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在线》|云,我们未来工作和生活的地方

 新用户36625prl 2021-11-23

最近,5G很热,它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什么变化呢?我常听到最多的是无人驾驶、万物联网,云计算……,但是这些究竟对我们意味着什么呢?

好在,总有人比我们普通人看的更清楚,想得更远,借助他们,我们可以窥见未来的发展,这就是本文想分享的《在线》。

本书的作者很神奇,他是心理系的教授,却历任阿里巴巴技术掌舵人,从首席架构师到集团CTO,带领团队打造了YunOS、"飞天"系统、创立了“云栖小镇”、提出了“城市大脑”的概念……,他就是前浙大心理学教授、微软亚洲研究院副院长——王坚。

全书系统介绍了“互联网+数据+计算”的进化和聚变,并因此可能带来商业和生活的重塑,而其中的抓手是“云”,形式是“在线”。本文将从3个方面对全书进行介绍:什么是“在线”和"云"?在云端,互联网、数据和计算如何产生聚变?应用初窥以及应对策略?

1、什么是“在线”和"云"?

1.1  什么是“在线”?

你用过QQ吗?都是腾讯的产品,它和微信有什么区别?在QQ中,你可以选择你的状态,而且它考虑很周全,如果你想在线,但是又不想被人打扰,你可以选择“隐身”,但是你能在微信中选择吗?不能,因为现在我们几乎手机不离手,大家都彼此默认是在线状态,而且企业微信中还有个奇怪的功能——“未读和已读”,你如果看了别人发的信息,系统会显示“已读”,就默认你知道并在线,就不能以"没看到"为借口而不回复。

书中从两个维度对“在线”进行了描述:

从思维和技术发展的角度:在线是连接的属性,必须先连接起来才会有在线这回事;

从改变行业和生活的角度:连接是在线的结果,在线后才能让连接渗透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对于第一个角度好理解,就好像前面提到QQ的例子,你要连上网,登录QQ,才会有“在线”的状态;

对于第二个角度稍微复杂点,可以用人之间的沟通来理解,理论上,你手机上的联系人,如果号码正常,你们是处于连接状态的,但是如果你长时间不和某人联系(“在线”),时间长了,你们之间的联系会越来越弱,就像一个河道,如果没有河水流动,时间了它就会慢慢消失。

所以,第二条个角度更加强调的是要有东西在连接上流动,而本书重点强调的就是数据要在互联网上流动,要实时性的,大规模的、覆盖面广的。作者针对在线系统提出了3个定律,从中我们能更好理解“在线”。

1.2 在线定律

第一定律:每个比特都在网上。

《信息简史》提出一个重要的洞见——“万物源自比特”,我们现实的物质,你可以说它是原子状态,也可以认为是比特状态,万物联网(Iot)长举的一个例子就是,如果你给一棵树人为进行了人工标记,理论上它也可以被纳入到网络中,如果有传感器可以实时记录它的发展,并将数据上传,理论上它也是在线的。

第二定律:每个比特都可以在互联网上流动

作者任务局域网上的传递的东西,不能算是在线的,因为所它们不能在更大的互联网上流动,而只有流动起来,才能产生活力和创造更大的价值。

第三定律:比特所代表的每个对象在互联网上都是可计算的

2006年, 麻省理工的教授Seth Lloyd在《设计宇宙的程序》中提到,宇宙自诞生的时候,就开始了计算,生命、语言、人类、社会等之所以出现,就是因为能量和物质有内在的信息处理能力。在王坚看来,由比特组成的在线世界,其中的对象可以被计算是天然的属性,而且这三个定律也是我们认识即将到来的“在线世界”的基础。

1.3  什么是“云”?

虽然书名是“在线”,但是书中重点介绍了为了应对“在线”这个趋势,我们应该怎么办,而“云”是其中重要的概念和抓手。我们经常听到各种云的概念,“云存储”、“云计算”,它们到底是什么意思,和“在线”有什么关系?

作者认为,云的本质是一种服务。什么类型的服务?

我理解主要有2类:云计算、云储存。

云计算的概念最早是由德克萨斯大学的拉姆纳特.切拉帕在1997年提出的,它是一种进化版的计算模式,以前的计算模式是以大型机为基础的计算,现在是以网络为基础的架构。具体的内容我也不懂,但是Google的在2007年的战略中提到“把惊人的计算能力放到众人手里”,我认为这是最好的解读,就好像你的计算机计算能力不足,但是可以租用类似google这样的公司提供的计算力, 从这个角度看,计算本身就是一种服务。

云存储我们大概都用过,比如手机中上传到云端,以及常用的“百度云盘”等,和它相对的是本地存储,作者提出建设云端,信任很重要,我读出的感觉是,你要相信把数据存储到我们这里是很安全的,但是从心里上,我还是觉得有些不放心,这让我想起自己很早之前买了2个2T的硬盘,用来备份自己的数据,就像现在很多公司建立自己的数据中心系统一样。

