柱,是正直,是不屈不挠的骨气。于是,我们有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凛然正气;有了“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英勇无畏;有了“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的英雄气概。

“请把我的歌,带回你的家,请把你的微笑留下……”每当耳边想起这熟悉的旋律,自己就好像遇见多年不见的老朋友一般,感觉格外亲切。

4、化静为动

如:在《千佛山龙泉洞某佛前即景》一文中,是这样描写佛像和绿苔的:“他微笑着,看苔爬上脚趾/他微笑着,听苔跃上双膝/他微笑着,任苔侵佛头……”佛是静坐的,就是生长着的绿苔在人人看到的那一刹那也是静止的,作者用了“微笑”“看”“听”“爬”“跃”“侵”等动词,佛和绿苔仿佛有了生命似的,都是动态的了,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山水名胜,多是静物,静则无势,无势则不能动人。因此尽量让静物动起来,让无生命的活起来,去摇荡人的情怀,就能使读者与作者产生美的共鸣。同时,我们在描写时还可以化无形为有形,使内容形象化。

5、绘形、绘声、绘色

这种写法是要把自然中的声响,物体的形状与色彩具体写出来,使人有身临其境的感受。陀思妥耶夫斯基举过这样一个例子,他说:“有个小银圆落在地上”,这个句子不够好,应该写成“有个小银圆,从桌上滚了下来,在地上丁丁铛铛的跳着。”(转引秦牧《语林采英》)这就绘形绘声了。

刘白羽的《长江三峡》中写瞿塘峡,就主要运用了这种手法:“……瞿塘峡中依然激流澎湃,涛如雷鸣,江面形成无数漩涡。船从漩涡中冲过,只听得一片哗啦啦的水声。”“……乌沉沉的云雾突然隐去,峡顶上一道蓝天,浮着几小片金色浮云,一注阳光像闪电样落在左边峭壁上。”作者通过绘声绘色的手法,极力描写三峡山势的峭拔、水势的凶猛,使人如临其境,惊心动魄,给人以形象直实的感觉。

6、几个炼句小技巧

(1)运用隐语

  这里所说的隐语有点类似于修辞中的讳饰或婉曲,也有点类似于谜底比较明白的谜语。比如我们不说“时值九月”,而说“菊花吐蕊的时候”;不说“太阳快落山了”,而说“太阳在吻西边的山头了”;不说“大树已经枯萎”,而说“大树已失去了青春”;不说“生命的老年”,而说“生命的夕阳”等等。这些话意不浅露,语不穷尽,透露着语言的智慧。

(2)把句子写得俏皮些

  文章过于严肃,免不了给人以沉重感和压抑感;而来点幽默,讲点俏皮的话,不仅读起来感到活泼有趣,而且使文章形象生动,富有文采。

  请看王锋的散文《家添小壮丁》中开头的片段:

  “2001年岁未,一个晴朗的日子,随着一声不算洪亮的啼哭,家里人平均升了一辈,很荣幸,我也荣升为舅舅了,……小家伙可不管这些,嘴巴撇成瓢状,扯开喉咙只管哭他的。我想男子汉大丈夫有泪不轻弹,看他都嚎上了,定有什么伤心事!姐姐哄着抱起来,小家伙像知道事似的张开小嘴,四处寻找“食堂”;喉咙还急急地发出“哼哼”的声音,原来饿了,看他那副吃相,没准儿前世生活在20世纪60年代吧!”

作者夸张性的用词、超前性的沟通,使文章具有了特有的氛围和情调。读着这样的文字,你一定会忍俊不禁。再如三毛《似曾相识燕归来》中,不说“无风”,却俏皮地说“风,不知躲到哪里睡觉去了”;不说“屋里尽是尘土垃圾”,却幽默地写道:“还有尘和垃圾,都比光有本事,光都不能到,它却每时都能光临寒舍。”环境如此恶劣,却写得如此轻松,展示了作者独特的个性魅力和创新能力,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

(3)多种句式的运用

用把字句、被字句强调,用双否句、反问问加强语气,用设问句警示,用排比句加强气势……要能灵活地根据表达需要选用某个句式,使语意更突出。

例:原句:“人生要把风雨化作进取的春风,让生命呈现出明亮和绿色。”    改句:“人生不能不把风雨化作进取的春风,否则,生命怎样能呈现出明亮和绿色?”(语意突出,语气加强,说理更有力)

(4)整散句结合

整句节奏和谐之美 ,散句活泼多变之美。描写的语言除了“多修辞”等,在语言形式上还可以来点创新。

如:“这里的山,巍巍的,有如一道屏障;长长的,又如伸如开的两臂,将晋祠拥在怀中。春日黄花满山,径幽香远;秋来草木萧疏,天高水清。无论什么时候拾级登山都会感到心旷神怡。

三、两个注意点

(一)永驻真情

言由心发,文自情生。真情实感是好文章的魂魄所在。只有发自内心、抒发真情的语言才具有打动人心的力量。正如法国缪塞所说:“最美丽的诗歌是绝望的诗歌,有些不朽的诗篇是纯粹的眼泪。”古往今来,大凡至情至性之文皆流传下来,历久弥馨。这样的事例不可胜数。增加语言的生动,其根基便是真情实感。事实证明,只有以情缀文,文章才会具有亲和力。中学阶段,应该把心情鲜活地呈现在纸上,让快乐和伤感、喧闹与沉静,一起构成文章的底色。惟其如此,才是具有生命力的语言。

(二)简洁与生动

  语言是否干净利索、简洁明了是衡量其是否生动的重要标准。在学生的习作中我们也许都经常发现这样的文章:长篇累牍援引事例以证明一个论点;浓墨重彩陈述了好几个段落才引出要谈的话题;甚或是在通篇完完全全的叙述之后戛然而止,竟没有一句画龙点睛的语句……诸如此类,皆不可行。那些啰里啰唆、不得要领、不知所云的文字是毫无价值的,也是写作时要坚决摒弃的。语言的生动与简洁并不是一对矛盾。要便语言的简明和纯正,就必须大刀阔斧、千淘万漉,“忍痛割爱”。写作时,头脑中那些无拘无束、不着边际的废话、赘言是不可以落在纸上的,在需要惜墨如金时,要慎用每一个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