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宅在家里的日子你需要有点爱好

 昵称50521550 2021-11-23
       在家自我隔离了转眼又一周了,上周被迫去了两趟医学院,回到家哪哪都不对劲儿,感觉自己浑身都是病毒。进了楼门就向物业刘大哥借了消毒剂,把自己浑身上下喷了一遍才算安心。其实我压根连医学院大门都没进,一直坐在车里等爱人和老丈人。病毒给带来的心病,远甚于肉体上的伤害。

      出不了门,总得干点啥,不能总搂着老婆睡觉吧?就算是新婚,也会腻歪的。除了睡老婆、展示厨艺,刷手机,也得做点别的事来打发闲余时间!健身,看书、写写文章、甚至练练琴什么的。家里平时买的踏步机、蹦床、动感单车,擦擦灰全部派上了用场,另外,宅在家里的日子是培养阅读的最好时机,平常忙忙碌碌没时间看书的人,或者没有阅读习惯的人,都可以试着培养一下,读书的诸多好处我就不一一列举了。


      在家隔离的这段时间,文章没写几篇,书倒是看了不少。为了能安心看书,把手机能卸载的APP都卸载掉了,希望能够做到”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些闲书”。那些什么励志类、教你怎样赚钱类的书一本都看不下去,反倒是那些神神鬼鬼脑、吃吃喝喝的书看的一个半劲儿。我在想,人到中年感觉快乐的日子越来越少,常常会坐在那里拿着手机发呆,不知道自己干了些什么。是不是因为我们过得太讲道理,太过于理性。

       我有一个好朋友老张,新大中文系毕业的,毕业后在乡里当过几天秘书。据说有一次乡里搞招待,差点把眼睛喝瞎了,按他的说法,我估计他是喝了假酒。为保小命儿,便辞了职下海自己创业,做一些图书地图类的生意,也算是专业对口吧!他爱人也姓张,也是学中文的,和他一个学校毕业,但比他厉害得多,已经是博士生导师了。这样算来,张家是标准的书香门第。
       老张最大爱好是收藏各种的书籍,看不看我就不知道了。我去过他家,估计藏书有上万册吧,我粗略的算了一下,就算一天看一本的话,至少看个三十年才能看完吧,假设我每天什么也不干,得看到七十岁。老张偶尔也投其所好,送几本书我,都是什么中国古代十大禁书之类的,如肉蒲团、灯草和尚、金瓶梅等等!算我恶意揣测吧,这家伙显然没安什么好心,但好在我还挺喜欢的。
       今天在家没事,整理清点了一下书籍,加上手机电脑里存的电子书一共不过两千来本,比老张差的太远了。就这样我还有近一半没读过呢!一天一本也得三年才能读完。看着架子的书居然有点焦虑了。不知道远在重庆的老张,每天对着他那上万册书籍焦虑不焦虑?即便这样,我和爱人还是不断往家买书。习惯所然,看见自己喜爱的书,便忍不住了,看不看先买回来再说,结果越积越多。
        我大概统计了一下,今年一年差不多看了也有百十本书,平均三天一本,成绩斐然,比大多数人都强了。年轻时候,没有那么多渠道去看书,要么去图书馆、要么去新华书店。收入很有限,非常珍惜看书的机会,如果看到自己喜欢的书,千方百计想办法买回去,必须一气读完,否则寝食难安。那种欣喜感至今都在怀念。 
        现在书的渠道来源越来越多,看一本书很容易。但不知从设么时候开始,已经很久没有一气读完一本书了。信息碎片化的时代,常人很难做到一气读完一本书,老是会被各种各样的事干扰,拿着手机看看头条、刷刷抖音,不小心一天就过去了!太可怕了!时间像流水一样哗啦啦的就这么溜走了!书却没看几页。
       以前没有互联网,没有手机,没有高铁,你若隐居山野,出门得靠驴,谈对象要用书信。时间很慢,做一件事可以把一整天的时间消磨掉。
     现如今,如果没有这些碎片化的事情,你会发现如果不上班,宅在家里每一天都很难熬。长大成人之后我们知道,单靠一件事想要把一整天填满是一件多么不容易的事情,没有人敢于大声说我每天过得都很充实而满足。无聊和空虚随时都会出现。而且也不是所有人都愿意读一整天书来充实自己。
      纵是无心读书,也需要来点别的爱好,人生不至于时时无聊。我记得明代嘉靖、万历年间的陈继儒,在《太平清话》中列举了一些东方文化中的通灵时间:凡焚香、试茶、洗砚、校书、候月、听雨、浇花、高卧、勘方、经行、负暄、钓鱼、对画、漱泉、支仗、礼佛、尝酒、宴坐、翻经、看山、临帖、刻竹、喂鹤、右皆一人独享之乐。
      冯唐说: 一个人多花点时间在这些通灵的事儿上,人容易有精神;多用些美器做这些通灵的事儿,人更容易有精神。草木一样的姑娘、纯美泛黄的旧书玉,一杯热热的莉花茶、一块润而不腻的玉,和这些美好的未知一起,真实地存在着,就会心安一点,不至于过得那么颓废。
      人慢慢长大,喜欢略过本质看现象。一日茶,一夜酒,一部毫不掩怖的小说,一次没有目的的见面,一群不谈正经事儿的朋友,用美好的器物来消磨必定留不住的时间。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