而伴随着这种不安全的心理,就会产生对云的不同定义和需求,目前主流有三种:公有云、私有云和混合云,但是在王坚看来,这种分类没有意义,在他看来只有一种云,就是公共云,我对此保留意见。

2、互联网、数据和计算如何产生聚变

前面分别介绍了云和在线, 但是没有讨论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为什么在线可能带来新的变化和增长。其实这背后是依托三种要素的聚合:互联网、数据、计算,互联网是基础设施,数据是生产资料,计算是能源动力,怎么理解?我们分别来看。

2.1互联网 

这个词你肯定定不陌生,而且你可能还能分出传统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甚至还知道物联网,但是我目前听过最好的解释是“联互网”,对应的是“联接”、“互动”,因为“联接”而产生“互动”,因为联接和互动的深入,而形成复杂的网络,并因此带来网络效应。目前我们经历两个阶段:通过PC的计算机的连接、通过移动终端的人与人的连接,以及即将到来的第三个阶段——万物互联。

而这三个阶段的互联网,都扮演或将扮演基础设施的角色,书中从三个角度来看待基础设施:规模、成本、渗透性。

首先是规模,书中举了一个北京第一条高速公路——八达岭高速公路,他算不上是基础设施,因为只有一条,智能解决北京到八达岭的问题,而云计算也是这样,必须有规模化才行;其次是成本,以前我们使用电的时候,还会考虑到电费,现在如果不是出于环保的目的,大家是不太介意电费的,因为已经很便宜了;最后是渗透性,也就是它会涉及到哪些领域。

2.2 数据

提到数据,大家容易想到大数据,什么是大数据?顾名思义,数据量要大。书中举了一个例子,欧洲核子研究中心的对撞机做一次碰撞,实验室中一亿像素的相机每秒要拍4000万张粒子碰撞的数据,每秒产生1PB需要分析的数据,这个数据量是很大的, 但是在作者看来,这些数据算不上大数据,因为他们存在硬盘中,是死的数据,而只有流动的数据才能算是大数据,而要流动就要上线,而且最好是双向在线,他以“今日头条”和google为例,用户这头的输入,会引起那头输出匹配的信息。

书中的一个观点很有启发,在互联网的基础设施上,数据不是收集下来的,而是沉淀下来的,有个形象的比喻,就像你在路上走留下的脚印,只要有路,就能收集这些数据。结合前面的互联网,它为我们沉淀数据提供绝好的机会,我们生活中最典型的是我们在网上的任何一个点击、任何一笔消费、任何一次共享单车的骑行,都是被动地留下了我们额数据,这些数据是被动的动态积累的。

而这些数据,对于我们个人而言好像没有什么用,但是大量的数据可以被大的机构用来获利,比如Facebook数据在总统竞选中的作用。

2.3计算

前面提到了利用大数据获利,怎么实现?简单说就是计算,通过特定的算法(模型+数学+程序)来计算,除此之外,还需要强大的计算能力,这就是云计算发挥巨大作用的地方,它给我们传递的观念就是:你需要的是计算能力,而不是计算硬件本身。书中举了《昆塔》电影创作过程中对阿里的“飞天”的利用,因为这部电影是3D动画做的,要做到逼真的渲染,需要用到巨大的计算资源,如果放在过去,时间很长,导演几乎要牺牲质量了,但是因为有云计算,可以大幅提高效率,最后完成了精美的制作,这让我们再次看到平台为个体赋能,这也是本书一直强调的——计算应该成为一种公共服务资源。

综合来看,互联网为数据的沉淀和云计算提供基础设施,而云计算可以通过对数据原料进行加工,从而促进经济的发展。

3 应用初窥以及应对策略?

书中提到很多应用,有两个让我影响深刻:互联网汽车和城市大脑。坦白讲,这两个思路和我们公司现在提出的战略很像。作者在书中提到阿里和上汽集团合作,在RX5上进行的尝试,其中提到:互联网汽车跑在两条道路上,一条是物理的道路上,一条是互联网上,后者在奔跑的过程中和网络进行数据交换,并产生数据,让我音响深刻;还有一个就是和杭州市政府合作,建设“智慧城市”,通过这种云计算的技术,实现城市交通信号的整合,从而有效改善交通和城市的精细管理。

这些新的趋势对于未来公司和个人有什么启发?

结合曾鸣的观点,我认为对于企业而言,最重要的是利用现有的平台资源(阿里等公司提供的云平台),将自己的产品在线化,使其成为沉淀数据的载体,通过租用计算能力,不断优化进一步改进和提供持续的服务;对个人而言,培养创造力和机器智商(使用机器的能力),让已有的平台位置赋能,创造更大的价值。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