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陈家檐·写楷书的三弟

 新用户24030ygV 2021-11-23

我有四个弟弟两个妹妹,要说有相似之处,那就是他们的字写得都还算不错(其中有两个弟弟还认认真真地学过书法),哪怕大阿弟生来就是左手写字,这字也得到了见者的认可。而本文只说三弟其人其书。

三弟自1972年初中毕业步入社会后,一直在小镇里不间断的做小工、卖水果、踩三轮车、送书信、开货车,风里来雨里去地为生计奔波。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加上家庭条件的限制,这几年,三弟的体质在急剧衰败,以前吞大块肉、吃大碗饭的他,现在见了这些食物已是索然无味了。

只是让人感到纳闷不解的是,他的唯一爱好——练习书法却依然如故,没有丝毫衰败的迹象。任凭怎么苦怎么累怎么忙,每晚必在昏暗的灯光下极虔诚地读他的帖、临他的字。而且他读的、临的对象非常专一:唐颜真卿正楷——《勤礼碑》。然而每每听到这个消息或是见到这个场面,我却像个犯人似的陡生悔改之意:悔不改当初把颜楷推介给三弟。

其实我的本意是善良的,只是希望三弟将颜楷作为一块学书的跳板,在夯实楷书的基本功后立马转学其他书体。谁知他得手后竟如获至宝,一捧就是20几个春秋。我说你不要再写这《勤礼碑》了,不要再写规整规路的楷书了,你这样吭哧复吭哧地写,写到头来于学书、做人都没有多少的好处……

我这样说这样劝三弟很是不解,问为什么。我答曰:你学楷时间这么长,脑海深处已经刻满了楷书的模样,你还有什么能量再去接受、容纳行书、草书、隶书、篆书么?你这样一点一划地写字,人都早已成了楷书了,你还能在这个高速发展的社会里行走、奔跑吗……尽管我百般引导、开导甚至督导于他,可我的话终于没奏效,他还是我行我素,一有空就钻进颜体里面发他的韧脾气。

去年下半年,骑单车走街串巷当邮差的三弟由于月薪的低微,一时间性起辞去了这个苦差使。但是这一性起,并没有给他带来多少转机,半年时间里,他挽亲托眷,想找一个工资稍高一些的工作,可就是每每竹篮打水。两夫妻都待在家里,自己可以随便打发,但是刚上初中的女儿要吃要穿要缴学费,这样下去总不是个办法于是三弟咬咬牙,出几千元钱去了驾校学车。这一学倒还算顺利,“老学员”拿到了新执照,于是急急忙忙的买车,歪歪斜斜的上路,陌里陌生地干起了载货的营生。

“砻糠搓绳起头难”,“上路”谈何容易?什么停车的场地、行车的线路、运输的价格、客户的来源……这些对于一个年近半百的人来说,无疑是一种自我跨越、自我挑战。但是既然已经起步,就得慢慢前进。至于速度,走着瞧吧。于是三弟在市场的一角觅得三尺停车之地后,一边借助书本,学习驾驶技术,一边偷闲读帖,用指在膝盖上临帖划字。

渐渐地,终于有客户来“邀请”出车了,于是便飘飘然地跟着客户去了。至于价格,任由客户说了算,没有斤斤计较的讨价还价,没有面红耳赤的价格纠纷。许多时候,他还秉承当年的“三轮车经验”:客户给10元钱的“踩车费”,他就返还给客户1元钱。他说这样做是一种良性循环,所以生意总是比别人要好。这事后来被他的一位知心朋友知道了,就当面说他不是做生意的料,骂他是一种愚蠢的行为。可他却不以为然,还是很兴奋很得意地笑,仿佛在接受人家的褒扬。

而对于生意问题,我曾几次询问过三弟。每次,他都一律用微笑的表情回答我:今天做了60元的营业额,比昨天多了5元钱;今天做了20元营业额,有的“老开车”还“白板”呢;今天没有“开市”,因为现在正是淡而又淡的季节……看着这样良好的心态我真是打心眼里佩服。可老伴却看不下去了,悄悄地为他留心起载货的生意来。

终于有一天来了生意,老伴电话打过去,他问:什么货?超不超重?超不超长?超不超高……一连串的超、超、超,烦得老伴满身恼火。第二次电话告诉他:“三不超”你生意到底要不要做?!他战战兢兢地回答:要做、要做。最后呢,做是做了,可担心“三超”的他心里比没有生意还要难受。第三次去叫,他又做了,这次回来他是一脸的轻松,因为没有碰到“三超”现象。过了几天,老伴为他去结账,结账时老伴对客户分文不让。但是结了帐、收了钱的老伴却忽然心生余悸:这钱到了“三不超”手里会不会厌多呢?果然,后来“三不超”偷偷摸摸地返还给客户10块大洋,老伴知道后,弄得哭笑不得。

现在,写楷书的三弟还在市场那个三尺之地上,冒着酷暑、啃着冷饭,感觉甜美地等候着客户的出车,那端庄而富有个性的模样远远望去,活像一个个1200多年前颜鲁公笔下的楷书。                   

2006年1月1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